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位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西部教育事業的普通教師,用不普通的堅守,書寫“服務人民,奉獻祖國”的動人篇章
2025年9月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第一中學會議室里,師生代表們匯聚一堂,懷著激動的心情一起觀看央視《新聞聯播》。當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抵達烏魯木齊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的畫面出現時,2000年來到且末縣的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李桂枝與大家不約而同鼓掌歡慶。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且末縣,李桂枝用25年的堅守,在戈壁荒漠中播撒知識的種子,幫助近800名學子走出大漠,實現人生理想。這位將青春與熱血奉獻給西部教育事業的普通教師,用不普通的堅守,書寫了“服務人民,奉獻祖國”的動人篇章。
李桂枝說:“看著我的一批批學生走出大漠,有的奔赴更高的理想,飛向遠方;有的學成歸來,奮戰在各行各業,和我一同建設美麗新疆。我想,他們都是一顆顆最閃亮的星,他們用自己的光,證明著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為且末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我能夠堅持到今天的最大動力?!?/p>
不用靠天吃飯,就是最好的人生
1978年,李桂枝出生在河北省定州市磚路鎮臺頭村。童年的她,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樣,每天的生活圍繞著家務與農活展開——割麥子、掰玉米,太陽還未升起便下地,直到暮色沉沉才歸家?!澳菚r候白天基本沒空想別的,只要不在學校,就有干不完的活兒?!被貞浲?,李桂枝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低血糖發作的經歷:烈日下勞作的疲憊與眩暈,讓她真切地體會到“農民真不容易”,也在心底悄悄埋下了“走出這片小農村”的渴望。
夜晚是李桂枝唯一能靜下心學習的時光。昏暗的燈光下,她一筆一劃完成作業,也在課本里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上學時,很多老師影響了她的人生選擇,讓她有了當老師的最初理想。初中時的徐老師溫柔耐心,常表揚她的作文,鼓勵她朗誦,讓她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初三時,一群剛畢業的年輕教師來到學校,他們充滿朝氣,給學生們講大學的趣事,這些話語讓李桂枝對大學充滿向往,也對“教師”這個職業生出莫名的好感。
“那時候不懂什么是理想,只覺得能像老師那樣靠知識生活,不用再靠天吃飯,就是最好的人生?!崩罟鹬φf。農田里的辛苦沒有磨滅她的韌性,反而讓她更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哪怕是在田埂上休息的間隙,她也會掏出課本翻幾頁,把生字記在手上,干活時反復默背。
1998年,李桂枝考入保定師范專科學校(現保定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求學時光中默默積累。每天清晨六點,她雷打不動去操場邊晨讀,從《詩經》到現代散文,凡是課本里有的篇目都能倒背如流;白天上完課,她就泡在圖書館,把喜歡的段落抄在三個厚厚的筆記本上,如今教學生用的很多素材,都來自那時的積累;晚自習后,她還會留在教室練板書,直到管理員來鎖門才離開。性格內向的她很少參加課外活動,卻主動報名了學校的“師范生技能培訓班”,跟著老教師學備課、練試講,甚至對著鏡子糾正教態,因為她知道這是未來自己必須具備和掌握的。
1999年,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的消息傳到校園,李桂枝和同學們常在宿舍里討論“遠方是什么樣子”。但是,那時的她從沒想過自己會去新疆,最大的愿望是畢業后回定州當一名中學老師,像徐老師那樣照亮更多像自己一樣的農村孩子。
2000年春天,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新疆且末縣的校長段軍帶著招聘啟事來到學校,禮堂里擠滿了學生,李桂枝本是陪同桌去的,卻被校長的一句話戳中了心:“且末的孩子特別缺老師,所以非常需要你們?!边@句話讓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艱難,想起了田埂上背書的自己。
招聘結束后,她連夜寫了申請。這個決定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母親的態度尤其堅決:“新疆又遠又落后,你一個姑娘家去那兒干啥?而且你已經拿到了定州一所中學的簽約邀請,作為優秀畢業生,你的選擇太多了,你卻非要去新疆,你想過那里條件有多艱苦嗎?”
