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支付方式的多樣化,微信、支付寶、手機銀行轉賬等已經成為生意往來中較為平常的支付方式。當轉賬時“手抖”多打了一個“0”,導致轉賬金額瞬間翻十倍,而面對對方拉黑聯系方式的情況,當事人應該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呢?
湖北省棗陽市人民法院公布了這樣一起不當得利糾紛案,案件中,法院依法判決不當得利者返還錢款并依法賠償損失。這起典型的不當得利糾紛案,給移動支付時代的每個人提了個醒:對于“天上掉的餡餅”,要時刻保持清醒!
2025年2月,四川成都。張某的食材批發生意正忙,三家餐館催著要貨,電話一個接一個。他夾著手機在貨架間穿梭,耳朵里塞著藍牙耳機,還得時刻注意微信消息——那頭,西安的王某發來一條催款消息:“張哥,上周訂的100件豬腳已安排好,每件341元,合計34100元,您抽空轉下款?!?/p>
“馬上轉!”張某隨即答應,騰出手點開手機銀行。屏幕上沾著早上搬凍肉時蹭的油污,他用袖口擦了擦,指尖快速敲擊?!?、4、1、0、0……”他瞥了眼金額欄,只模糊看到“341”開頭,想著“沒錯,就是3.41萬元”,沒細看后面的位數,直接點了“確認轉賬”。
直到傍晚盤點賬目,張某對著一堆單據核流水信息時,才發現不對勁?!斑@周給王某轉了34.1萬元?”他揉了揉眼睛,把手機湊到燈下反復看——轉賬時間、收款人姓名都對,可金額欄顯示的是“341000.00”。
“多按了一個‘0’!”他猛地一拍桌子。計算器掉在地上。妻子聞聲從里屋出來,看到賬戶流水信息瞬間紅了眼:“那30余萬元是給兒子攢的買房首付,還要給養殖戶結款??!”
張某第一時間撥通王某電話,聽筒里只有“您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的忙音。張某不死心,又發微信消息,并附上轉賬截圖和計算器算出的差額數值:“王老板,早上轉款手滑多輸了個‘0’,本該轉34100(元),轉成341000(元)了,多的306900(元)麻煩您盡快退我,家里急用錢!”
王某是湖北棗陽人,在西安開鹵肉店多年,女朋友阿珍(化名)鹵的豬蹄是招牌。張某常從他那里進貨,一來二去,算是熟人,張某手機里還存著去年一起吃火鍋的合影。張某想著“都是老熟人,說清就好”,可等了半小時,王某只回了句“等我看看銀行流水”,就沒了下文。

接下來的半天,張某隔段時間就發一條消息,語氣從懇求變成焦急,“王老弟,那30余萬元是全部家底,養殖戶催著結款,拖不得啊”“之前合作一年多,你信我,我也信你,幫個忙先退回來”。但張某再沒收到回復。
第二天一早,張某又發消息,對話框里突然彈出“消息已發出,但被對方拒收了”的字樣。他想,發消息不行的話,用別的號碼打電話呢?用妻子的手機打過去,接通了——“喂?”
是王某的聲音。
“王老板,我是張某啊,那筆錢的事……”話沒說完,電話就被掛斷了。張某又換了三個手機號,要么被直接掛掉,要么對方一聽是他的聲音,就沒了動靜。
“之前見面都‘哥長哥短’,怎么突然就翻臉了?”張某坐在庫房里,翻出手機里的合影,照片上兩人笑著碰杯,此刻再看,卻覺得畫面很刺眼。
無奈之下,張某揣著轉賬記錄前往派出所求助。張某從民警處了解到這一事件屬于民事糾紛,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咨詢律師后,長這么大沒打過官司的張某,咬了咬牙:“無論怎樣,都得把血汗錢要回來?!?/p>
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2025年3月,張某在律師陪同下,帶著微信聊天記錄、銀行轉賬憑證、過去一年的交易流水信息,向棗陽市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要求王某返還306900元,并賠償因錢款被占用產生的損失。
立案后,考慮到調解結案的可能,主審法官撥通王某電話。“我就是給女朋友幫忙看店的,錢是她收的,你們找她去。”王某先是把責任推給阿珍。肖法官追問:“轉賬是轉到你的賬戶,微信上也是和你溝通,怎么和你無關?”王某又改口:“是他自己轉錯的,又不是我搶的。”
“轉錯賬不代表你能占著錢。”法官耐著性子解釋,“你和張某約定的貨款是34100元,多出來的錢你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取得,這在法律上叫‘不當得利’,必須返還?!彼麆裢跄常骸澳銈冎昂献鞯貌诲e,因為這事鬧上法庭,得不償失?!?/p>
可開庭那天,此前已收到法院傳票的王某卻沒有到庭。法庭上,張某拿出了關鍵證據:過去一年的轉賬記錄里,每次貨款都是3萬元到5萬元,從沒有過30萬元級別的款項;微信聊天記錄里,王某明確說過“貨款34100元”;銀行憑證清楚顯示“轉賬金額341000元”?!斑@些證據能證明,306900元是多轉的,不是正常貨款?!睆埬车穆蓭熝a充道。
法官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22條,“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張某因操作錯誤,在支付貨款時,額外多匯給王某30萬余元,該款項屬于張某個人財產。王某無法律依據獲得該利益,構成不當得利。張某作為利益受損人,有權要求王某返還。
更關鍵的是,王某在張某告知轉錯賬后,不僅不返還,還拉黑聯系方式——這能夠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987條關于“惡意得利人”的規定。法官認為,張某可以要求王某返還不當得利款并要求其依法賠償損失。
2025年5月,棗陽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王某向張某返還不當得利錢款306900元,并支付自轉賬當日起至實際返還之日止的利息。判決作出后,原、被告雙方均未提起上訴,該判決已生效。
(本文謝絕轉載)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
現在手機轉賬似乎“點一下就成”,但數字背后是“真金白銀”。如果不注意,可能引發糾紛。有人充話費錯輸號碼,眼睜睜看著話費進入陌生賬戶;有人轉賬時手指滑動過快,看錯收款人,把錢轉給了毫不相干的人;還有人買東西時網絡卡頓,重復操作導致多付了錢……另一方如果拒不返還,可能涉及法律上的不當得利。結合本案,提醒以下三點:
一是轉賬前建議“三重核對”。核對收款人,核對賬號信息,核對金額。務必在確認無誤后,再點擊“轉賬”。
二是對待“意外之財”應謹慎。有人覺得“別人轉錯給我,是我運氣好”,這是一種法律誤區。哪怕對方沒及時發現,只要屬于不當得利,就有義務返還。如果像該案中王某這樣,明知對方轉錯賬還故意拉黑、拒不返還,不僅要全額返還,還要賠利息,甚至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單”。
三是轉錯賬后要保留證據、依法維權。發現轉錯賬別慌,第一時間保存轉賬憑證等證據,同時保留與對方的溝通記錄,如社交平臺聊天記錄、短信內容等。主動聯系對方,說明情況,協商返還。若對方態度消極、不配合,可以考慮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