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Q028.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5922(2025)10-0098-04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ilter membrane technologies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in tap water treatment
LIU Yazhai (Tianjin YongquanWaterCo.,Ltd.,Tianjin3O17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diferent membrane technologies such as ultrafiltration(UF), nanofiltration(NF)and reverse osmosis(RO)in waterworks,including particulate mater and microbial barrier,deep removal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nd polutants,regulation of hardness and salinity,and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adaptability.Then,based on actualcases,the value ofdiferent membrane technologies inensuring drinking water safety,reduc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optimiz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alyzed.It is concluded that with the scientific progressof membrane materials,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continuous reduction oflarge-scaleapplication costs,new membrane technology willbecomethe key filtration technology for high-quality tap water produc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waterworks;membrane technology;ultrafiltration; nanofiltration;reverse osmosis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的飲用水供應是保障公眾健康、維系社會正常運轉的基礎。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水源污染成為日益復雜和突出的問題。傳統的飲用水處理工藝(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在面對微污染水源水、嗅味物質、農藥殘留、內分泌干擾物、病原微生物(如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以及消毒副產物前體物時,其處理效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此背景下,膜分離技術憑借其物理篩分、選擇性分離的獨特機制,以其高效去除污染物、占地面積小、自動化程度高、出水水質穩定且優良等優勢,迅速成為自來水處理領域升級換代的核心技術方向2。特別是近10年來,超濾、納濾等新型膜技術及其集成工藝的成熟與成本下降,使其在市政自來水廠的大規模應用成為現實。
本文旨在深人探討新型膜技術在現代化自來水廠中的應用現狀、核心工藝原理、具體實施案例及其產生的多維度效益,并分析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趨勢,從而為水處理行業的技術革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自來水處理主流濾膜分離技術特性優勢
