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標權利的取得方式主要有使用制、注冊制以及混合制三種。其中,雖然注冊制為確權提供了明確路徑,但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中部分申請行為偏離知識產權保護的初衷,甚至擾亂市場秩序,尤以“惡意注冊”問題突出。
商標“惡意注冊”,指的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禁止性法律規定,損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利益,意圖取得注冊商標“權利”的不當注冊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所規制的“惡意注冊”可從以下角度進行劃分:一是非使用性目的“惡意注冊”(目的不正當)。這類行為具體體現為“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這在商標法第4條中有明確規定。二是違反合法性條款“惡意注冊”(客體不正當)。例如,以官方標志、不良標志、地名標志作為商標注冊。三是非正當性手段“惡意注冊”(手段不正當)。這類行為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取商標注冊,具體包括:復制、模仿或翻譯他人馳名商標,商標法第13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有特定關系的當事人惡意注冊他人商標,商標法第15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損害他人在先權利的惡意注冊商標,商標法第32條對此有明確規定;以欺騙手段或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商標注冊,商標法第44條對此有明確規定。此外,從商標注冊的理由這一角度,還可按照涉及絕對理由和相對理由進行劃分。
本文主要聚焦“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圍繞其認定標準的實踐把握,適用范圍與典型情形,其與關聯制度的界限厘清等,探討認定中的疑難問題。
商標法第4條所規制的“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適用于以下兩種場景:一是在商標注冊申請實質審查程序中的適用。審查員可依據第4條以申請商標是“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申請”為由對申請商標予以駁回。二是在商標異議和無效宣告申請程序中的適用。根據商標法第33條、第44條第1款,任何人認為商標注冊申請人經商標注冊部門初步審定并刊登公告的商標和已經注冊的商標違反了第4條規定的,有權對已初步審定公告商標提出異議,或者對已經注冊商標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可依職權主動宣告相關商標無效。
具體判斷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具體可參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規范商標申請注冊行為若干規定》第8條,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審查審理指南》,以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審理指南》第7.1條。
這些規定或指南將商標申請人的商標注冊申請的數量、商標注冊申請標志的具體構成、商標實際使用情況,以及申請人在先是否存在商標惡意注冊及侵犯多個主體注冊商標專用權等作為考量因素,可結合這些情況進行綜合判斷。
一些具體行為也可作為判斷依據,比如商標申請人在申請商標注冊過程中及取得商標注冊后,是否存在大量注冊、復制或模仿他人知名商標或商業標識的行為,是否具有兜售、轉售意欲借此牟利的行為,是否具有搶占公共資源等行為,以及商標申請人申請注冊商標的數量及構成、時間跨度、商品或服務類別、密集程度等情況。
原則上以商標申請人為判斷對象。在個案中,可能會考量與商標申請人具有串通合謀行為或具有其他特定關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申請注冊的商標。
第一,超出正常經營需求的批量注冊申請。商標申請的數量、類別等應與商標申請人的主體存續時間、經營規模、經營范圍等實際經營情況相匹配。若與企業經營規模明顯不符、在短期內集中申請大量商標,則可以認定其為“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
第二,搭車模仿及“蹭熱點”的批量注冊申請。商標申請人大量申請與他人有一定知名度或顯著性較強的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以及包含行政區劃名稱、山川景點名稱、知名人物姓名、知名作品或角色名稱、企業字號等具有識別意義的商業標識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不正當利用了他人市場聲譽或占用公共資源,擾亂了商標注冊秩序。
第三,轉售牟利的批量注冊申請。商標申請人大量申請商標后用以轉售或向在先使用人索取高額轉讓費、使用費、侵權賠償金等行為,擾亂了商標注冊管理秩序,均可認定申請人存在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注冊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商標法第4條適用于達到一定數量規模的囤積性商標注冊,適用于顯性的、典型的和明顯超出實際需求的注冊行為,而不適用于單個或較少數量的商標注冊申請。同時,通過證據證明申請注冊商標以使用為目的的,可以維持注冊。若系對現有商標的延續和防御性注冊,可能不構成“惡意注冊”。
對“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的認定,還需厘清其與商標法中其他關聯制度的界限,主要是其與“撤三”制度及“以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區分。
“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與“撤三”制度:
商標法第49條設置了“撤三”的退出機制,即:注冊商標沒有正當理由連續3年不使用的,任何單位或個人可以向商標局申請撤銷該注冊商標。商標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9個月內作出決定。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國務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可以延長3個月。
“撤三”與“不以使用為目的”的禁注具有不同的制度基礎。“撤三”是基于注冊商標實際上未使用的確定事實,其適用條件和范圍取決于未使用的事實;“不以使用為目的”是基于明顯事實而表明的,但這只是一種“不使用”的較大可能性,并不是現實性,其適用條件和范圍應當受到嚴格限制。
以2021年的一起案件為例,該案中,原告以重慶某餐飲公司已注銷,無法繼續參與生產經營活動,訴爭商標長期閑置,缺乏真實使用意圖為由,主張訴爭商標違反商標法第4條,應予無效。
法院判決指出,第4條用于規制“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注冊”和“商標囤積”等行為,一般指申請人并無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卻提交大量商標注冊申請,缺乏真實使用意圖,不正當占用商標資源,擾亂商標注冊秩序的行為。該案的訴爭商標并不涉及上述情形……對不涉及上述情形的閑置商標,商標法第49條設置了“撤三”的退出機制,原告可以依照相關規定行使其權利。
“不以使用為目的惡意注冊”與“以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
根據商標法第44條第1款,已經注冊的商標,是以欺騙手段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由商標局宣告該注冊商標無效;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宣告該注冊商標無效。
第4條針對的是“目的”不正當的行為,第44條第1款規制的是不正當“手段”;第4條規制的“不以使用為目的批量注冊商標”即商標囤積注冊行為,與第44條第1款規制的“不正當占用公共資源和擾亂商標注冊秩序”行為相接近;第4條規定可以適用于商標駁回程序、商標異議及無效宣告程序,第44條第1款“以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規定,適用于無效宣告程序中且已經注冊的商標。第44條第1款還具有兜底條款的適用價值。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