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E132;TQ17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5922(2025)10-0113-04
Research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law of paleogene in the skirt edge belt of Qionghai uplift in the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LILianyi,JINQiuyue,LI Shengyong,HU Wenyan,LI Menghui (HainanBranchofCNOOCo.,Ltd.,Haikou57010o,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of the westernPearlRiver MouthBasin,and taking the high-quality hydrocarbonsupplyunit andoiland gas migrationand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s thecore elements of the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bycombing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ull source fault development area and the undeveloped area of the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upply unit,thedistanceofoiland gas migration,andthe distributionof vertical accumulation layers,the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aleogeneinthe skirtbeltof Qionghaiuplift were studied in depth.Itisproposed thatthe Paleogenelithologic stratigraphic traps in the skirt zone of Qionghai uplift have superior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This areais the keyarea inthe western partofthe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atis verylikelyto make breakthroughs in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next step.
Key Words:Qionghai uplift skirt edge belt;lithologic stratigraphic trap;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近年來,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油田群穩產形勢嚴峻,后續穩產難度大,急需尋找新的接替儲量[]。不僅要在油田周邊目標勘探,而且更需加強勘探潛力大、程度低的新領域、新層系的勘探工作,尋求商業突破,是實現穩產、增產的保證!瓊海凸起周緣目前勘探層系和儲量發現多集中在珠江組,經過多年勘探,凸起上珠江組圈閉所剩無幾,東傾末端構造已在中深層珠海、恩平組鉆遇油藏或良好顯示,釋放了斜坡區中深層勘探的積極信號2。瓊海凸起裙邊帶潛在資源量超 1×108m3 ,近平臺經濟門檻低。領域突破意義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烴源與油氣運移路徑的研究,才能降低勘探風險,真正實現領域的突破[3]。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改變新區帶即為新領域的常規認識,充分吸取近年來勘探失利的經驗教訓,從基礎石油地質條件出發,結合珠江口盆地西部實際的成藏特征,以優質供烴單元和油氣運聚條件為領域突破的核心要素,借鑒國內外油氣勘探從早期二級構造單元向斜坡帶乃至全盆巖性地層圈閉勘探的發展趨勢,試圖讓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氣成藏條件最優越的瓊海凸起及裙邊帶再次煥發新春。
