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建飛深感,他們這一代農業人最大的福氣,就是能夠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以自己的努力讓新疆的土地更加富饒,讓農民的生活更加紅火
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迎來成立70周年的輝煌時刻。
十四屆全國青聯常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農機合作服務聯盟商會會長、新疆龍鋒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馬建飛充滿喜悅與自豪:“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出生、成長,目睹了它從‘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時代,邁向‘智慧農業’的嶄新時代。70年間,新疆農業機械化率從不足10%飆升至95%,農民人均收入翻了幾十倍。”
多年來,馬建飛用行動書寫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承諾,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新疆農業的繁榮之花。他深感,他們這一代農業人最大的福氣,就是能夠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以自己的努力讓新疆的土地更加富饒,讓農民的生活更加紅火。這,就是他對“大美新疆”最真摯的祝福。
“搞農業要想富,還得靠機器”
1982年3月,馬建飛在新疆昌吉呱呱墜地,他的童年在老龍河畔的廣袤農田中度過。
馬建飛清晰地記得,兒時家中種植著大片的棉花與小麥,父母每日伴著第一縷晨光開始勞作,直至夕陽西下才滿身疲憊地歸來。炎炎夏日,他跟隨長輩們穿梭于潔白的棉田,手指在采摘棉花時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卻從未有過絲毫抱怨;寒冷的冬日,他協助家人拉運堆積如山的麥秸稈,雙手凍得通紅,雙腳麻木不已,依然咬緊牙關,堅持到底。這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讓年幼的馬建飛早早懂得“一粥一飯皆辛苦”的道理,也讓“土地”這個詞匯深深扎根于他生命的土壤之中,成為他情感世界里最質樸、最堅實的根基。
馬建飛的父親,一位質樸的莊稼漢,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是:“你不騙土地,土地就不會騙你,莊稼人要對得起土地,更要對得起良心。”他的母親,用她那堅韌不拔的精神,為馬建飛樹立了另一座精神豐碑。
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沒有哪個人對您投身農業產生了決定性影響?面對記者的提問,馬建飛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我的父親。他是村里第一個買拖拉機的人。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他駕駛著那臺轟鳴的拖拉機,為鄉親們耕地、運糧,效率比傳統的牛耕高出好幾倍。”
小時候,馬建飛常常跟在父親身后來到田間地頭。看著那臺拖拉機在田野里馳騁,翻起層層黝黑的土壤,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現代化農業的向往:“這才是莊稼人該有的樣子。”父親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搞農業要想富,還得靠機器。”這句話宛如一顆希望的種子,在馬建飛的心田里悄然扎根——原來農業不僅僅是“靠天吃飯”,機械化的力量能夠讓農民的生活更加輕松,讓土地的產出更加高效。
馬建飛表示,學生時代,他的成績雖不算頂尖,但對物理和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每當物理老師講解機械原理時,他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家里的那臺拖拉機,想象著它如何將復雜的機械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在生物課上學習植物生長時,他則會仔細思考家里的棉花怎樣才能長得更好。當年,老師常常教導學生“實踐出真知”,并鼓勵大家到田間地頭觀察探索。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為馬建飛日后的農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3年,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成立并投入運營,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逐漸吸引了眾多農業專家的目光。就在這一年,21歲的馬建飛從外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和許多新疆農民一樣,馬建飛家當時承包了幾百畝農田,由于面積較大,只能雇人一起勞作。然而,命運似乎并不眷顧這家人。接連幾年的意外,讓家里背負了上百萬元的債務。無奈之下,馬建飛只能回到家中,接過父親手中的拖拉機。“說實話,當時的拖拉機,人坐進去以后,噪音震耳欲聾,塵土飛揚,機器震動得也特別厲害,干一天就不想再干了。”馬建飛回憶道。
有一天,馬建飛趁著老父親不在家,偷偷把拖拉機當廢鐵賣了。“當時我心想,這輩子再也不碰這個鐵疙瘩了。干啥都行,就這個事情不能再干了。”馬建飛說。父親是個老新疆人,得知此事后,氣得提著根棒子要把他攆走。
就這樣,馬建飛成了家人眼中叛逆的青年和不爭氣的孩子。沒有人能夠想到,10年之后,這個發誓再也不碰拖拉機的年輕人,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臉。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很低。時任昌吉回族自治州農機局局長高福新和同事們幾乎全年無休,挨家挨戶地為農民普及農機知識,推廣農業機械。得知馬建飛家的基地土地面積夠大,技術條件卻很差,高福新一行人便前來查看。中午,他們一起在小食堂吃拌面。其間,高福新給馬建飛講他到美國和歐洲考察的情況,徹底顛覆了馬建飛對種地的認知。
農業可以這樣干嗎?
