在教育信息化3.0時代,智慧課堂作為技術賦能教學的典型范式,正推動教育形態向智能化轉型[1]。同時,高中地理學科以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為目標,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問題,一是資源碎片化與評價目標不一致,教師采集的線上資源與校本素材缺乏系統整合,導致教學內容與評價目標要求脫節;二是智慧課堂技術工具與教學不能深度融合,部分教師僅將智慧課堂作為演示工具,未能發揮智慧課堂數據平臺的診斷功能;三是評價滯后性與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矛盾,傳統的評價主要以紙筆測試分數為標準,難以動態反映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軌跡[2]。因此,“教、學、評”協同理念與智慧課堂的技術優勢結合,為破解上述問題提供了創新路徑。如大數據分析、智能交互設備、云端資源共享等技術相結合時,為地理教學開辟了全新的解決思路與實踐路徑。這種技術賦能下的“教、學、評”協同體系的構建,真正實現了地理教學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從粗放式管理向精準化育人的轉型。因此,本文探究了智慧課堂視域下高中地理“教、學、評”協同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對推動地理教學模式創新、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智慧課堂的特點及其對“教、學、評”協同體系的支持
智慧課堂具有高度智能化與交互性的特點,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起“人一機一環境”協同的教學空間。智慧課堂在硬件配備上,需要在教室里準備智能終端、交互式大屏等設備,支持師生、生生之間的實時互動;軟件層面上,課堂依托教學平臺實現資源智能推送、學習過程記錄等功能[3。智慧課堂還強調數據驅動,能全方位采集教學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學習成果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模型精準診斷學情,為教師的教學決策提供依據。
以上這些特點為“教、學、評”協同體系帶來了顯著支持,在教學環節,教師可根據智慧課堂反饋的學情數據,動態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實現精準教學;利用平臺資源創設真實地理情境,通過GIS系統展示區域地形演變,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智能終端參與討論、提交作業,獲取即時反饋,提升自主學習能力[4]。評價方面,智慧課堂打破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式,基于大數據分析從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情感態度等多個維度,實現教學、學習、評價的有機融合與動態統一,推動“教、學、評”協同體系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高效實施。
二、高中地理智慧課堂中“教、學、評”協同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基于前文對智慧課堂技術支撐的解析與傳統教學矛盾的剖析,構建“教、學、評”協同體系需突破資源碎片化、過程脫節、評價滯后的瓶頸。本部分從系統論視角出發,提出“目標錨定一過程驅動一反饋閉環”的三維實踐框架,通過智慧資源矩陣的結構化整合實現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的協同預設,借助情境教學的沉浸式體驗推動教與學過程的動態交互,依托智能評價體系的數據挖掘形成教學改進的閉環機制,三者相互支撐、螺旋上升,共同構成指向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數字化教學新范式。
(一)搭建智慧地理資源矩陣,錨定“教、學、評”目標一體化根基
搭建智慧地理資源矩陣是實現“教、學、評”協同體系的關鍵基礎。該矩陣通過整合數字化地理教學資源,打破資源分散壁壘,既為教師提供精準教學素材,助力科學設定教學目標,又將評價指標深度嵌入資源設計,確保教學、學習與評價目標高度統一,顯著提升教學效能。這種將教學目標拆解為可觀測、可評價的具體指標,并融入資源設計全流程的模式,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習活動與評價方案的高度統一,有效避免“教、學、評”脫節現象,顯著提升教學效能。智慧課堂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教學要素的系統性重構,其核心技術工具與地理教學的融合產生獨特優勢,具體如表1所示。
表1智慧課堂核心技術工具與地理教學的融合優勢

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分三步構建資源矩陣,第一步要依托智慧課堂云平臺,整合衛星遙感影像、GIS案例、3D地形模擬等專業地理數據,以及地理新聞資訊、學術動態等前沿素材,建立結構化數據庫;第二步依據課程標準與地理核心素養要求,教師要設計覆蓋不同專題的“教、學、評”協同體系模板,明確各環節目標與評價維度;第三步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發展趨勢與教學反饋,持續優化資源內容與結構[5]。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第三單元《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第二節《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為例,在搭建智慧地理資源矩陣時,教師可收集某城市近十年的產業結構數據,通過GIS系統制作產業結構變化動態地圖,作為核心教學資源,同時整理該城市不同產業的典型企業案例、新聞報道視頻等拓展資源,以此來完善教學環節。之后,教師要先設立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可以利用GIS地圖分析地區產業結構變化特征,結合案例解釋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對區域產業發展提出合理建議。在評價體系構建方面,教師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構建三維度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地理信息處理能力(占比40% ),重點考查學生能否運用GIS地圖工具提取關鍵數據,包括不同年份三次產業占比、就業人口分布、產值增長率等多維數據,并通過對比分析繪制可視化圖表;因果邏輯推理能力(占比 30% ),要求學生基于區域經濟學理論,從政策導向(如開發區規劃、稅收優惠)、市場供需(消費升級、外貿環境)、技術革新(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視角,撰寫500字以上的產業結構演變分析報告;實踐應用創新能力(占比 30% ),學生需結合地方產業規劃,提出包含短期優化措施(產業鏈補鏈強鏈)、中長期轉型方案(新興產業培育)的可行性建議,并通過SWOT分析模型驗證方案合理性。
