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明確了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僵化的重要性,并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總結方法和經驗,正視學生個體發展中的差異化所在,建立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鼓勵學生基于自身的發展條件不斷創新,從而在潛移默化之間樹立創新精神和“逆向”思維。為此,教師要勇于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豐富現有古詩詞教學的傳統形式,結合現代化媒體技術,將學生情感引入到多層面探索的角度,給足學生獨立探究的空間。這樣學生能對古詩詞意境中會有獨特的見解,同時萌發出真切情感,認識到鑒賞古詩詞的重要性,從而對未來人生奠定美好的人文素養。
一、現狀:思維的“滯澀點”
高中生從小學接觸古詩詞開始,迫于循規蹈矩的教學形式,逐步形成了固化的思維模式,而教師也想讓學生一直保有良好的成績,便將固化的教學模式保留了下來。長此以往,學生一直保持被動的學習思維鑒賞古詩詞,學生對待古詩詞鑒賞一直持有被動的學習思維,很少主動思考古詩詞內涵。即大多數學生會以熟讀、記憶為主,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勢,這成為培養“逆向”思維的絆腳石。細究原因發現,當前應試教育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往往以結果導向逆向輸出古詩詞教學,導致教師一直采用固定化的教學模式,認為只要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便萬事大吉。實際上,學生在僵硬的學習過程中,雖然短暫可以取得可觀的分數,但在真正步入社會以后就會發現弊端,無法在激烈的社會生活環境中用變通的思維處事,甚至會出現鉆牛角尖現象,這對學生的終身成長十分不利[]。
二、問題:阻礙燃燒的結節
(一)教學模式化
在如今特定的教育體系下,人們往往會圍繞“成績”來評判一位教師是否合格,也會用成績來定位教師的榮譽和報酬,致使很多教師過于重視成績,不敢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也不例外,一直跟隨著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往哪個方面傾斜,教師便著重教哪一方面。我國有名的文人韓愈認為教師的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十分巨大,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亦是如此。古詩詞鑒賞著重強調學生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內容,以清晰的思路梳理文本,并生出自己的判斷和情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止步不前,很難給學生創造出多維發展的空間。學生自然會固步自封,不能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難以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解讀古詩詞內容,會讓“逆向”思維逐漸退出學習系統。
(二)選拔單一化
“分數”可以算是當前應試教育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這是導致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中難以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主要原因。經觀察發現,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再從初中升入高中,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分數展開的,這成為教師和學生關注的重點內容。在真實課堂上的表現為,教師會沿用僵化、死板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考試中會出現的古詩詞內容,從而確保學生在古詩詞部分取得好的分數。短時間內來看,這種教學方法似乎有一些成效,但如果立足學生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實則對學生的成長絲毫沒有幫助,甚至會讓學生關閉自主探究的活躍思維,無論是在課堂學習還是課下復習中都猶如一潭死水。時間一長,學生會喪失獨立判斷和創新的能力,遇到問題時盲目尋求課本中的答案,因此\"逆向\"思維的培養迫在眉睫[2]。
(三)壓力社會化
“望女成鳳,望子成龍”中透射出家長對孩子的殷切期盼,這是我國近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但現實生活中迫于社會壓力,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更多地傾向于成績,忽視了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也不再關心是否能夠全面成長。在歷年來的高考新聞中,經常會出現有學生因為壓力過大跳樓、跳河等自殺現象,這無疑是在給教師、學校以及家長敲響了警鐘,不應該給學生人為制造更多的壓力。“逆向”思維看似短期不能給學生帶來效益,但對學生長遠的發展來說則存在不可估量的價值,影響學生的一生。也正因如此,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理應適當弱化社會壓力,給學生努力創造出自由呼吸的空間,解開束縛在學生大腦里的韁繩,讓學生可以在古代文學的熏陶下自由自在暢游,使其在不知不覺之間建立起獨當一面的“逆向”思維。
三、方法:讓思維充分“燃燒
(一)貫穿教學比較,在“異同”中添柴