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農場主開著拖拉機在田里兜一圈,就能把地種好。不同的環節對應著不同的農業機械,一整年的時間里,種地的人甚至不需要雙腳踏進農田。這樣的作業模式,對于剛剛把拖拉機賣掉、回歸人力勞作的馬建飛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這頓午餐之后,高福新當即決定選擇馬建飛家的農場作為試點。馬建飛說:“現在看來,他當時的理由讓人哭笑不得,卻又無可辯駁。由于生產模式極度落后,這里可以更直觀地展示農業機械在效率方面帶來的提升。”在這次會面之后,馬建飛對高福新徹底信服,一有機會便向他請教,兩人成了亦師亦友的忘年交。
在查看大量資料之后,馬建飛決定再買兩臺二手拖拉機試試看。就是這兩臺拖拉機,讓他還清了家里的借款,一步步走向正軌。“啟動資金還是找親戚朋友湊的。最大的困難是‘沒人信’——農民覺得‘機器沒有手摘得干凈’,銀行覺得‘農業風險高不愿貸款’,甚至員工都擔心‘這公司撐不過半年’。”
為了打開市場,馬建飛帶著團隊免費幫農戶耕地,用實際效果說話。有位姓張的大爺,第一年不肯用機器,馬建飛幫他種了20畝“試驗田”,結果畝產比人工種植高15%,成本降了30%。第二年,全村人都來找馬建飛。資金方面,馬建飛爭取到政府“農機購置補貼”,又用“訂單農業”模式預收服務費,慢慢盤活了現金流。技術上,馬建飛帶著團隊去內地農機廠學習,甚至睡在車間里研究設備改裝,硬是把二手農機的作業效率提升了20%。
剛看到希望,企業卻迎來艱難歲月。2 01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使農機作業期被迫推遲,機器在庫房里靜靜矗立。與此同時,市場競爭的浪潮洶涌而至,馬建飛的公司在這場風暴中搖搖欲墜,虧損近百萬,員工只剩下寥寥數人。一個寂靜的夜晚,馬建飛獨自一人徘徊在農機庫中,陷入前所未有的絕望深淵,甚至萌生了賣掉設備“止損”的念頭。
就在這時,父親打來電話。“農機你還是好好干,別讓鄉親們再遭手工作業的罪了。”聽著質樸的話語,他仿佛看到了父親那雙布滿老繭的手,看到了鄉親們在田間辛勤勞作、滿是疲憊的身影。那些曾經找自己幫忙的農民,他們眼中滿是信任與期待,那一句句“小馬,我們信你”,是對他一路走來的最好回應,給了他無盡的力量,讓他無法就此放棄。
馬建飛深吸一口氣,將僅剩的員工召集起來。隨后,他帶領著團隊轉型做“農機專業服務”,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農業的滿腔熱忱,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再次看到了曙光。
在打拼過程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馬建飛創業的起步階段,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推廣項目不僅幫助他迅速適應了復雜多變的行業需求,更為他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政府安排的農技推廣站專家們,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地進行現場指導。
在這個過程中,馬建飛結識了許多來自農科院、農機院的專家,這些專家不僅為他提供了技術支持,更成為了他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2015年起,馬建飛主動出擊,通過多種渠道不斷獲取新技能。他積極參加各類專業培訓和研討會,與行業內的專家們深入交流,虛心請教。這些努力不僅確保了他不被飛速發展的行業所淘汰,更為他帶領村民們走向創新之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馬建飛說,在農業領域,持續學習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關鍵層面。首先,農業技術不斷革新,新的種植、養殖技術以及農業機械的更新換代速度極快。就拿種植技術來說,從傳統的農耕方式到如今的智慧農業,精準灌溉、無土栽培、智能溫室等新技術不斷涌現。持續學習能讓從業者及時掌握這些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其次,市場需求也在持續變化。消費者對于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和多樣化需求日益增長。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及時了解市場動態,調整種植或養殖策略,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銷售價格。再者,農業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持續學習有助于從業者及時了解并適應這些政策變化,避免因政策不了解而帶來的風險,同時還能充分利用政策優惠,促進自身事業的發展。
“對于創業者而言,學習能力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馬建飛說。
多年前,致力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踐行國家戰略的馬建飛,先后流轉土地15萬畝,購置大型采棉機、番茄采收機、各類大中型拖拉機、衛星導航無人駕駛系統、植保無人機等,組建新疆龍鋒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龍鋒集團圍繞發展智慧農業,依托現代農業裝備和技術,開展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經營。
在龍鋒集團的發展歷程中,是否有一些關鍵的決策時刻?這些決策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和思考?面對記者的提問,馬建飛沉思片刻,講起兩個對公司走向產生深遠影響的決策。