在課堂實施環節,教師依托智慧課堂平臺構建“觀察一探究一創生”三階教學模式,推送包含10組動態GIS地圖的學習任務包,引導學生利用時空對比功能,自主發現近十年該城市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的關鍵節點,通過在線標注功能記錄數據變化特征。教師還要引入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傳統紡織業外遷等4個典型案例,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角色扮演,分別模擬政府決策者、企業經營者、行業分析師等身份,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的驅動因素展開辯論,同步使用在線思維導圖工具梳理討論成果。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運用政策仿真軟件,將個人提出的產業發展建議轉化為可量化的預測模型,通過虛擬場景模擬驗證方案實施效果;讓學生利用平臺提交對該城市未來產業發展的規劃方案,讓其與其他同學根據評價指標進行線上互評與教師點評,依據評價反饋,教師針對性地講解重難點,讓學生明確自身不足,及時改進學習方式,實現“教、學、評”目標一體化的深度協同。
(二)開展地理情境智慧教學,推動“教、學、評”過程協同化實施
地理情境智慧教學通過將抽象知識融入真實或虛擬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知識應用能力[6。借助智慧課堂技術實時記錄學生表現,可實現教學、學習與評價的有機融合,使教師精準把握學情并動態調整策略;同時,學生借助智能終端接收的即時反饋,可針對自身學習短板進行個性化查漏補缺,通過錯題自動歸集、同類題型強化訓練等功能實現學習效能的提升,推動“教、學、評”三者協同共進,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效能。
在高中地理智慧課堂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與目標,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創設自然地理現象模擬、區域發展問題探究等多樣化地理情境。在情境中教師可以設計層次分明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與實踐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智慧課堂平臺的互動與數據采集功能,實時追蹤學生的參與度、問題解決過程等數據,為“教、學、評”提供客觀依據,并據此優化后續教學活動。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第四單元《區域發展戰略》第一節《區域協調發展》為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GIS技術與3D建模,構建出某省跨區域資源調配與產業轉移的虛擬情境。該情境細致入微地呈現了該省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如礦產資源分布、水資源儲量等;產業結構方面,涵蓋了傳統產業的規模、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以及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圍繞“如何實現該省區域協調發展”這一極具現實意義的核心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組展開深入探究,讓學生充分利用智慧課堂平臺提供的翔實區域數據、權威政策文件以及可視化的GIS地圖,從資源優化配置、產業梯度轉移、區域合作機制等多個維度,探討資源調配的最優路徑與產業轉移的合理方向。教師通過智慧課堂平臺的實時監控功能,能夠清晰洞察各小組的討論進度與思維動態,一旦發現某個小組在分析產業轉移影響因素時出現理解偏差,或是在資源調配方案設計上陷入僵局,教師便及時介入給予一對一的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瓶頸。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通過平臺提交精心制定的區域協調發展方案,并開展線上互評活動。在互評過程中,學生從地理學科的專業視角出發,結合區域發展的基本原理,對其他小組方案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進行評價。教師結合互評結果、學生在整個討論過程中的參與度、互動表現以及方案完成質量,依據預先設定的評價指標(方案合理性占 40% 、小組協作參與度占 30% 、地理原理應用準確性占 30% )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教師在“教、學、評”環節,應基于多元評價工具(如量規表、學習日志、項目成果展評等)收集的反饋數據,運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可視化工具,系統梳理單元核心知識點,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在總結過程中,教師需著重強調區域協調發展進程中的三大關鍵要素:
其一,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區域分工協作機制。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例,深入剖析三地在產業、交通、公共服務領域的錯位互補策略。北京聚焦科技創新與高端服務業,天津發力先進制造業與海洋經濟,河北承接產業轉移并發展特色農業,三地通過產業梯度轉移、交通一體化網絡建設、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其二,結合政策文件解讀與模擬決策活動,揭示財政轉移支付、稅收優惠、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等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組織學生開展政策模擬研討會,讓學生扮演政府決策者、企業代表、居民等不同角色,通過模擬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理解政策工具如何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其三,引入生態補償機制、環境聯防聯控等創新實踐,凸顯生態環境保護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底線價值。以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為例,講解上下游地區如何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標準、監測考核體系,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引導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通過設計“區域發展規劃方案優化”等真實性任務,推動教學、學習、評價的深度協同,形成“目標一教學一評價”的閉環體系,促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理論認知與實踐能力的雙重提升。
