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虛構國際部隊的履歷,刻意營造“孝子”人設,將九旬老人從養老院帶走并切斷與親屬的聯系,又制造出“子女不孝”的假象,最終誘使老人立下遺囑,把全部財產留給自己。然而,這樣的算計真能如愿嗎?
90多歲的王老太生活在上海,她早年間離婚,婚內生育四個子女。隨著年歲漸長,王老太的生活起居逐漸需要照料。她與四個子女遠近親疏略有差別,其中小兒子大林最為孝順,長期承擔照顧母親的責任,是她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贍養人。然而大林自己身體狀況并不理想,不得不將王老太送入養老院,使她能獲得專業護理。
2020年大林因病去世,這讓王老太在短時間內失去了唯一可靠的親人。大林去世后,他的兒子小林承擔起了照顧奶奶的責任,小林操辦完父親大林的后事,便到養老院尋找奶奶。然而,工作人員告訴他,王老太在2019年底就已離開養老院,去山東探望侄女,再未歸來。更令小林震驚的是,陪同她離開的是“兒子”老劉。
小林立即撥打了奶奶的手機,卻始終無法接通,他又向山東的親戚多方打聽也無結果。他甚至輾轉獲知了老劉的微信,嘗試添加對方好友,卻未獲通過。
王老太到底去了哪里?
深入調查后,小林發現,王老太入住養老院期間,結識了常在門口無證行醫的老劉,他自稱醫術高明,頗得一些老人信任。王老太與老劉相處不久,就互相以“干媽”“干兒子”相稱,關系逐漸親密。2019年底,王老太以“去山東探望侄女”為由,隨老劉離開上海,在山東某地的農村租房共同生活。王老太的子女對此毫不知情,也未能及時聯系到她。
2023年11月,王老太突然在老劉的陪同下回上海立了一份律師見證的代書遺囑,將名下所有財產(主要是一套住房)留給老劉一人繼承。遺囑見證筆錄載明,王老太稱自己有五個子女,小兒子已去世,其他子女對其不管不顧,“大兒子”老劉曾在國際部隊工作,多年走過70多個國家,沒有住房,因此將財產留給他。立完遺囑后,二人立即返回山東。
2023年12月,王老太在住處去世,當天下午遺體就被火化,次日骨灰被老劉撒在附近的山上。整個過程中,老劉并未聯系王老太的親屬。之后,老劉直接聘請律師,將案件起訴至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長寧區人民法院”),要求依據代書遺囑繼承王老太全部遺產。

王老太的子女對這一突如其來的繼承爭議表示震驚與不解。他們認為,王老太在晚年身心狀況不佳,長時間由老劉陪伴生活,其獨立判斷能力和財產處分意愿是否真實存在疑問。此外,老劉與王老太并無血緣關系,也未承擔法定贍養義務,其能否繼承全部財產引發法律爭議。
法庭上,王老太子女指出,老劉隔絕了王老太與親屬的聯系,欺詐王老太立下的遺囑,應為無效。對此,老劉表示自己確實從未參加過國際部隊,也沒去過70多個國家,見證筆錄中的說法,是王老太道聽途說;沒通過小林添加微信請求的原因是,他使用微信不熟練;王老太到山東后更換過號碼,因此無法接聽親友電話。
關于王老太去世的原因,老劉稱,王老太立完遺囑回山東不久就在家中摔傷,之后臥床不起,王老太去世當日被發現昏迷后,老劉立即撥打了120,醫生到家后搶救兩個多小時后王老太去世。但法院調取120急救記錄顯示,王老太“昏迷、呼吸困難六小時”后才有人呼叫120,醫生到場后搶救35分鐘即宣布死亡。對此,老劉的解釋是自己“對時間不敏感”。至于為何次日就將骨灰撒到山上,老劉說,是王老太生前口頭要求他這么做的。
法院審理查明,老劉在王老太去世前一年,陸續提取了她名下20余萬元存款,存入自己名下。對此,老劉的解釋是,王老太主動要求贈與自己。王老太子女則表示王老太曾在2014年立有公證遺囑,將房產留給小林繼承,因此房產應當按照公證遺囑處理;王老太的存款應當依照法定繼承予以均分。
綜上情況,在這個遺囑繼承糾紛中,老人立遺囑時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是案件最大的爭議焦點,也是法院作出裁判要考量的首要問題。
長寧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王老太所立的代書遺囑雖形式合法,但證據顯示,老劉人為阻斷王老太與家庭的聯系,導致其誤以為子女、孫子對其不贍養、不關心,同時編造國際部隊履歷博取王老太的信任與同情,其欺詐、隔離行為直接導致王老太立遺囑的“動機錯誤”。盡管動機錯誤一般情況下不影響意思表示的真實性,但本案中,王老太的動機內容在遺囑訂立過程中對外表達,已構成意思表示的組成部分。在遺囑這類尤其強調表意人真實意思表示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中,如動機受到欺詐等行為的污染,應認定遺囑并非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因此,法院認定代書遺囑是王老太在受到老劉欺詐的情況下訂立,不能表示其真實意思,應認定為無效。
關于遺產的處理,老劉主張王老太生前贈與其存款無證據支持,因此其自王老太賬戶取走的20余萬元應認定為遺產。同時王老太名下房產按照公證遺囑由小林繼承。鑒于王老太對部分存款沒有有效遺囑,因此該部分存款依法由其在世子女及小林法定繼承。小林主張均分,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最終,法院判決駁回老劉的全部訴請,并判令老劉將王老太的20余萬元存款交還。老劉遂提出上訴。2025年7月31日,二審法院駁回其上訴,維持原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43條:“受欺詐、脅迫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的效力核心,在于立遺囑人意思表示的真實、自由,若因欺詐、脅迫等原因致意思表示不真實,則應認定為無效。本案中,王老太的代書遺囑內容是在受到老劉的欺詐下所立的,在此情形下,法院應探尋其真實意思,對遺囑效力作出實質認定,以公正審判打擊欺詐老人訂立遺囑的惡行,切實保護立遺囑人及繼承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善良風俗。
另外,血緣關系不是扶養關系的唯一基礎,法律規定了繼承人以外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適當分得遺產。法律認可和贊賞發揚人間大愛對無血緣關系的老人進行扶養的行為,但這種行為應當本著善意與誠信原則,而受扶養的老人意愿應當是真實、自由的。本案中,老劉一再強調王老太是“無人贍養”,自己是“用心照顧”,王老太“十分認可”。但實際上,老劉的介入造成了王老太無人贍養的錯誤認知。老劉在與王老太共同生活期間,擅自將王老太的存款支取殆盡,在王老太昏迷后未第一時間撥打120搶救,去世后不通知家屬、未辦理后事、撒骨灰于山野,違背人情倫理,整體行為具有違法性,不構成合法的抗辯事由。
編輯:王麗榮" " jcfywlr@163.com
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部分老年人在身體、認知方面相對弱勢,容易面臨權益受損的情況。從“領免費雞蛋”到“高價保健品”,從“電信詐騙”到“養老陷阱”,居心不良者屢屢將黑手伸向老年群體,嚴重損害社會善良風俗。本案中,老劉假裝“孝子”“扶養”王老太以取得遺囑,也是欺詐老人的表現形式之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群體規模擴大,老年人各項權益保障需求日益迫切。檢察機關應堅持在審判工作中完善老年人權益保護制度,以審判公正促良法善治,讓人民群眾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