第一個決策發生在2016年,當時許多農戶反映“農機壞了沒地方修,配件買不到”。馬建飛毅然決定投資6000萬元,建設全疆最大農機綜合服務中心。中心集維修、培訓、配件供應于一體,為農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當時,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太冒險”的決定,但馬建飛心中有數。他算過賬,只有把服務做好,農戶才會長期合作。如今,中心每年服務農機手超萬人次,成了龍鋒集團穩固的“根據地”,也為公司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二個決策是2018年,馬建飛前往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學習。在那里,他親眼目睹了大數據如何精準調度農機,這讓他眼前一亮。“這才是未來!”他心中暗自驚嘆。回到公司后,他立即與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合作,投入400萬元搭建了“昌吉州農機信息服務中心”。他們為農機安裝了北斗遠程監測系統,實現了作業定位、質量監測、遠程調度等功能。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更為公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馬建飛堅信,只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才能在農業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收獲更加豐碩的成果。
致力于“三化”,“給農業裝上大腦”
馬建飛一直致力于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在實際農業生產經營中,農業機械化是基礎,它為集約化和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機械化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減少人力投入,使得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成為可能。集約化則是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更高效地整合和利用。通過合理規劃土地、集中投入資金和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它涵蓋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技術、管理模式、市場銷售等。現代化的農業離不開機械化和集約化的支持,同時又會對機械化和集約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馬建飛說,農業機械化、集約化和現代化在實際農業生產經營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馬建飛眼里,智慧農業是“給農業裝上大腦”。過去農業是“看天、看地、看經驗”,現在可以“看數據、看屏幕、看算法”。馬建飛所在公司的“智慧農機農藝融合標準化示范區”,通過物聯網監測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結合農機作業數據,就能生成“定制化種植方案”——種棉花,機器會自動調整行距、施肥量;收小麥,大數據能預測最佳收割期。他舉例說,借助傳感器與衛星遙感手段,能夠實時收集土壤墑情、營養成分、氣候狀況等數據,再通過大數據分析為作物制定精準的澆灌、施肥及病蟲害治理策略。此舉不僅可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損耗,還能降低生產開支,增強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系數。
近年來,龍鋒集團緊密追隨智慧農業的發展潮流,增加科技研發與應用方面的資金投入。一方面,持續深入精準農業技術的研究與實踐,進一步改進種植方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另一方面,嘗試打造數字化農場,運用物聯網技術對農業生產的整個流程實施實時監測與管理,使每個生產環節都更具透明度和可控性。“與此同時,我們也會重視人才的培育與引進工作,吸納更多精通技術和管理的專業人士加入龍鋒,以適應未來農業產業化的趨勢。”
對于懷揣夢想,想要踏入農業領域開啟創業之旅的年輕人,馬建飛也給出自己的經驗和建議——首先,必須懷揣一顆熾熱的心。農業,不同于其他行業,需要傾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且回報往往姍姍來遲。倘若沒有那股熱愛的勁兒作為堅實的后盾,在遭遇重重困難與挫折時,很難咬牙堅持;其次,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在農業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扎實;第三,創新思維不可或缺。如今的農業,早已不是過去傳統模樣,它正以一種蓬勃的姿態不斷發展、變革。“農業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熱愛是動力源泉,知識是堅實步伐,創新則是加速引擎。希望想要進入農業領域創業的年輕人都能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收獲滿滿的幸福與成就。”
作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20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優秀共產黨員、自治州勞動模范,馬建飛履獲殊榮,但他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如今,他正站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農機聯盟的組建工作。他深知,這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是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熱愛與回報。
責任編輯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