通過梳理優質供烴單元的溝源斷裂發育區與欠發育區、油氣運移距離遠近、縱向成藏層系的分布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結合其輸導體系的差異性,歸納出符合該區兩種不同的成藏模式,并以該成藏模式為理論指導,優選該區有利自標評價人庫,為瓊海凸起拓展領域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2瓊海凸起裙邊帶古近系油氣成藏規律研究
2.1裙邊帶古近系層序地層認識
近10年來層序地層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珠海組等勘探目的層,無論是瓊海凸起裙邊帶還是整個珠江口盆地西部,專門針對古近系文昌-恩平組等烴源巖層段的研究進展較少,恩平組一段由最早的湖盆萎縮期轉變為湖擴期的認識是近年來最主要的研究成果5。隨著勘探的深人,前人所取得的認識,尤其是古近系文昌-恩平組烴源巖層段的認識對勘探的指導性已變得有限,近年來勘探持續低迷、干井比例較高等現象充分反映了這一事實,同時由于鉆井與地震新資料的積累,關于古近系中深層認識的矛盾開始顯現,比如瓊海凸起周緣各洼陷,包括瓊海凹陷、文昌9洼、文昌14洼、文昌19洼等古近系文昌-恩平組地震解釋方案不統一,地層厚度存在“曉蹺板”現象,這些難以用既有的成果解釋,因此想要有效推動古近系中深層勘探,就必須厘清文昌-恩平組層序地層現象和既有矛盾,深化古近系相關基礎認識。
地層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兩方面突破性認識:① T71是重要的上超不整合層序界面,反射能量強,主要分布在瓊海凸起周緣,是文昌A、B凹陷對比的良好標志層; ② 首次提出西北隆起方向物源對文昌A、B凹陷文昌、恩平組影響較大的觀點,該物源對瓊海30洼、瓊海凹陷以及文昌9洼影響明顯
恩平組內部層序界面T71反射軸在瓊海凸起周緣振幅能量較強,多數區域比恩平組與珠海組兩套陸海相變地層的分界面T70反射更加明顯(如圖1所示),在該區T71界面上下地震相特征發生明顯改變,T71界面之下恩平組二段與文昌組地層整體表現為雜亂至空白的弱反射,恩平組一段與珠海組地層表現為中-弱振幅、中-高連續的反射特征,地層成層性更好。恩平組二段頂面屬于大型上超不整合面,上超現象從瓊海凸起的東端至西端、從洼中至北部緩坡帶均有分布,這些現象反映了T71界面確實為大型上超不整合面,說明恩平組二段沉積末期比恩平組一段沉積期在該區的沉積范圍更大更廣。
圖1文昌B凹陷北坡T71大型上超不整合剖面圖 Fig.1T71 largeuplapunconformityprofile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Wenchang B sag

綜合分析認為文昌B凹陷北部緩坡帶恩平組二段頂界面T71之上的大型上超不整合現象與南斷裂下降盤T71界面之下的前積頂超不整合現象,兩者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很好地對應了珠江口盆地西部半地塹盆地所具有的“南斷北超\"沉積響應特征。這種大規模上超或“視剝蝕\"現象在文昌A凹陷北部和東部并不明顯,反映該期構造拾升主要分布在瓊海凸起周緣。雖然本次構造活動范圍有限,但對珠江口盆地西部的沉積充填演化卻產生了重大影響。恩平組二段與文昌組地層產狀更為接近,與基底之間表現為低角度的上超充填特征,整體表現為近平行的加積型沉積,有了T71大型不整合面作為古近系的區域標志層,并以其地質成因為理論支撐,就可以同時對恩平組頂底面相關層位的地震解釋方案也進行調整,改變之前T70地層界面不能超覆在T71界面之上的固有認識,根據新的地質模式完善了解釋方案。
2.2 瓊海凸起裙邊帶周緣烴源巖認識
珠江口盆地西部已鉆井證實文昌組二段中深湖相泥巖為優質烴源巖,W19-A2、W19-A3、W19-AM井均有揭示,錄井巖性為厚層黑褐色的泥巖或頁巖,這套泥頁巖在地震資料上表現為“低頻、連續、強反射\"的特征,TOC含量整體大于 2.7% S1+S2 平均值大于 17mg/g ,HI均值超過 500mgHC/gTOC ,屬于 I1 型優質烴源巖。文昌19洼、瓊海30洼所在的文昌B凹陷文昌組、恩平組兩套烴源巖生油量共計 17.4×108m3 同時文昌A凹陷的文昌14洼和文昌9洼也可共同作為瓊海凸起及裙邊帶的良好烴源巖[9]。