膜分離技術是利用具有特定孔徑或選擇性分離功能的薄膜,在外界能量(如壓力差、濃度差、電位差)作用下,對水中不同組分進行分離、純化、濃縮的過程4。在自來水處理領域,目前應用的新型膜技術主要有微濾(N IF:0.1~10μm 超濾(UF: 1~100nm )納濾 (NF;1nm) 、反滲透 ROlt;1nm 等[5],其中的一些膜技術比傳統水處理工藝成本更低。
微濾(MF)是一種多孔均質膜,屬于精密過濾技術,主要依靠物理篩分機制對不同體積的物質進行分離。在水處理領域,通過微濾技術能去除水中的泥沙、懸浮物、膠體以及微生物等雜質,其顯著優點是分離效率高。目前應用的微濾膜材料主要分為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兩大類8,然而無論何種材料的微濾膜都需要頻繁進行清洗,以免出現堵塞情況,導致運行難度、能耗和維護成本提高。
超濾(UF技術的核心驅動力為壓力差(常見壓力范圍 0.1~0.5MPa ,膜孔徑范圍在 0.01~0.1μm 其分離機理主要為篩分作用,能高效截留水中絕大部分懸浮顆粒、膠體、大分子有機物(如腐殖酸)、細菌一 gt;99.99% )、病毒(部分,取決于膜孔徑和病毒大小)以及原生動物(如隱孢子蟲、賈第鞭毛蟲)。出水濁度通常低于O.1NTU,SDI15值低,顯著優于砂濾出水,為后續工藝(如消毒)提供優質進水。超濾對溶解性小分子有機物和無機鹽基本無去除效果,因此常用于反滲透預處理工藝或者與其他工藝組合使用[1]。
納濾(NF)技術屬于膜技術的新興領域,其核心驅動力為壓力差(通常 0.5~1.5MPa )。膜孔徑約為0.001~0.01μm (或通過分子量截留范圍,約200~1000Da )。其分離機理結合了篩分效應和電荷效應(道南效應)
膜通常帶有負電荷,能有效去除二價及多價離子(如 Ca2+,Mg2+,SO42-? 大分子有機物、殺蟲劑、部分抗生素、大部分病毒,以及導致硬度和消毒副產物(DBPs)生成的主要前體物(腐殖酸、富里酸)。對單價離子 (Na+,Cl-,K+) 的去除率相對較低(約20%~80% ,取決于膜特性和離子種類)[]。綜上,納濾是實現水質深度凈化、軟化、控制DBPs的關鍵技術[12]。
反滲透(RO)核心驅動力為高壓(通常 1~10MPa, 。其分離機理是溶解擴散模型,幾乎能去除水中所有溶解性鹽分 (gt;99% )、離子、有機物(分子量 gt;100Da )、微生物、膠體等[13]。RO產水接近純水標準,TDS極低。在自來水廠主要用于特殊需求(如制備高品質工業用水、應對高鹽度苦咸水源、生產瓶裝水基液)。反滲透(RO)的優點是設計和操作簡單,凈化效率高、建造周期短等[4,但是該技術脫鹽率高、能耗大、產水率相對較低且需處理濃水。因此,反滲透(RO)目前主要應用于制備太空水、純凈水等,在常規市政供水大規模應用較少,常與納濾組合應用[15]。
2不同濾膜技術在自來水處理中的應用效果
微濾膜技術自十九世紀開始研究,是膜分離技術中最早實現產業化的類型。本文以超濾(UF納濾(NF以及反滲透(RO)等相對新型的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具體案例進行研究分析。
2.1超濾(UF)技術的過濾效果
超濾(UF在自來水廠的應用主要是替代傳統過濾工藝。對于濁度持續低于5NTU、有機物濃度(以TOC計 lt;3mg/L 的優質水源,超濾技術進行直接過濾的模式因其高效簡潔被廣泛采用。該模式下,原水經微絮凝(混凝劑投加量僅需傳統工藝的 30%~50% )預處理后,直接進入超濾膜系統。
在浙江寧波A水廠,其采用浸沒式超濾膜技術,設計規模達 2×105m3/d ,直接處理白溪水庫水源。運行數據表明(如表1所示),系統出水濁度穩定保持在0.03~0.08NTU,遠優于國標限值(1NTU),微生物截留率 :gt;6-log (即 99.9999% ),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包囊均未檢出。
表1A水廠超濾系統關鍵運行數據(年均值) Tab.1Keyoperationdataoftheultrafiltrationsystem inAwaterworks(annualaverage)

而對于中高濁度( Φgt;10NTU 或有機物波動較大的水源,“混凝/沉淀/澄清 + 超濾\"組合工藝則成為更可靠的選擇。此模式下,傳統工藝單元先行去除 80% 以上的懸浮物和膠體,顯著減輕超濾膜污染負荷。
2.2 納濾(NF技術的過濾效果