在高中古詩詞鑒賞課堂中,教師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要引起學生獨立思考的欲望,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逆向”思維。對此,教師要結合自身多年在古詩詞方面的教學經驗,根據所教學古詩詞的主旨、表現手法、語言風格和選材的不同,引發學生建立起觀念沖突,使其在深入的比較過程里面“添柴”,為學生以后游刃有余地鑒賞古詩詞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可以將類似的古詩詞引入課堂,通過對比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逆向”思維:1.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兩首古詩詞進行對比教學。2.辛棄疾、蘇軾這兩位有名的詩人都隸屬于豪放派,并且光是看題目就能了解詩人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描寫形式。3.引導學生圍繞“作者背景”和“寫作經歷”進行不同維度的比較。4.學生在有針對性的比較中,了解到辛棄疾將自己的經歷與實際環境相融合,表達出遇到困境時的豁達情懷,而蘇軾則是由己思國,將自己的情感觸及到國家的命運中,憂國憂民中透著凄楚。5.教師再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具體的語句里面,透過“斜陽草樹”“千古江山”“大江東去,浪淘盡”等語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詩人的豪情,加強學生的感悟。
通過引入不同文本內容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觸及到明確的比較素材,從“變”中萌生出新意,對古詩詞有著不同尋常的間接,從而有利于學生“逆向”思維的建立[3]
(二)找準情感邏輯,在“情理”中引火
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文本內容,一般蘊含了古代文豪細膩、濃厚的情感,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大家,并且不同文人所抒發的情感不同,在有限的篇幅內需要世人更加深入地探索。因此,想要有效培養高中生對古詩詞鑒賞的“逆向”思維,需要教師要試著在“情理”中引火,借助意向和情感的組合,為學生鑄造情感鏈接的橋梁,使得學生可以在無限的情感感悟和思想暢游中,深入到對古詩詞的獨特鑒賞當中。
例如,在《虞美人》的鑒賞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從情感出發,讓學生對這一詩詞進行鑒賞學習。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看似作者在描繪“春天花兒盛開”“中秋大家團圓”的景象,實則飽含了作者濃濃愁緒。學生很難將將這些畫面的描寫同感嘆“時間漫長”的思愁聯想到一起,此時可以由教師結合作者從“一國之君成為階下囚”的歷史背景介紹,為學生的“逆向”思維提供方向。在這種隱隱的情感貫穿下,學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悔恨、不甘、憤怒、悲苦等思緒,從而同作者達到“跨時代”的共鳴。而在接下來的課堂探究中,有學生提出了為何不是將“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隱晦地描述為“作者愁緒隨著江水排散呢?”學生通過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疑義,說明學生已經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發散思維,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模式。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時代背景”,來正確把握詩人悠長深遠的憂愁,而不是著重抒發“排解”的情感。在這種“出奇制勝”的古詩詞鑒賞中,學生可以依托情感邏輯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從而改變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狀態,達到事半功倍的古詩詞鑒賞效果[4]。
(三)師生共同探討,在“對話”中鼓風
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一改之前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扭轉固有的教學思維,將新穎、創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古詩詞鑒賞課中。在教師對教學形式的不斷優化下,學生可以靈活調整自己的學習角度,從擅長的角度進行思考,并在不斷思考過程中總結觀點。
例如:以《琵琶行并序》這篇古詩詞的教學為例。詩人白居易在詩詞中將琵琶婉轉、流暢的樂調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突然筆鋒一轉“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導致學生茫然無措。教師便可以抓住這一與學生溝通的機會,問道“同學們,剛開始的琵琶所呈現的樂調是婉轉的、流暢的,為什么一下出現這么大的變化呢?”學生聽到問題以后,你一言我一語,都在發散思維、各抒己見。有的認為是因為要為接下來情感抒發做鋪墊,有的則認為是為接下來“琵琶女”的身世講述做過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述加以指導,通過對話的形式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升華,讓學生清楚地明白曲調變化是為了接下來描述“余音裊裊”的畫面埋伏筆。在古詩詞鑒賞課堂上,教師同學生共同探討文本內容,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發散和總結思路,讓學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機會,也讓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思維的建構,加強對古詩詞的綜合鑒賞能力。同時,教師在對學生“逆向”思維培養中,也改變了已有的思維定勢,更加清楚了解學生所需,強化了課堂應對能力。
