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創造活動的“棲息地”,也是一種動態平衡的可持續創新狀態。在這一系統里,各類要素相互關聯、共演互生,推動創新價值的循環與放大。科創園區作為創新創造活動的重要載體,擁有獨具特色的創新生態。良好的創新生態能夠激發不同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助力技術突破、成果轉化、產業升級。
韌性,作為創新生態的重要特質,其強弱決定著這一系統在面對內外部風險擾動時能否迅速恢復穩態、持續蓬勃發展。而司法力量,既懲治破壞行為、修復受損關系,更以規則之治涵養創新沃土,讓創新生態的韌性不斷增強,為其穩健發展保駕護航。上海檢察機關在全國率先創立科創園區“法治副園長”機制,將司法保障深度嵌入創新生態核心環節,同步關注其韌性的“防御面”與“發展面”,探索出將基礎應對、精準響應、有機聯結集于一體的韌性強化路徑,讓創新創造活力在法治軌道上充分涌流,更好服務保障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基礎應對,強化創新生態韌性的第一道防線,旨在通過構建完善的司法保障機制筑牢“抗風險屏障”。上海檢察機關創設的科創園區“法治副園長”機制在基礎應對層面,為創新生態的穩健發展提供多維度支撐。
第一,一體履職聚合力。堅持上海全市三級檢察院“一盤棋”建設理念,深化健全季度研判與年度會商機制,發揮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優勢。對涉科創園區內創新主體的重大案件不僅要加強信息報送交流,而且要做好案件指導情況反饋,確保業務指導有力、有效。
第二,引導偵查提質效。充分發揮刑事案件提前介入機制在了解案情、引導偵查、加強監督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依法提前介入在涉科創園區內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案件辦理中實現“全覆蓋”,著力解決案件專業性強、犯罪手段復雜等難題。加強辨別預判和過濾把關,提高疑難復雜案件辦理成功率,同時為后續開展綜合履職做好鋪墊。
第三,深挖線索拓案源。結合知識產權權利類型和所涉及的檢察業務,推動“一案四查”在知識產權案件辦理中的全過程適用,全面深度挖掘綜合履職線索。依托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審查優勢,加大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綜合履職力度,為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尋找“優路徑”。
第四,雙向銜接筑閉環。落實知識產權民事行政訴訟中刑事案件線索移送及同步審查,強化違法犯罪線索的發現,加大打擊力度。加強與知識產權領域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的溝通對接,建立常態化協作機制。
第五,提級管轄強保障。鞏固商業秘密提級管轄機制,以“專業精尖”護航“專精特新”。建立商業秘密信息通報機制,制定出臺商業秘密刑事案件辦案指引。聚焦高新技術、關鍵領域、新興產業等方面,尤其針對內部人員侵犯企業商業秘密等的多發情形,加大懲治力度。
以浦東新區為例,在挖掘案源方面,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通過設立在臨港新片區的履職平臺發現某公司侵犯商業秘密案的立案監督線索并依法啟動立案監督工作;在線索移送方面,首創“三點一線”工作法——以建章立制為立足點、以個案研判為著力點、以取證固定為結合點、以全鏈條跟蹤落實為主線,完善行刑反向銜接,暢通線索移送通道,形成保護閉環;在提前介入方面,通過檢察官專題授課、案件研討會等方式著重分析案件要素,統一認識,并在抓捕階段同步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此外,通過探索知識產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保障權利人深度參與訴訟,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檢察綜合履職優勢。
面對不同主體、不同階段的多樣化需求,司法保障需要具備精準感知、快速響應的能力。科創園區“法治副園長”機制通過構建精準響應體系,激活檢察服務效能,使司法保障與創新生態韌性強化的需求點深度耦合。
第一,特色機制適配“生態特質”。不同的科創園區在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上各有不同,對法治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應契合不同創新生態的發展特質,構建服務區域特色產業的實質化運行機制。比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結合“東方美谷”區域特色打造知識產權全周期保護體系;徐匯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多方構建人工智能產業法治生態圈;閔行區人民檢察院結合區域內專精特新、獨角獸等企業匯聚特點,出臺相關文件,在知識產權綜合司法保護領域持續發力。
第二,主動問需構建“精準坐標”。上海檢察機關以定期組織開展走訪調研、新聞發布會、檢察開放日、法治宣講、座談交流等活動為抓手,主動、深入了解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保護需求,對其在發展中遇到的法律實務問題進行解答。以楊浦區為例,楊浦區人民檢察院充分發揮“法治副園長”機制作用,以推進知識產權全鏈條、全周期保護為重點任務,進行“菜單式”普法,有針對性地舉辦專題講座,還通過面對面座談交流活動從民事、刑事、行政等方面為創新主體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相應建議。

第三,數字賦能打造“高速通道”。上海檢察機關基于已有的知識產權侵權線索受理平臺、服務窗口的實踐經驗,推出相關數字產品,為創新主體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及時必要的法律服務。進一步優化知識產權侵權查處快速反應機制,整合知識產權侵權舉報、行政執法、司法案件查詢等各環節數據,促進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在懲處知識產權違法犯罪方面的深度銜接配合。拓展檢務公開內容和范圍,方便知識產權權利人依法行使權利,有效獲得司法救濟。持續落實知識產權刑事案件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工作,實質性保障權利人的知情權與訴訟參與權。上海檢察機關還與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具體對接,將知識產權檢察應用納入上海知識產權保護“一件事”集成服務平臺,讓創新主體通過“一張網”就能迅速檢索到知識產權相關信息,并獲得初步的維權路徑提示。
創新生態的“進階韌性”在于系統協同,多元主體、各類資源之間的有機聯結將不斷賦能創新生態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科創園區“法治副園長”機制在協同聯結上持續發力,讓各類保護力量在創新生態中實現互聯互通,共同維護生態協同的“網絡韌性”。
第一,涉外協同拓展“國際維度”。加強與行政機關及其他社會主體的溝通協作,整合資源、借智借力,最大程度集成和釋放涉外執法、司法效能。對接國際商業組織、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協調涉外知識產權法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涉外知識產權綜合治理,打通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一站式糾紛解決渠道。
第二,文化傳播凝聚“生態共識”。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拓寬渠道、豐富手段,進一步提升科創園區“法治副園長”機制的顯示度、影響力,將機制實踐轉化為可復制、可借鑒的保護經驗,讓保護理念成為共識,為創新生態的韌性發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凝聚力。
第三,機制延伸織密“保護網絡”。在前期履職平臺的實踐基礎上,將知識產權檢察保障拓展至更多創新產業集聚區。楊浦區人民檢察院聯合相關單位簽署三方協作框架協議,推動“法治副園長”入駐“同濟科技園”,更好服務保障楊“數”浦新質秀帶創新區建設。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在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莘莊工業區組織開展調研座談會、巡回庭審等活動,深入分析創新主體權益保護難點、行業發展瓶頸,提供配套法治服務。松江區人民檢察院成立“知識產權檢察理論研究基地”,聚焦前沿問題、難點問題、國際規則等進行理論研究,為新型智能重點產業發展法治保障貢獻檢察智慧。
(作者系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上海青年法學法律人才庫、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庫首批入庫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