“我知道且末的條件會非常艱苦,甚至想過學校周圍全是沙漠,荒涼而落后,但是我想去改變那里,哪怕自己的力量微乎其微,我也要去。因為定州不缺我一個老師,可且末的孩子可能等不起。”李桂枝鐵了心地說。就這樣,她踏上了且末的火車,就連她自己也不曾想到,這一去,就是24年的堅守;而師范校園里種下的初心,終將在大漠深處開花結果。
“這里就是我要奮斗的地方”
2000年8月6日,李桂枝和14名同學一起,踏上了前往新疆且末的西行之路。五天四夜的輾轉,讓她親眼見證了“綠色越來越少,荒涼越來越多”:從河北的田野到庫爾勒的戈壁,再到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時“永遠不變的黃沙”,恐懼與彷徨曾悄悄爬上心頭——“我當時甚至在想,沙漠里怎么蓋房子?難道真的和當初想象的一樣,周圍全是沙漠嗎?”
抵達且末縣第二中學時,眼前的景象遠比想象中更為簡陋:低矮的土坯房,斑駁坑洼的墻皮與黑板,學校的操場就是一個“土場”,學生們上體育課踢球時,只見一片塵土飛揚,根本找不到球在哪里。只有等塵土漸漸浮下去時,大家才發現球在哪里,然后一哄而上,又是一陣塵土飛揚。孩子們一見到他們就熱情地圍上來問這問那,望著孩子們那純凈的眼睛,她感受到——孩子需要他們??粗鴮W校老師和校長提前掃干凈門前的土路,灑水迎接他們,李桂枝說:“那一刻我突然有了到家的感覺,覺得這里就是我要奮斗的地方。”
初為人師的挑戰接踵而至。當時的且末縣師資極度短缺,李桂枝和同學們一來就承包了初一7個班的所有課程,她不僅要教語文,還要擔任班主任。“剛走出校門,既沒教學經驗,也沒管理經驗,總怕誤人子弟。”她記得最初上課,只是把自己會的知識“一股腦倒出來”,卻沒關注學生是否聽懂;管理調皮的學生時,也只會一味說教。為了彌補不足,她和同事每天去聽老教師的課,從語文到政治、地理,“每個老師身上都有值得學的東西”;下班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學生、聊教學方法,“吃住都在學校,心思全在學生身上”。
沒過多久,李桂枝忽然有些迷茫。當時的且末沒有網絡,沒有任何娛樂方式,打電話去街上用I C卡,或者去郵局排隊。全縣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什么也買不到。她有些不敢想象自己今后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那時的我,每天有大把的時間,可上課批改作業便是我全部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么。沒有家鄉的繁華,沒有都市的優越,甚至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都是一種奢望。”李桂枝說,“學生基礎很弱,又很調皮,我又沒有太多的管理經驗。在這里才僅僅兩三個月,我就已經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想放棄,甚至想過離開”。
當時,一同前去的一名衡水師范??茖W校的老師要離開,學生們到車站為其送行,一次次揮手道別:“老師,一路順風。”突然,學生們看著同來送行的李桂枝,流著眼淚小心翼翼地問:“老師,是不是有一天你們也會走?”看著孩子們無助的眼神,李桂枝堅定地說:“不會,老師不會走!”
且末的學生淳樸又能干,也成了李桂枝堅守的動力。冬天,班里個子高的男生會幫她架爐子、生火;雙休時,學生們會跑到學校找她聊天,帶她去爬沙漠、逛河邊;勤工儉學撿棉花時,學生們一天能撿五六十公斤,而她最多只能撿十三四公斤。且末是一個民族聚居地,李桂枝深知民族團結對邊疆地區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她主動了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幫助學生糾正不標準的發音習慣。隨著與家長、學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深入,她和學生家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點點滴滴的交流、交往、交融,讓她和當地的鄉親們搭建起了友誼的橋梁,民族團結的種子悄然在彼此心里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2003年,李桂枝帶的第一屆學生參加中考,學校平均分從以往的倒數第一躍升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中游,最好的學生考了全州第二名。她說:“那一刻,覺得所有付出都有了回報,特別有成就感?!币簿褪菑哪菚r起,她更加堅定:要讓更多且末的孩子走出大漠,看看外面的世界。
“個人理想和祖國命運是連在一起的”
李桂枝知道知識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更能改變一個地方落后的面貌。她開設了每周閱讀課,帶領學生讀名著,讓學生們每天寫日記,她的評語比日記還長。端午節時,她和全班學生一起包粽子,為學生講解端午節的來歷,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她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一定要多了解、多積累”。
