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提出了“ 3+1+2 ”模式,“3”為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考科目,需要學生在其他學科中選擇三門參與高考,其中“1\"為物理、歷史其中一科,“2”為化學、生物、地理、政治這四個科目選擇兩科。新高考改革推動了高中物理教學的深度變革,對高中物理教學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新高考改革要求,探討高中物理“教、學、評”一致性的現實意義及實施策略,旨在為物理教學模式的優化提供實踐指導,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教學評價效果。
一、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學、評一致性的意義
(一)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核心素養培養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依賴于“教、學、評”各環節的深度融合,以確保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1]。教學活動應嚴格圍繞課程標準設定科學合理的目標,使物理學科的核心要素得到充分體現,避免碎片化知識灌輸,確保教學內容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邏輯性。教師需優化教學設計,以概念建構為基礎,突出物理學科的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同時掌握思維模型,提高遷移應用能力。
(二)優化學習方式,增強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推動“教、學、評”一致性發展的關鍵環節。新高考改革強調物理學科的深度學習,這要求學習方式從單一接受式學習向主動建構式學習轉變。物理學習應基于科學探究理念,鼓勵學生在問題驅動的情境中進行假設、推理、實驗、數據分析和結論驗證,以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學習過程中應強調概念理解與方法應用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相聯系,并在不同情境中遷移運用所學知識。
(三)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新高考改革要求物理學科評價方式由單一終結性測試向多元化、過程化評價轉變,以促進教學目標的精準落地。科學評價體系應涵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強調對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綜合考查,以確保評價內容與課程目標高度契合。評價方式的優化應關注數據驅動的精準測評,進行過程性分析診斷學習薄弱點,提供針對性反饋,使評價不只是學習成果的衡量工具,更是學生成長的有效支撐。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設計策略
1.設定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精準對接新高考改革對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確保教學內容、學習方式與評價體系的高度一致性[2]。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多個維度,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不能僅停留在知識點的掌握層面,而應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物理教學應摒棄傳統以解題技巧訓練為主的模式,轉向基于概念建構的深度學習,使學生從學科本質的角度理解物理規律,并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教學目標的設定需遵循從基礎到高階的認知發展路徑,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形成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
在“加速度”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要確保學生掌握加速度的計算方法,還應引導其理解加速度與速度、位移之間的數學關系,并進行物理建模分析不同運動狀態下的變化趨勢。例如:設定如下問題:“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以恒定加速度運動,起始時刻速度為 5m/s ,經過4秒后速度增大至 21m/s 。試求該汽車的加速度,并分析其運動狀態的變化特點。”該問題的設計符合新高考物理對核心素養的要求,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kinematic公式進行計算,還需使用物理圖像或推理分析其運動狀態的變化趨勢。教學過程中,學生需結合物理建模方法,利用速度一時間圖像分析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并進一步思考當加速度方向發生變化時,對運動狀態的影響。該教學設計既鍛煉了學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又促使其在不同物理情境中應用知識,使物理學習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公式運算,而是成為理解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2.問題驅動的情境化教學
問題驅動的情境化教學強調在真實或近似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以增強物理知識的現實關聯性[3]。新高考改革要求物理教學擺脫傳統的概念灌輸模式,轉向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式學習,使學生在復雜情境下構建物理模型,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設計應圍繞核心概念構建具有啟發性的情境,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經歷假設、分析、推理和驗證等科學過程,從而促進深度理解與知識遷移。教學情境的構建需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升抽象思維能力。
在“位移變化規律”的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置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引導其在建模和推理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物理規律。例如,設定如下問題:“一輛列車在直線軌道上行駛,起始時刻從靜止開始勻加速運動,行駛10s后進入勻速階段,隨后經過20s進入勻減速過程并在30s內停下。請分析并計算列車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位移分布情況,并繪制位移一時間圖像。”該問題的設計符合新高考對物理核心素養的要求,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需首先對運動過程進行分段分析,識別各階段的運動特性,并利用物理公式計算位移量。該問題要求學生結合數據繪制位移一時間圖像,進一步分析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趨勢,以提升物理圖像表達能力。
(二)基于探究式學習的深度理解策略
1.實驗探究驅動的自主學習
新高考改革要求學生不只掌握物理知識,還需具備科學探究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實驗探究為核心,引導學生經歷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使其在探索中掌握物理思想方法。實驗探究的開展不只關注實驗結果的獲取,更強調過程性學習,使學生使用變量控制、誤差分析和數據擬合等方法深化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構建實驗方案,在不斷修正假設與調整操作的過程中提升分析能力。實驗探究驅動的自主學習還需結合數據可視化、智能測評工具等多模態學習資源,以促進學生將實驗數據轉化為物理知識,并在批判性思考中實現概念建構。
在“摩擦力”的教學設計中,問題情境的構建應基于實驗探究,促使學生利用數據分析和科學推理得出結論[4]。例如,設定如下探究任務:“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不同材質的木板,并在其表面放置一定質量的物體。利用測力計緩慢拉動物體,使其勻速運動,并記錄拉力的大小。請基于實驗數據分析摩擦力的變化規律,并探討摩擦系數的影響因素。”該實驗任務要求學生首先進行實驗測量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記錄不同材質表面的摩擦情況。在數據處理中,學生需利用數學方法計算摩擦系數,并對比分析不同實驗條件下摩擦力的變化趨勢。在科學推理過程中,學生需結合力學平衡條件和牛頓定律,探討摩擦力的作用機制,并思考實驗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該探究任務培養了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還促使其在實驗建模過程中形成對摩擦力概念的深度理解。
2.互動式課堂促進知識建構