納濾技術在飲用水深度處理領域發揮著核心作用,常以“傳統工藝 + 納濾”或“超濾 + 納濾雙膜法\"模式應用。“傳統工藝 + 納濾”模式主要針對已具備常規處理(混凝-沉淀-砂濾)或超濾預處理的水廠升級項目。在此配置下,納濾單元憑借其納米級孔徑(約1nm 和表面電荷效應(道南效應),可高效截留分子量 200~1000Da 的溶解性污染物。
張家港市B水廠的擴建一期項目采用了“超濾 + 納濾雙膜法\"模式,規模達到了 2×105m3/d 該水廠的實踐顯示(如表2所示),納濾工藝對長江水源中的溶解性天然有機物(NOM,以UV254表征去除率 585% )、微量農藥(如阿特拉津去除率 gt;95% )致臭物質(2-MIB去除率 98% )及藻毒素等實現深度凈化,出水色度穩定 :lt;5 度(鉑鈷標度)。
表2張家港B水廠納濾系統關鍵污染物去除效能 Tab.2Keypollutantremoval efficiency ofthe nanofiltrationsysteminZhangjiagangBwaterworks

2.3 組合過濾工藝的過濾效果
為應對日益復雜的水源挑戰,在自來水廠的實際應用中往往需要綜合應用各種新型膜技術,通過協同效應發揮其精準分離特性與模塊化優勢,以此保障供水韌性。
以福州C水廠為例,近年來為了解決當地水質受閩江下游咸潮入侵影響的問題,該水廠進行工藝升級改造,設計產水規模為 1×105m3/d ,原水設計值氯化鈉 1 500mg/L,TDS 3750mg/L, 產水水質要求氯化鈉 ?150mg/L.TDS?1000mg/L. 氯化鈉去除率 90% 以上,水資源利用率要達到 90% 。經過工藝對比,該水廠采用“超濾 + 納濾 + 濃水反滲透”的全膜法工藝,即預處理環節以超濾去除水中微小顆粒及膠體物質,深度處理環節則采用納濾 + 濃水反滲透。
在C水廠的全膜法工藝中,超濾單元可高效截留藻細胞及大分子胞外有機物(EOM),減輕后續工藝負荷;納濾/反滲透單元則通過納米級篩分深度去除溶解性藻毒素(如微囊藻毒素-LR)及小分子嗅味物質(土臭素等),其中納濾單元對溶解性鹽具有較好截留效果,對于氯化鈉及氯化鈣的脫除率最高能達到 90% 以上,而對于硫酸鎂及硫酸鈉能達到 98% 。
針對農業面源與工業微污染水源,納濾與反滲透展現強大污染物靶向去除能力。納濾膜對二價離子(硝酸鹽去除率 70%~85% )及分子量 D200Da 的農藥(如毒死蜱 590% )高效截留;反滲透膜近乎完全去除重金屬(砷、鉛 gt;99% )單價離子(氟化物 598% 及抗生素。
3不同濾膜技術與工藝及不同效益的綜合評價
本文的效益分析主要針對前文所述的三種應用場景及案例,從水質與健康效益、經濟效益,以及運行管理效益等多個視角展開探討,從而得出綜合性評價。
3.1 超濾(UF的應用效益
首先,在水質與健康效益層面,超濾技術通過物理篩分機制構筑了多重保障屏障:
對于微生物,超濾(UF)的 0.01~0.1μm 精確孔徑可100% 截留細菌 (gt;0.5μm) 及原生動物包囊 2~15μm) ,顯著降低介水傳染病風險;
對于出水濁度,超濾(UF穩定 lt;0.1 NTU(傳統砂濾為 0.1~0.3NTU ,為后續消毒工藝創造優質條件;
對于顆粒態有機物(POM),超濾(UF的去除率達 70% 以上,直接降低三鹵甲烷(THMs)生成潛能。以表1所示的寧波市江東水廠實踐結果可知,通過應用超濾(UF)技術可以使氯投加量減少 25%~30% ,THMs濃度下降至 28μg/L (低于國標 60μg/L 限值)。
其次,在經濟效益方面,超濾膜壽命達 6~8a ,每立方米水運行成本約 0.25~0.30 元(含能耗、清洗及膜更換),自來水廠的經濟性得到了較大優化。
最后,運行管理方面自前已經實現了智慧化運維,通過在線壓力衰減測試(PDT)實時監測膜完整性,從而有效保障超濾屏障的可靠性。
3.2 納濾(NF的應用效益
由表2可知,張家港市B水廠納濾系統實踐效果可知,對于高有機物或高SDI(污染指數)水源,“超濾 + 納濾雙膜法\"模式通過協同效應顯著提升系統可靠性。超濾作為前置屏障,可去除 599.9% 的懸浮物和膠體,將納濾進水SDI15穩定控制在 lt;3 (遠低于NF膜要求的lt;5),使納濾膜化學清洗周期延長 40% 以上。張家港項目采用此模式,超濾系統將進水濁度從1.5NTU降至 lt;0.1NTU 。
通過去除致色腐殖酸(分子量 300~500Da, 和土臭素(Geosmin)等嗅味物質,出水色度趨近無色( lt;5 PCU),徹底消除土霉異味;納濾膜對消毒副產物前體物(如腐殖酸、富里酸)截留率達 90% 以上,張家港水廠實測三鹵甲烷(THMs)濃度從改造前 68μg/L 降至 22μg/L ;對內分泌干擾物(雙酚A去除率 gt;98% )、抗生素(磺胺類 gt;90% )等微量有機物高效截留,保障長期飲水安全。