25年來,作為一名班主任,李桂枝始終關注孩子們的思想動態,看到孩子情緒上有變化,她便及時和孩子談心,讓孩子丟掉煩惱,把思想集中到學習上來;面對學生成績突然下降,她心急如焚,對學生進行家訪,與學生談話、溝通,直到學生成績有所回升;當她得知班里的一名學生父母長年不在家,獨自一人居住時,她便定期去家中看望孩子,并幫他收拾房間;當她看到學生因為與同學鬧矛盾而情緒消沉時,她以朋友的身份讓學生敞開心扉,告訴學生要學會從自身找問題,學會寬容;當她看到學生身上的校服又短又舊,在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后,便主動為學生購買新校服……
2005年,李桂枝發現班里的學生努爾曼·古麗不愛說話、不愛和同學一起玩,性格孤僻自卑。她就主動找努爾曼·古麗聊天,了解她家中的生活情況。原來,小努爾曼·古麗家里生活困難,導致她每天都心事重重。知道這個情況后,李桂枝在學生日記中給努爾曼·古麗留言,在生活上、學習上常常幫助她,并讓她多看自己的優點。在李桂枝的鼓勵下,努爾曼·古麗的性格漸漸開朗起來,開始主動與同學們交流了。努爾曼·古麗上高中后,雖然不再是李桂枝的學生了,但她依然與李桂枝保持著密切的往來。2013年,李桂枝帶著孩子去北京看病。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的努爾曼·古麗得知消息后,主動幫她訂好賓館,還冒雨接站。如今,努爾曼·古麗已經出國工作,每次回來都要去看望李桂枝。
2008年,李桂枝的班里有一名學生叫伊利米努爾,這是一個開朗陽光、學習成績好且形象氣質佳的女生。伊利米努爾的愿望是當一名主持人,李桂枝就一直鼓勵她,安排她擔任班里的文藝委員,所有的活動都讓她來主持。后來,伊利米努爾考取了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大賽的舞臺上,她說:“你知道沙漠的盡頭是什么嗎?是蔚藍的大海,是更大的世界……我的家鄉且末縣自然環境惡劣,支教老師們卻始終無怨無悔,李桂枝老師用愛滋養著像‘小紅柳’一樣的學生們。我就是‘小紅柳’中的一員。是李老師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才讓我有勇氣去追逐夢想?!?/p>
25年來,李桂枝教授了800多名學生,當得知很多學生走出大漠,成為警察、消防員、教師,還有的返鄉建設新疆時,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他們只要用自己的雙手勞動,就是新疆的建設者,這是我最驕傲的事。”
這25年里,李桂枝見證了且末教育的巨大變遷:從“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課堂,到電子設備普及、塑膠跑道建成的現代化校園;從2000年只有縣城學生能說流利普通話,到如今幼兒園孩子都能說標準普通話,“連大人都會讓孩子當翻譯”;從土坯房教室到窗明幾凈的教學樓,這些變化的背后,是黨的治疆方略在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文化潤江”讓各民族師生的心貼得更近,“富民興疆”讓教育資源不斷向西部傾斜。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中提到“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這句話讓李桂枝深有感觸。“西部太缺優秀人才了,我們來到這里,不僅是教書,更是幫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印N蚁胱寣W生知道,個人理想和祖國命運是連在一起的,把自己的選擇和祖國需要結合起來,理想才更有意義?!?/p>
這些年,李桂枝獲得了“感動中國”“最美教師”等諸多榮譽,但在她看來,榮譽不是光環,而是“沉淀后的責任”?!拔铱傆X得自己配不上這么高的榮譽,所以更要努力讓行為配得上它。”她在“最美教師”的獲獎感言里寫道:“把知識種進沙漠,把沙漠變成綠洲?!碑斂吹搅暯娇倳浡手醒氪韴F抵達烏魯木齊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時,她激動地說:“黨中央這么重視新疆,這里一定會發展得更快、更好?!?/p>
如今,保定學院已有400多名畢業生像李桂枝一樣來到西部,且末也迎來了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教師。對于這些后來者,李桂枝的忠告很實在:“先了解這里的環境和風俗,把心安下來。心在哪里,最美的風景就在哪里,只要用心做事,就一定能做好!”
對于自己的未來,李桂枝說:“我會在且末干到退休,只要沒退休,我的教育理想就還在路上?!边@位把自己比作“沙漠紅柳”的教師,用24年的堅守證明:平凡的人,在祖國需要的地方,也能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荒涼的沙漠,只要種下知識的種子,終會變成充滿希望的綠洲。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