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數字時代全面到來的重要標志,數字財稅法治化建設也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迎來全新挑戰與機遇。加強AI時代的數字財稅法治化建設,既是順應數字技術高速進步發展的必然選擇,又是推動財稅體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課題,更是新時期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AI時代的到來,推動了數字財政、智慧稅務和數字政府的快速發展,并使其迅速步入“快車道”。數字財政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預算全環節各領域都實現了全方位革新——智慧稅務借助AI實現稅收征管的智能化轉型,重塑征管流程;而數字政府建設則為財稅法治化構建起了全鏈條保障機制,以確保財稅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行穩致遠。
通常認為,數字財政以財政大數據價值為基礎、以財政大數據應用為支撐,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優化政府收支結構、提升財政運行效率并促進政府收支活動的公平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延續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關于財政在國家治理中基礎性和支柱性地位的重要定位,并對進一步加快構建“現代化財稅體制”的深化改革與推進工作作出了科學部署。數字財政作為財政職能強化的有力“幫手”,通過將數字技術賦能與財政體制改革進行深度融合,充分且有效地發揮了數字財政在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控經濟、監督管理等方面的職能。
中國式現代化預算制度改革,正朝向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標準化和法治化的改革目標銳意前行。數字財政的核心要素在于財政數據,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一體化協同的財經大數據中樞,利用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及AI等先進算法和手段,推動財政預算編制、執行、調整、核算與決算的一體化全周期數字化閉環管理。2023年,財政部印發《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技術標準V2.0》《預算管理一體化規范(2.0版)》;2024年,財政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地方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的通知》,新增推廣應用一體化系統單位會計核算、加強一體化系統數據質量監測、推進數據資源共享等要求,這些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數字財政在財稅體制改革中的關鍵作用,也為后續相關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
當前,預算管理面臨即時反饋難度大、績效指標科學性有待提升以及預算管理協同性有待提高等現實困境。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財政領域的數字賦能。一是完善“預算過程+數字管理”協同機制。完善全國和省域層面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將預算過程諸環節緊密聯系,形成標準化業務數據規范,支撐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會計核算等核心業務。二是構建“財稅制度+數字跟蹤”的監督體系。建立高效閉環的財政管理系統、財政收支運行系統及財政大數據系統,構建具備“數據一鍵獲取、風險一屏監控、預算實時監測、管理全程貫通”功能的智能財會監督體系,實現財政監督業務的全面覆蓋、監督對象的全覆蓋、責任鏈條的全貫通以及制度執行的全覆蓋。
從智慧稅務的建設過程來看,AI和數字技術深度滲透于稅收征管現代化的制度演進與稅收征管的各個環節。其中,“金稅一期”為依靠人工采集發票信息并借助計算機對比分析的起步階段,“金稅二期”為實現發票數據自動化采集及全鏈條監控體系構建的發展階段,“金稅三期”為完善全稅種稅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的全國推廣階段,新時期的“金稅四期”則聚焦AI時代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行政應用系統建設。從未來發展方向來研判,智慧稅務朝向更加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離不開人工智能在稅務征管領域的循序迭代和加速應用。
在稅收征管領域,AI通過自動化數據采集與處理,顯著減少了人工操作環節,從而有效提升了征管效能?!敖鸲愃钠凇蓖黄屏斯膊块T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了稅務部門與多個政府部門涉稅關鍵數據的互聯互通。稅務部門通過獲取這些數據,能夠全面掌握市場主體的實際經營狀況,并與稅務系統中的申報信息進行細致比對,從而提升數據治理能力,為稅收政策的制定與征管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稅務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不僅大幅提升了稅務行政執法的管理效能和服務品質,也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慧稅務系統通過數據穿透、智能建模與跨域協同等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對稽查重點方向的精準監管。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領域,智慧稅務通過構建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核心的智能監管體系,從風險預警、數據畫像和精準監察等多個維度助力虛開稽查效能提升。就風險防控而言,依托發票風險防控預警系統,設置發票發放、取得、開具、申報數據異常等預警模塊,通過算法模型對海量發票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將行業特征數據轉化為評估指標,對發票異常行為進行事前預警與事中阻斷。就數據畫像而言,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整合企業登記、人員、發票、資金流等信息,構建納稅人動態風險畫像,實現虛開風險從定性研判到定量分析的轉變。就精準監察而言,針對石化、房地產、醫藥等虛開高發行業,結合業務專業性特點,建立差異化風險識別模型,通過跨部門數據共享驗證交易真實性,進行全鏈條穿透式審查。
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中央政府和一些發展較快的地方政府正在加快建成“政府主導、財稅牽頭、部門配合、信息支撐”的財稅全鏈條治理新格局。數字財稅建設在精準引導社會消費升級和引導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顯著推動政府治理數字化轉型。
以數字財稅建設為突破口,各級政府經由AI框架下預算過程的全息數字化,通過公共消費的數字化改造和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可實現政府治理效能的顯著提升,并促進經濟社會和政府治理的數字化高質量發展:
一是發揮財稅部門在“數字政府”戰略中的主導作用。財稅部門應主動適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數字技術在財政管理中的應用,提升數據采集、處理、分析和決策的數字化水平。同時,要加快轉化服務角色并優化公共職能,充分發揮其在公共收入取得、公共事務支出和政府預算監督中的核心作用。在數字政府運行框架下,財稅部門需要積極擔當稅收、非稅收入和其他公共收入的透明運行職責,主動擔當提高政府采購數字化精細化水平并有效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公正,持續深化政府績效預算制度改革并促進全領域全過程財稅監督法治化。
二是推動公共消費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正推動消費領域從傳統的實物商品和服務逐步向數字產品及其相關衍生產品持續延伸。這種趨勢進一步要求財政部門積極推進教育、醫療、政務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數字化轉型。特別是在政務服務方面,應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府治理“一網統管”、政府運行“一網協同”,通過緊緊扭住政府采購、公共消費等與公共事務相關的財政貨幣資金運行流轉的這個“牛鼻子”,全面系統提升數字政務服務的智能化、規范化和普及化水平。
三是有序推進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數字政府建設需要各部門的聯動與協同發展,其中涉及公共資金支出的事項,要特別注重數字算法在績效預算和采購效能方面的精準評估。在下一步改革中,需要持續整合政府部門間的專網和跨省異構系統,構建互聯互通的政務運行云平臺和財政監督云系統,打破政府內部的“數據孤島”現象,提升政務數據的共享性與利用價值,并推行一體化且行之有效的數字監督機制和算法約束模式。此外,政府還需要通過“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有序推進公共數據的開放,規范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及開放,從而能夠更好地釋放公共數據的價值,并推動政府財政和公共事務決策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精準化。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教授、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