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被普遍的緊張、焦慮所影響著。忙,基本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哪怕是剛剛睡醒,也沒感覺到放松,仍然有疲憊和身體緊繃的感覺。
美國精神病學家埃德蒙·雅各布森曾警告:“持續的神經緊繃就像反復拉扯琴弦,久了琴弦會失去彈性,最終斷裂。”他在臨床中發現,緊繃感會直接導致疲倦、肌肉僵硬、情緒失控。這種緊繃感如同緩慢滲透的毒素,起初只是肩頸的酸脹、太陽穴的隱痛,漸漸演變成失眠、焦慮,甚至免疫系統的全面潰敗。
在面對當今社會的各種壓力時,我們的大腦誤將壓力當成了遠古時代的生存危機。
人類的神經系統本是為“戰或逃”設計的精密儀器。當原始人遭遇猛獸時,交感神經會瞬間激活,讓心跳加速、肌肉緊繃,為戰斗或逃跑積蓄能量;危險解除后,副交感神經接管身體,讓一切回歸平靜。但在今天,工作的截止日期、不斷彈出的工作消息……這些沒有明確終點的壓力源,讓交感神經始終處于“一級戰備”狀態。就像警報器被卡在了“鳴響”模式,大腦以為危險從未離去,身體便只能永遠保持緊繃。

職場新人小明總在睡前復盤當天的表現:和同事的對話或許說得不夠恰當,明天的方案可能還有疏漏,今天領導對他的態度比較冷淡等。這些反復咀嚼的細節,讓他的大腦在本該休息的時間里持續“加班”。雅各布森在臨床觀察中發現,這類“精神內耗”造成的緊繃,比體力勞動更傷人——身體明明靜止不動,神經卻在進行一場看不見的“馬拉松”。
下班后,小王癱在沙發上刷著短視頻,他覺得這是難得的放松時刻。但手指滑動屏幕的速度越來越快,眉頭下意識地皺了起來。他以為自己在休息,實際上,大腦仍在信息的洪流中高速運轉,緊繃感不過是從“工作模式”切換到了“雜亂信息獲取模式”。
以下是最常見的三類錯誤放松法,這些看似能緩解緊繃的行為,實則是在給神經“火上澆油”。
不少人將放松等同于“讓大腦空白”,于是選擇看電視、玩游戲、刷社交媒體來填充時間。但這些活動會讓大腦暴露在海量信息刺激中,視覺畫面的快速切換、信息的碎片化涌入,反而會讓神經更加興奮。就像給過度勞累的機器通上更高電壓的電流,表面上機器在運轉,內部的損耗卻在加速。
當意識到緊繃感時,有人會刻意命令自己放松:“別緊張”“放輕松”,結果卻適得其反。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早已證明:越是刻意壓制某個想法,它就越會頑固地浮現。試圖用意志對抗緊繃,本質上是在給神經施加新的壓力,就像試圖用蠻力扳直一根繃緊的弦,只會讓它斷得更快。就如擔心睡不著,只會加劇失眠,形成惡性循環。
有人把放松寄托在“未來”——“等考完試就去玩”“等忙完這陣子就好好休息”。這種將放松與當下割裂的想法,會讓緊繃感獲得持續存在的理由。小王計劃等項目結束就去旅行,可真到了假期,卻還在不停回復工作消息,回來后反而更累。他以為放松是某個時間點的“事件”,卻忘了緊繃是每時每刻的“狀態”。
這些誤區的本質,是將“放松”理解為“停止活動”,而非“調整狀態”。就像一輛始終掛著高速擋的汽車,即便停在原地,發動機仍在空轉,緊繃感自然無法真正消散。
橘子老師有個特別的習慣:課間,她會走到教室外,雙手撐著欄桿做三次深呼吸。吸氣時,感受雙腳踩在地面的踏實感、手臂肌肉的拉伸;呼氣時,想象指尖有溫熱的水流緩緩滴落。這個不到一分鐘的動作,讓她在一天的教學工作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狀態。這正是雅各布森漸進式放松法的核心:在日常碎片時間里,完成“緊張-放松”的神經重置。