(三)構建地理智能評價體系,實現“教、學、評”反饋閉環化運行
傳統地理“教、學、評”常依賴試卷測試、作業批改等單一方式,存在評價周期長、維度片面、反饋滯后等問題,難以精準反映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狀況[7]。地理智能評價體系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整合課堂互動、作業完成、實踐活動等多源數據,構建涵蓋知識掌握、圖表分析、實踐探究、團隊協作等維度的立體化評價模型。通過智能算法實時分析數據,生成可視化評價報告,既幫助教師動態調整教學策略,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建議,真正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推動“教、學、評”協同體系持續優化[8]
在高中地理智慧課堂中,教師可以建立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涵蓋地理基礎知識、圖表分析能力、實踐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并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定權重。教師還可以利用智慧課堂平臺的學習行為記錄、作業提交、測試作答等功能,實時采集學生學習數據,結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構建全面的評價數據池。另外,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教師對評價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可生成可視化評價報告,并基于報告結果為師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建議與學習改進方案。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第二單元《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第一節《區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為例,教師可以圍繞“某地區煤炭資源開發利用”主題,構建三級評價指標,一級指標包括知識應用( 40% )、方案設計( 35% )、展示表達( 25% );二級指標細化為資源特征分析準確性、生態影響評估完整性等;三級指標設定具體評分細則。課堂中,智能教學平臺通過多維度數據采集模塊,自動記錄學生查閱GIS資源分布圖的累計時長、平均停留點位、縮放操作頻次等微觀學習行為,同步捕捉小組討論過程中每位成員的發言頻次、有效觀點占比及互動參與度。在作業批改環節,平臺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智能識別學生對區位熵計算、產業梯度轉移等關鍵知識點的運用準確度,標注邏輯漏洞與概念混淆點。小組完成資源開發方案后,依托虛擬仿真匯報系統,各小組通過3D沙盤推演、動態數據可視化等形式進行線上展示。教師與其他小組成員從方案創新性、數據支撐度、可行性分析等六個維度進行在線評分,并通過語音轉文字功能留下個性化質性評價。
課后,教、學、評系統自動整合課堂行為數據、作業完成情況及匯報評分結果,結合機器學習算法生成每位學生的“資源開發能力畫像”,該畫像以雷達圖形式直觀呈現地理信息處理、空間分析、方案設計等七大核心能力,并通過自然語言生成技術輸出診斷報告。基于評價結果,教師端智能決策系統自動推薦教學調整策略,包括增設生態足跡計算工作坊、環境影響評價案例研討等專題訓練;學生端個性化學習引擎則根據能力短板,定向推送含原理講解、典型例題、操作演示的系列微課資源,并智能生成梯度化拓展習題集。這種閉環機制實現了教、學、評從結果反饋到過程干預的轉型升級,顯著提升地理教學的精準度與實效性。
“教、學、評”協同體系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教學、學習與評價的割裂狀態,將評價深度嵌入教學全流程。在高中地理智慧課堂中,從資源矩陣搭建錨定目標,到情境教學驅動過程協同,再到智能評價實現反饋閉環,三者相互支撐、層層遞進,共同破解傳統教學中目標模糊、反饋滯后、評價脫節等難題,為地理核心素養培育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
結束語
通過對高中地理智慧課堂中“教、學、評”協同體系的實踐路徑研究,構建了貼合地理學科特點的實踐路徑,有效解決了傳統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了教學、學習與評價的深度融合。智慧課堂為“教、學、評”協同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使其能夠在數據采集、實時反饋、精準評價等方面發揮優勢,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未來,應進一步深化智慧課堂技術與地理教學的融合,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完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持續優化“教、學、評”協同體系實踐路徑,推動高中地理智慧課堂向更高質量、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阿力木·依明,麥托合提·麥圖迪,朱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12):119-122.
[2]劉子豪.“雙新”背景下地理智慧課堂的構建及其有效性研究[].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24):26-29.
[3]吳林郁.如何打造“減量提質”的高中地理盛宴:“雙減”背景下高中地理互動式高效課堂的構建[J].亞太教育,2022(23):115-118.
[4]黃永琴.高中地理智慧課堂的構建研究分析J].數據,2022(9):134-136.
[5]劉昌盛.構建高中地理教育網絡云平臺智慧課堂[J].中國新通信,2022,24(5):66-68.
[6]焦洋,楊潔美,高振奮.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以“解讀傳統節氣智慧,規劃韻味校園植被”為例]地理教學,2025(8):41-45.
[7]路東姣.極課大數據在高中地理智慧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4,26(18):197-199.
[8]沈洪濤,馮敏.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信息化實踐路徑研究Ⅲ].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4,40(8):83-87.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指向教學評一體化的智慧課堂設計與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FZDJ2024B34)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