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十年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何霞始終將反歧視作為研究對象。她認為,歧視背后隱藏著不平等和不公正。研究反歧視問題,就是要創造出一種建立在平等、自由、溝通、理解基礎上的相互關系。
《檢察風云》:在數十年的學習和職業生涯中,反歧視始終是您研究的一個主要領域。作為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反歧視法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來,您運用法律專業知識,致力于在制度層面消除歧視現象,為受歧視群體爭取合法權益,能否給我們談談這方面的啟發與感受?
何霞:2004年,我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時,就把反歧視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剖析生活中的各種歧視現象。博士畢業后,我成為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的一名教師,這些年,我除了教學,也常常以律師的身份,積極關注這方面的案件。
2014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極其難忘的一年。當時全社會都高度關注的“女大學生乙肝歧視案”先后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開庭,我和我的團隊對這起案件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支持。
當時,成都一名高校女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通過了一家單位的所有選拔,但最后還是因為體檢時查出攜帶乙肝病毒,被拒之門外。女孩不服氣,拿起法律武器為自己維權。體檢屬于個人隱私,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
我們不斷尋找突破口和線索,最終女孩獲得了用人單位和醫院的賠償,還很快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打贏這個案件,我很欣慰,因為不僅能幫助當事人,還能為后續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寶貴經驗。
2018年“三八”婦女節,我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當時面對全國媒體,我多次呼吁:希望全社會盡快在法律、政策層面,消除性別歧視,推進性別平等咨詢評估機制的建立,促進社會公平。
就業歧視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性別歧視。雖然隨著社會進步,女性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還是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我們所做的“反性別歧視”工作,就是要創造出一種建立在平等、自由、溝通、理解基礎上的相互關系。
當然,我們應該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性別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徹底改變。很多求職者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即使受到歧視,也不會選擇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不能僅寄希望于企業自身層面的改善,國家應該從全局出發,通過制度安排將企業的部分用人成本社會化,減輕企業的用人顧慮,減少就業歧視問題的產生,從而促進全社會公平就業。
《檢察風云》:多年來,您在反家庭暴力、婦女權益保障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出臺前后,您做了30多場相關講座進行宣傳。對于家庭暴力,您是怎么看的?
何霞:根據反家暴法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家庭成員之間以經常性侮辱、誹謗、威脅、跟蹤和騷擾等方式實施的身體或者精神侵害行為,也屬于“家庭暴力”的范疇。
家暴的本質是“控制”,是家庭權力關系的不平等。相較于其他暴力形式,家暴具有隱蔽性和持續性。任何形式的暴力都是對人尊嚴和權利的侵犯。
多年來,我們始終呼吁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反家暴機制。當然,除了社會,個人也必須做到拒絕暴力,好好地愛自己和家人,一旦在一段親密關系里發現不平等,要及時抽身遠離。
對于很多家暴受害者而言,法律是最好的“護身符”。一旦發生暴力,要及時記錄施暴者的惡行,在第一時間把自己的傷勢拍下來,同時保存好傷情鑒定書、病歷等醫療證明以及公安機關的接警和處警記錄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追究施暴者法律責任的有力證據。
《檢察風云》:網絡上,我們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基于性別的“罵戰”。針對性別議題施行言語暴力,有益于性別議題的解決嗎?
何霞:在針對性別議題的探討中,我們不是要通過“性別戰爭”來解決面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問題,而是要看到性別問題背后的社會資源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等結構性問題,真正為創造出一種建立在平等、自由、溝通、理解基礎上的相互關系而努力。
《檢察風云》:2015年,您在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開設了“社會性別與法”這門課程,您的初衷是什么?
何霞:2015年,性別議題還沒有那么多人關注,我做了很多宣傳,但只招到了35個學生。盡管沒有非常合適的教材,我還是盡心盡力,把自己對于這方面的理解和感受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對這門課和這方面的知識有最初的印象。
201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一位朋友因為遭受家庭暴力離婚了,還忍痛放棄了不到兩歲的兒子的撫養權。當時我特別自責,明明有能力為她提供一些支持,可因為好幾年沒有聯系,一切都錯過了。當時我就決定,重新開啟這門課,多讓一名學生有性別平等的意識,就可能減少一起家庭暴力的發生。
因為有了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加倍用心。這期間,我遇到了一名女生。她本來在哈爾濱讀書,但后來選擇“逃”到了成都,只因為她在哈爾濱時交了一個男朋友,兩人因性格差異,一直分分合合,最后一次她提出分手,男友在冰天雪地里一件件地脫衣服,說如果分手,他就凍死自己。女生怕了,被迫選擇不分手,之后找了個借口,“逃”到成都繼續學業。女生很疑惑,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否屬于暴力事件。
這類分手暴力,不管是肢體暴力還是言語暴力,其本質都是控制。對施暴者來說,分手意味著失去掌控,因此他們企圖通過施加暴力重新獲得控制地位。對于分手暴力,我認為可以參考相關規定,做一個定義:在終止戀愛關系或離婚之后,一方對另一方施加身體暴力、威脅、恐嚇或者糾纏、騷擾,或泄露、傳播另一方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以控制對方、恢復關系或者進行報復為目的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9條明確規定,禁止以戀愛、交友為由或者在終止戀愛關系、離婚之后,糾纏、騷擾婦女,泄露、傳播婦女隱私和個人信息。婦女遭受上述侵害或者面臨上述侵害現實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但現實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受害者并不愿意站出來。我分析了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受害者可能擔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還擔心自身經濟狀況難以維持生活;第二是對親密關系仍有留戀,以及對于公開親密關系存有羞恥感。
我很希望通過這門選修課,將性別議題與法律法規講深講透,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打破“男強女弱”的刻板印象,從而減少結構性暴力。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學生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希望可以通過他們的傳播,推動反家暴、反歧視的法治建設。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