雅各布森的方法基于一個簡單的發現:肌肉的緊繃與神經的緊張是共生關系,主動放松肌肉,能帶動神經松弛。他將這種方法稱為“能量回收術”,因為它不依賴額外的時間和空間,而是像手機的“快充”,在碎片時間為身體補充能量。
最簡單的練習是“5秒緊繃法”。當你感到肩頸酸痛時,可以先用力繃緊肩膀,讓肌肉像石頭般僵硬,保持5秒后突然放松。在緊繃與放松的對比中,神經會清晰地識別“松弛”的狀態。這個動作可以在課間、排隊時完成,甚至在上下樓梯時踮起腳尖再放下,也能達到類似效果。就像給生銹的齒輪滴入潤滑油,微小的活動能緩解肌肉的緊繃。
更進階的方式是“感官錨定練習”。雅各布森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放松錨點”,比如每次喝水時,刻意感受水流過喉嚨的溫度;寫作業的間隙,觸摸書本的紙張紋理。這些細微的感官體驗,能將注意力從焦慮的思緒中拉回當下。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扔下錨,讓漂浮的心神暫時停靠在平靜的岸邊。
呼吸是最隱蔽的放松開關。多數人在緊繃時會不自覺地用胸腔淺呼吸,這種呼吸方式會進一步激活交感神經。雅各布森推薦“4-7-8呼吸法”:用4秒吸氣,讓腹部像氣球般鼓起;屏息7秒,感受氧氣在體內的流動;再用8秒緩慢呼氣,想象所有緊張隨著氣流排出體外。這種呼吸模式能直接刺激副交感神經,在考試、演講前做三次,就能明顯感受到心跳放緩。
這些方法的關鍵,在于“見縫插針”。雅各布森強調:“放松不是馬拉松,而是短跑的集合。”每天積累10個1分鐘的放松瞬間,效果遠勝過一次兩小時的被迫休息。就像給持續運轉的機器定期做小的保養,遠比等到徹底故障時大修更有效。
我接待過一位來訪者,他每到下班時,就擔心晚上睡覺睡不著怎么辦?因為他覺得睡不好覺,第二天就會沒有精神,沒有精神就無法應對工作。緊繃的神經,只會讓他更加睡不著,陷入惡性循環,不得不靠藥物來幫助睡眠。
緊繃本是身體的正常反應,就像琴弦需要適當的張力才能發出聲音,神經的適度緊繃能讓我們保持專注和效率。真正的問題不在于緊繃本身,而在于對緊繃的抗拒——這種抗拒會催生新的焦慮,形成“緊繃-焦慮-更緊繃”的惡性循環。
調整認知的第一步,是給緊繃“正名”。當你感到肩頸發緊時,試著對自己說:“我的身體在提醒我要休息了。”而不是“我怎么又這么緊張,真沒用”。“睡不著,怎么辦?”可改成“睡不著,沒有關系,想睡的時候就睡,睡不著,還可以看看書”。可以將緊繃感視為友好的信號。雅各布森在臨床中發現,僅僅是改變對緊繃感的評價,就能讓肌肉的緊張度下降20%。
更深刻的轉變,是建立“彈性思維”。就像優秀的學生不會始終保持高強度學習,而是在學習與休息中找到節奏,大腦也需要“緊張-放松”的交替。允許自己在某些時刻效率低下,接受思緒偶爾的混亂,這種“不完美的放松”,反而比刻意追求的平靜更持久。
大腦里的那根“弦”,需要的從來不是被剪斷,而是張弛有度的彈性,更是個體在自我實現的路上,不斷努力探索帶來的那種愉悅和自信。
(本文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曾獲“中國最美社工”、民政部“首批全國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榮譽)
編輯:沈析宇" "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