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霸州市某支行(文中簡稱“某支行”)辦理200余名A小區業主申請的購房貸款業務,事后卻發現其中102人并未購買該樓盤房產,系受該樓盤開發商指使虛假按揭貸款,某支行因此損失本息3000余萬元。
部分城市對購房資格有一定的限制。現實生活中,一些不法房屋中介與開發商合謀,以“背戶”方式繞過審核,即:通過以他人名義虛假購房并向銀行申請按揭貸款的方式套取資金。
李某某是河北省霸州市某某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某某公司”)老總。2013年左右,某某公司在霸州市拿了一塊地準備開發樓盤。為解決資金問題,李某某四處借錢,楊某某就是其債主之一,其共向楊某某借500余萬元。
2015年,某某公司新開發的A小區某號樓房(以下簡稱“案涉樓房”)開始對外銷售,但銷售形勢并不好。就在這時,楊某某又開始向李某某催討欠款。見李某某無力還款,楊某某給其出了個“餿主意”,稱可以找人“背戶”貸款購買案涉樓房,銀行貸款發放后直接由某某公司支配使用,屆時由李某某將其中部分貸款資金用于向其償還欠款。李某某表示同意,并請楊某某幫忙尋找“背戶人”,承諾事成后還將給予其一定的好處費。楊某某應允。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某某結識了文安縣一名房屋中介何某。楊某某請其幫忙找“背戶人”,并承諾事后給予好處費,何某同意。楊某某牽線后,何某與李某某商定,由何某尋找“背戶人”與某某公司簽訂購房合同,以辦理按揭貸款的方式向某支行申請貸款,所得款項用于解決某某公司開發項目的資金問題及相關債務問題,事后由某某公司向楊某某、何某及“背戶人”按照貸款數額比例支付好處費。
為了宣傳,何某一邊向其身邊的朋友介紹“背戶買房”,一邊在網上發布廣告的方式找人,承諾“背戶人”只要提供身份信息供其使用,就可以獲得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好處費。

何某的宣傳挺有效果。2015年至2017年,先后共有50余人主動聯系何某,表示愿意擔任“背戶人”。何某找到“背戶人”之后,按李某某要求,把“背戶人”的身份信息發給某某公司的業務員范某,范某核實“背戶人”身份并同意開展相應業務后,何某就會帶著“背戶人”來到案涉樓房售樓處,把“背戶人”介紹給吳某甲指定的某某公司的另一個業務員吳某乙,由吳某乙帶著“背戶人”去某支行辦理購房按揭貸款手續。何某供述稱,其介紹的“背戶人”,每人貸款金額20萬元到30萬元不等。
李某某能夠遵守承諾,在何某不斷介紹“背戶人”,通過辦理購房和按揭貸款手續幫助某某公司獲得貸款后,陸續向何某及“背戶人”兌現先前承諾的好處費。何某證實稱,2016年至2022年,其通過介紹“背戶人”在某某公司領取“貸款獎勵款”“客戶維護費”等好處費500余萬元,其將其中200余萬元留作自己應得的好處費后,剩余的錢款則分發給其下面的介紹人及“背戶人”了。
由于何某是楊某某介紹到某某公司參與“背戶”買房業務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某某公司都是直接跟楊某某結算好處費,再由楊某某與何某及“背戶人”結算。何某供述稱,其最先介紹成功的8筆“背戶”貸款被某某公司認定為系楊某某介紹的,事后某某公司通過公司經常使用的個人賬戶直接與楊某某結算好處費,楊某某得款后,按貸款額的6%與其結算,余款251400元則被楊某某作為自己應得的好處費留歸己用。
后來,某某公司跳過楊某某,直接與何某合作上述“業務”。何某在此期間又介紹40余名“背戶人”,并成功辦理金額為1000萬元左右的按揭貸款。在此過程中,某某公司累計以“貸款獎勵款”“客戶維護費”名義,向何某支付好處費500余萬元,其中何某個人獲利200余萬元。
李某某當時受到楊某某點撥后,覺得通過“背戶人”以買房名義虛假按揭貸款供某某公司使用的做法,不僅可以迅速回籠資金,償還之前其為推進開發項目欠下的外債,還可以解決房屋建設和銷售過程中的一些支出問題,于是便萌生出四處動員他人“背戶”買房并按揭貸款的想法。