(四)小組思維碰撞,在“爭論”中添氧
在“逆向”思維培養的高中語文鑒賞課堂上,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把握詩詞當中的內在規律,通過“爭論”為思維發展添氧,深入挖掘文本當中的情感元素,從不同層次理解文本內容,讓學生建立起獨特的理解體系。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從具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且可以在“逆向”中生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思維碰撞的空間,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對古詩詞的深入研究當中[5]。
例如:在《登岳陽樓》這一古詩詞鑒賞課堂上,教師一改之前口述、板書的常規講解模式,而是將課堂真正讓給學生,讓他們成為本節課堂內容探究的主體,以此來強化高中生對古詩詞鑒賞的“逆向”思維。在這一古詩詞鑒賞課上,教師首先明確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詩中名句和內涵”,并將“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作為研究對象,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接下來,教師按照每個學生對古詩詞鑒賞的不同層次,將全班學生有機分成了五個小組,鼓勵各個小組圍繞“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一名句,討論作者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積極、主動地投入小組研討中,不斷地發散自己的思維,并將自己的想法跟同伴分享。最終通過各個小組共同努力,得出了作者因為政治生活的不如意所出現“懷才不遇”的心情。在這種小組思維碰撞中,每個學生都在各抒己見,自然而然建立起了“逆向”思維。
(五)拓展思維角度,在“聯想”中續燃
結合心理學可以知道,“逆向”思維實則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活動方式,也是一種比較常態的聚合思維。“逆向”思維,可以幫助高中生從多個角度、層面探究古詩詞內涵,從“聯想”中續燃思維的發展。這種思維模式下,高中生思維的靈活性能夠得到有效鍛煉,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識記思維模式,從而慢慢養成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究問題的美好品質,建立起正確學習古詩詞內容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登高》這一古詩詞鑒賞課堂上,教師在上課之初可以讓學生自由品讀詩詞。之后,教師向學生進行提問“請問大家,你們品讀完本首詩詞以后,可以說一說它與其他游覽類詩詞有什么相同之處嗎?”這時候,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思緒向不同的方向進行開發,有的會從“登高展雄心”的層面進行聯想,有的則從“壯美山川”層面聯想,有的則從“思鄉懷人”的層面聯想。由此,學生便將自己的思維發散到其他古詩詞上,既能得到思維的拓展,又能起到溫習的作用。接下來,教師可以圍繞詩詞中“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的“鳥”向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思考這只“鳥”是單飛的鳥,還是成群結隊飛的“鳥”?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因為學生個體差異,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會有所不同,有的學生會從單飛的鳥進行解讀,則正好契合作者形單影只的情感。有的則從成群的鳥進行解讀,這也同作者的凄涼形成了對比,無論怎樣理解都合情合理。這種讓學生發散思維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起“逆向”思維,并達到良好的古詩詞教學效果。
結束語
在高中古詩詞鑒賞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不僅是當前時代教育的要求,更是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深切感受到“逆向”思維對高中生發展的促進作用,能夠清晰分析現在對高中生“逆向”思維培養缺失的原因,不斷變革教學手段。教師具體可以從貫穿教學比較、找準情感邏輯、師生共同探討、小組思維碰撞、拓展思維角度五個方面加以著手,鍛煉高中生在古詩詞鑒賞中的“逆向”思維,使得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能朝著多個方向輻射發展。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所生成的不同觀點進行點評,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導,這樣才能達到高水平的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芳.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現狀與對策]中學語文,2023(33):117-118.
[2]繆建寧,葛周青.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優化對策分析[J].中學語文,2023(2):110-111.
[3]袁康.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中學語文,2023(21):106-107.
[4]鐘丹.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3(5):106.
[5]張曉蕾.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