而經濟效益方面,雖然納濾(NF)每立方米水處理成本增加約0.35元(含膜更換與能耗),但與此同時藥劑成本下降 30% ,因此成本在可控范圍內。
運維管理方面,應用納濾系統后抗水源水質波動能力顯著增強,能夠在藻類暴發期保持穩定出水水質。
3.3 組合工藝應用效益
根據前文C水廠全膜法工藝應用情況,面對咸潮入侵等復雜水質場景,組合工藝應對氯化物、農藥、重金屬等差異化污染物達到了顯著的效果,通過超濾去除微小顆粒及膠體物質,納濾技術進一步將溶解性鹽脫除率控制在 90% 以上,而滲透膜的重金屬脫除率更是高達 99% 。
經濟效益方面,由于其模塊化設備的特點,可以實現短時間內快速供水。相對傳統工藝長達數月的改造施工周期,不僅能夠解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問題,更是節約了大量的成本。因此,雖然組合工藝部署成本較高,但仍然具有經濟價值。
運維管理方面,即使面對閩江下游流域每年十月之后頻發咸潮入侵的這種極端工況,膜組合工藝出水仍達標,展現了其卓越的穩定性。
4結語
綜上,新型膜技術,特別是超濾與納濾技術正深刻改變著自來水廠的技術格局,成為保障飲用水安全與品質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其在構筑微生物絕對屏障、深度去除溶解性有機物、精準調控水質硬度及提升水源適應性等方面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優勢。實踐表明,該技術創造多維綜合效益:水質健康實現質的飛躍;經濟上通過降低藥耗( 30% 以上)污泥處理成本及優化人力實現長期收益;環境資源層面顯著節約土地、拓展非傳統水源;運行管理上達成流程簡化、水質穩定與智能管控。盡管初期投資較高、膜污染控制及濃縮液處理等挑戰仍存,但隨著膜材料創新、工藝集成優化與智能化運維的發展,瓶頸正被逐步破解。未來,高性能、低能耗、智慧化的膜技術必將成為構建安全、優質、韌性、低碳飲用水系統的基石,其廣泛應用是應對水資源危機、滿足民生健康需求、推動供水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必然。
【參考文獻】
[1]董秉直,李甜,何歡,等.飲用水綠色處理工藝研究及思考[J].給水排水,2025,61(2):5-12.
[2]劉子惠,程麗華.飲用水微濾膜預處理技術膜污染機制研究[J].水處理技術,2025,51(2):110-115.
[3]謝概,李紅巖,宋剛.超濾和反滲透雙膜水處理系統的模塊化產品設計[J].中國機械,2025(1):4-7.
[4]康文超,吳歡.反滲透與超濾在水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24,42(11):274-276.
[5]黃玲英.超濾/納濾雙膜組合工藝處理南方沿海城市苦咸水中試研究[J].給水排水,2024,60(S1):119-123.
[6]張禹.大型城鎮水質凈化廠水處理工藝優化及水質分析研究[J].云南水力發電,2024,40(11):18-21.
[7]陳涵,翁琦輝,楊岳平.納濾-反滲透工藝對高鹽度多組分苦咸水深度脫鹽研究[J].水處理技術,2024,50(12):83-88
[8]鐘燕敏,張紅輝,劉志遠.以雙膜工藝為核心的城市平急兩用水廠中試研究[J].給水排水,2024,60(10):30-35.
[9]郭鵬,馬傳振,徐彤彤.膜分離技術在高效凈水中的應用與發展[J].石化技術,2024,31(8):169-170.
[10]徐慧娟,楊璐萍.反滲透膜市場及技術研究[J].化工設計通訊,2024,50(4):106-107.
[11]趙晨陽,劉明華,孟慶龍,等.超濾膜技術在飲用水處理中的應用現狀及膜污染控制[J].給水排水,2023,59(S2):389-396.
[12]張若漢,金芷琪.市政工程水處理過程中的超濾膜技術探究[J].水上安全,2024(1):25-27.
[13]宗紹宇.SBR/PBR改性膜在市政污水脫氮除磷綜合處理工藝優化[J].粘接,2023,50(12):123-126.
[14]丁旭東.反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自動化應用,2023,64(S1):29-31.
[15]趙蘭萍,張克磊,蘇玉軍,等.村鎮飲用水處理中膜分離技術的應用[J].工業微生物,2025,55(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