李某某供述稱,當時項目資金短缺,其認為“背戶”貸款下來之后,公司除了用于還債,還可以用于解決工人工資、工程款、回遷戶過渡期補償款等資金問題,且多余的還可用于二期工程開發,遂進行廣泛宣傳。
在開發期間,某某公司還拖欠了承包的班組長的工資,李某某遂對這些班組長說,可以找人來“背戶”貸款,其屆時將貸款下來的部分款項用于發放工資。一些班組長便開始尋找“背戶人”,他們累計找到10余名“背戶人”并辦妥按揭貸款。
李某某還在某某公司會議上對公司員工進行宣傳,其稱對公司員工中找到人“背戶”買房的,貸款下來后,由某某公司給予該員工貸款額5%至10%不等的獎勵。這個獎勵政策甫一公布,某某公司員工的積極性就被大大調動起來,員工們陸續為李某某介紹了40余名“背戶人”,并成功辦妥了購房按揭貸款。
李某某還供述了“背戶人”在某某公司協助下辦理按揭貸款的具體流程,其稱“背戶人”提供個人資料后,由吳某乙經手辦理虛假購房合同,后由吳某乙將“背戶人”個人資料和購房合同一并提交至某支行。李某某稱最初某支行沒有要求在貸款合同中加蓋房屋備案章,但一年后提出要求加蓋房屋備案章,其讓吳某乙具體協調經辦此事,確保手續完備。
按照某支行要求,貸款購房需要某某公司提供購房人首付款收據,吳某甲遂安排公司主管會計褚某某造假,按照某支行要求開具虛假的購房首付款收據。也就是說,實際上某某公司并沒有收取首付款,“背戶人”也沒有交納任何款項,但財務上為了平賬,讓一部分“背戶人”給公司打了假借條。
按照貸款合同約定,貸款下來后“背戶人”就要定期還款。為了讓“背戶人”及時還款,某某公司就把公司的款項轉賬給“背戶人”,再由“背戶人”轉賬支付給某支行用于還款。李某某供述,一開始某某公司使用公司員工個人賬戶直接給“背戶人”轉賬。但后來被某支行大數據發現后,就改成讓公司員工每人負責幾人到十多人不等,定期從公司財務領錢,然后到銀行ATM機往“背戶人”銀行賬戶上存錢。
相關證據顯示,上述102名“背戶人”共向某支行申請住房按揭貸款金額為3076萬元,貸款發放后,某某公司將上述貸款資金用于支付員工工資、給付拆遷補償款、給付項目工程款、支付個人貸款獎勵及償還楊某某部分借款本息等支出。某某公司按月償還總共102筆按揭貸款的本息至2020年左右,截至該案第一次開庭審理時,未結清貸款本息累計達到3040萬余元。
該案經河北省霸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后,霸州市人民法院經審理,于2024年11月15日作出一審判決:被告單位某某公司被法院以犯騙取貸款罪,判處罰金300萬元;被告人李某某、何某被法院以犯騙取貸款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2年6個月和1年9個月,并處罰金30萬元和20萬元;被告人楊某某犯騙取貸款罪,免予刑事處罰。
二審階段,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25年3月2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
2025年4月1日,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裁定:駁回抗訴、上訴,維持原判。6月20日,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外公布本案二審裁定結果。
“背戶”行為既違反合同約定,又擾亂房地產交易秩序。該案提醒房地產開發商,在資金緊張時要通過合法途徑解決,不可采取尋找“背戶人”虛假按揭的方式獲取資金,否則可能會因涉嫌騙取貸款而被追究刑事責任;普通公民則要杜絕為了蠅頭小利充當“背戶人”,否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本文謝絕轉載)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