瓊海凸起已發現油田原油特征復雜,地化特征顯示可能為文昌-恩平兩套源巖混源供給,但整體與文昌組淺湖相源巖特征更像[1]。考慮文昌B凹陷北部緩坡帶地層平緩,淺湖相源巖分布廣泛、其供烴單元和供烴量較大的特征,對于瓊海凸起及裙邊帶來說,文昌B凹北坡的淺湖相源巖與中深湖源巖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分析認為文昌19洼靠北部緩坡帶一側的強振幅反射區也為中深湖相沉積,其連續性較W19-AM井區更好,推測主要是由于該區斷層較W19-AM井區少,地層更完整連續所致。文昌13-2油田原油可能來自中深湖和淺湖的混合,但根據W13-AA井分析其ZJ2-2U油組原油密度、黏度極大,非水洗和生物降解成因,其全油 813C 為 -27.44% ,各族組分分布與區域一致, C304. 甲基甾烷含量極高,達到0.93,奧利烷極少,不含樹脂化合物T,推測來源于文昌B凹陷文昌組中深湖源巖[1-13]。瓊海凸起裙邊帶位于該中深湖源巖的運移路徑之上,勘探潛力提升。
2.3瓊海凸起裙邊帶儲蓋組合認識
瓊海凸起新近系的成功與兩套優質的區域儲蓋組合分不開,已發現油田也主要分布在這兩套儲蓋組合之中。珠海組一段和恩平組一段是古近系兩套穩定的區域蓋層,分別與下伏潮坪砂巖和扇三角洲砂巖形成良好的儲蓋組合,同時珠海組三段頂T62面下短暫的海侵泥巖也可作為良好的局部蓋層。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組、恩平組為斷陷湖盆沉積,W19-AM井藻類、孢粉等古生物定量分布表明,恩平組二段沉積末期經歷短暫的湖退后,恩平組一段沉積期開始湖侵,而且恩平組一段沉積早期具有低水位的特征,到沉積晚期湖平面擴大,形成了一套穩定分布的淺湖泥巖,該套泥巖在W2-A1、W8-B1、W9-F1等井已鉆探證實,可作為良好區域蓋層。
鉆井和地球物理資料也為恩平組一段大型扇三角洲的識別提供了多方面的證據。恩平組一段扇三角洲在W14-A1井已鉆遇,扇根亞相巖性以砂礫巖、粗砂巖為主,巖屑組分含量高,雜亂堆積并發育塊狀層理,在該井局部也識別出扇三角洲前緣亞相,巖性為中-粗砂巖為主,石英、巖屑組分均含量高,塊狀層理發育。從地震相來看,平行物源方向上,扇根呈弱連續-雜亂反射、扇三角洲前緣呈中弱振幅-較連續反射,扇體前積反射明顯、局部下超,垂直物源方向上,扇三角洲具有雙向下超和丘狀朵體特征,局部有下凹沖刷侵蝕的跡象。因此綜合推測恩平組一段扇三角洲砂體發育[14-15]
2.4瓊海凸起裙邊帶斷層與圈閉空間匹配關系
統計顯示,瓊海凸起鉆探最成功的圈閉類型為珠江組的披覆背斜圈閉,原油探明儲量占整個瓊海凸起探明儲量的 75% ,其他類型圈閉的儲量規模較小且失利較多,分析其失利原因主要是斷層圈閉的圈閉有效性較差。為了拓展勘探領域,早期也對裙邊帶中淺層圈閉進行了嘗試,失利原因主要為圈閉形成時間晚,與油氣生排烴高峰期不匹配,且溝源斷裂欠發育。
油氣輸導的基本方式和路徑包括斷層、砂體、裂隙、不整合面以及這幾種的復合型,這其中又以斷層型最常見,根據瓊海凸起及裙邊帶溝源斷裂的發育情況,針對該區總結了相應的2種成藏模式,一是針對溝源斷裂發育區,一是針對溝源斷裂欠發育區[16]
通過梳理瓊海凸起周緣溝源斷裂的分布特征發現(如圖2所示)。
圖2瓊海凸起周緣溝源斷裂綜合分析圖
Fig.2Comprehensive analysis diagram of ditch source fracture around Qionghai uplift

本區溝源斷裂主要分布在4個規模不等的區域,分別是: ① 六號斷裂帶北東東-近東西向大型溝源斷裂發育區,該組斷裂同時切割文昌9洼與文昌14洼東北部文昌-恩平組烴源巖,且早-晚期持續活動,直接對接瓊海凸起大型構造脊,是珠江口盆地西部高效的溝源斷裂; ② 連接文昌14洼與文昌19洼的北東向斷裂發育區,對應瓊海凸起W13-A、W13-B油田區; ③ W19區近東西向斷裂發育區,切割文昌19洼中深湖烴源巖,主要向W19-A油田區運移; ④ 瓊海30洼西北部北西向斷裂發育區,該區斷裂活動時間整體較晚,規模較小,且只切割主力烴源巖邊部。根據溝源斷裂與儲量規模的對應關系可以看出瓊海凸起新近系淺層成藏模式的核心是發育溝源斷裂。由于瓊海凸起具有文昌A、B雙凹供烴的特征,文昌B凹陷北部緩坡帶主要依靠溝源斷裂 + 輸導砂體運移至瓊海凸起淺層的背斜圈閉,或向南垂向運移至W19區陡坡帶圈閉成藏;文昌A凹陷由于溝源斷裂和構造脊均發育,油氣經斷層 + 砂體階梯式向淺層運移,沿構造脊高點匯聚,在瓊海凸起新近系成藏[17]
分析認為瓊海凸起裙邊帶同時存在大量溝源斷裂欠發育的供烴單元,尤其是文昌B凹陷西段斷至文昌組的斷層較少,斷裂活動時間較晚且主要分布在淺層,沒能溝通深部的優質烴源巖[18]。
因此針對溝源斷裂欠發育區總結的成藏模式機理為油氣在區域蓋層之下依靠骨架砂巖側向輸導,沿地層上傾方向運移至裙邊帶深層古近系地層超覆圈閉成藏。它最明顯的特征是近油源、近距離運移至深層圈閉成藏。緩坡帶發育一系列類似圈閉,原油潛在資源量達 1.3×108m3 ,勘探潛力大!