新高考改革強調物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學不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認知結構的主動構建。互動式課堂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交流以及問題驅動的討論,使學生在物理情境中進行概念建構,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該教學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使其在思維碰撞中形成更加深刻的物理認知。互動式課堂的實施應結合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建立物理模型,分析實驗數據,并歸納出普適性的物理規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適時提問、引導分析和反饋調控,幫助學生修正錯誤認知,使其在概念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共點力平衡”的教學中,問題設計應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其在交流、推理與數據分析中構建物理知識。例如,設定如下問題:“在一塊光滑水平桌面上,三個彈簧測力計固定在同一點并分別沿不同方向拉動一小球,使其處于靜止狀態。測得三者的拉力大小分別為5N、8N和10N,已知其中兩個力方向相互垂直,試分析第三個力的方向,并驗證該系統是否滿足共點力平衡條件。”該問題的設定要求學生掌握共點力平衡的基本條件,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合作討論,尋找合力的方向與大小的計算方法。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需借助矢量合成方法,分析兩力的合力大小,并推導第三個力的方向以滿足平衡條件。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并組織小組討論比較不同解法的優劣。該類互動式課堂設計提升了學生對共點力平衡的理解,還培養了其分析問題、構建模型和表達物理思想的能力,使物理學習過程更加高效且富有挑戰性。
(三)基于多元評價的精準反饋策略
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評價體系的優化是確保物理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環節,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度理解[5]。形成性評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以課堂觀察、實驗報告、探究任務及階段性測評等方式,動態跟蹤學生的學習進程,并提供針對性反饋,以幫助其調整學習策略,提高知識建構的完整性。終結性評價則側重包括單元測試、綜合考試和實驗考核等階段性學習成果的檢測,旨在檢驗學生對物理概念、科學探究方法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掌握情況。兩者的結合彌補了單一評價模式的不足,使教學評價既能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概念理解、思維發展和實驗技能,又能兼顧最終的知識應用能力。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測評任務應綜合運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全面性。例如,設定如下任務:“某學生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個小球,并用手指輕推使其運動。請在實驗中觀察小球的運動狀態,并結合牛頓第一定律分析其運動規律。在課堂上記錄實驗數據,完成實驗報告,并在單元測試中解答相關理論問題。”在形成性評價環節,教師可以進行課堂觀察記錄學生的實驗操作情況,引導其分析實驗數據,并在實驗報告中表達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考查學生對力與運動關系的初步認識。在終結性評價階段,教師可以設計包含理論推導、應用分析及情境探究的綜合測試題目,考查學生能否將牛頓第一定律與其他力學概念相結合,并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
2.多元化評價方式提升公平性
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對于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起重要作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的應用有效減少了單一測評手段的局限性,確保學生學習成果的全面反映。新高考改革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評價體系從傳統的以終結性測試為主的模式轉向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測評方式。多元化評價不只關注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還需涵蓋實驗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維度指標,以保障測評的公平性。合理的評價體系應包含客觀量化評價與主觀過程評價,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驗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均能得到準確衡量。
在“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測評中,考核任務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多元化評價方式,以確保測評的公平性。例如,設定如下任務:“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分別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兩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并記錄讀數變化情況。請基于實驗數據分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并結合理論知識解釋實驗現象。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完成實驗報告,并在階段性測評中回答相關概念性問題。”該測評任務從實驗測量、數據分析、概念推導與課堂討論等多個環節,考查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實驗操作環節檢驗了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報告考查其分析能力,而課堂討論反映了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深度以及知識遷移能力。階段性測試結合標準化題目與開放性問題,既保證了測評的客觀性,又兼顧了學生個性化思維能力的考查。
結束語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需要從“教、學、評”三方面協同優化,以確保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教學環節應基于物理學科特點,構建符合認知規律的教學體系,增強問題驅動的情境化教學,以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學習方式需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進行實驗探究與互動課堂促進深度學習,實現對物理概念本質的理解。評價體系的優化則應圍繞公平性,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多元化測評手段并行的方式,確保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精準測量。利用“教、學、評”的一致性設計,高中物理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新高考的考查要求,促使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文貴.新高考形勢下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探討[J].廣西物理,2023,44(2):113-115.
[2]肖國棟,周麗萍.“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的主題單元教學設計:以高中物理“速度”概念的建立為例0].物理教師,2025,46(1):22-24,37.
[3]杜靜,羅夢園.我國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學本質內容表征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5,45(1):121-128.
[4]于飛,陳陽.淺 談高中物理德育[].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4,40(4):45-47.
[5]楊科,張靜,崔鴻.情境類型學視角下高考物理試題特點分析:以2023年浙江、北京、山東、江蘇高考物理試題為例].物理教學,2024,46(6):67-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