3研究結果及分析
(1)恩平組二段頂面(T71)為大型上超不整合層序界面,T71在瓊海凸起周緣反射能力強,反映恩平組二段末期發育大型構造運動,瓊海凸起發生明顯抬升;
(2)瓊海凸起裙邊帶古近系烴源充足,擴展了文昌19洼北坡中深湖烴源巖的范圍,A3井中深湖原油進一步證實該套中深湖的存在;依據地震相推測文昌14洼文昌組二段發育中深湖烴源巖的可能性大,A1井混合原油揭示了該套中深湖的局部貢獻;
(③)瓊海凸起裙邊帶古近系發育珠海組、恩平-文昌組兩套區域儲蓋組合以及多套局部儲蓋組合,文昌14區恩平組一段底部發育南物源大型低位扇三角洲砂巖,儲層受低超壓和早期烴類充注保護,推測深部“甜點”儲層發育;
(4)瓊海凸起裙邊帶中淺層圈閉失利的主要原因為溝源斷裂欠發育,而古近系深層圈閉形成時間早,圈閉有效性好,溝源斷裂依賴度低,具有近源成藏優勢,存在以砂體側向輸導為主、斷裂垂向運移為輔的成藏模式。
4結語
本次研究堅定領域突破的思路不動搖,通過對成藏條件的再認識,提出瓊海凸起裙邊帶古近系巖性地層圈閉具有優越的成藏條件,領域意義極大,是在瓊海凸起油氣優勢聚集區拓展勘探的必然選擇,也是珠江口盆地西部下一個最有可能取得領域突破的區帶。根據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優選了Q18-B、W8-BS與W8-G等構造,為瓊海凸起拓展領域勘探打下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家雄,李福元,王后金,等.南海北部大陸邊緣深水盆地成因機制與油氣資源效應[J].海洋地質前沿,2020,36(3):1-11.
[2]李才,尤麗,鄭榕芬,等.瓊海凸起東傾末端低阻油層分布規律及主控因素分析[J].內江科技,2013,34(1):44-45.
[3]金之鈞,張發強.油氣運移研究現狀及主要進展[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3):263-270.
[4]曾智偉,楊香華,舒譽,等.恩平凹陷北部陡坡帶文昌組砂礫巖體發育特征及構造沉積響應[J].地質科技情報,2014,33(6):60-68.
[5]吳艷婷,鄧宏文,芮志鋒,等.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西區珠江組層序地層學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4,14(7):111-116.
[6]杜文波,孫桂華,舒譽.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古近系恩平組地震沉積學研究[J].地質科技情報,2015,34(3):220-229.
[7]姜華,王華,肖軍,等.古地貌對邊緣海盆地沉積充填特征的控制——以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為例[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8(1):10-15.
[8]徐萬興,何衛軍,陳奎,等.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拗陷古近系物源體系及沉積充填演化特征[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23,43(2):145-159.
[9] 陳林,范彩偉,劉新宇,等.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油氣富集規律與有利勘探方向[J].中國海上油氣,2021,33(5):14-23.
[10]傅寧,李友川,徐建勇,等.珠三坳陷文昌組中深湖相烴源巖新的生物標志化合物組合模式與油源對比[J].中國海上油氣,2012,24(4):13-19.
[11]楊見,何寅,王振齊.塔中奧陶系油源巖碳、硫同位素對比分析[J].粘接,2020,41(4):37-39.
[12]龔建濤,魏繁榮,王歡歡,等.延長組致密油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成藏機理[J].粘接,2025,52(1):117-120.
[13]傅寧,李友川,孫建新,等.珠三坳陷烴源巖及油源研究再認識[J].現代地質,2011,25(6):1121-1130.
[14]歸航,劉麗萍,郝棟,等.蘇里格氣田南部地區盒8段儲層沉積相分析及氣藏預測[J].粘接,2020,41(5):18-22.
[15]張迎朝,陳志宏,李緒深,等.文昌B凹陷陡坡帶珠海組二段海侵扇三角洲儲層特征及油氣成藏特征[J].礦物巖石,2011,31(2):86-95.
[16]徐田武,曾濺輝,魏剛,等.遼東灣地區油氣運移輸導體系特征及意義[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69-72.
[17]田建章,李先平,崔永謙,等.斷陷湖盆緩坡帶巖性地層油藏模式及勘探實踐——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和蠡縣斜坡為例[J].中國石油勘探,2010,15(2):24-28.
[18]李輝,陳勝紅,張迎朝,等.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斷裂特征與油氣成藏[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4,34(3):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