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美源·若詩若畫”——若爾蓋,位于四川省阿壩州境內,平均海拔3600 米,是紅軍長征三過草地出川北上的重要中轉地,紅色記憶激勵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自2013 年起,中國石油連續十三年幫扶若爾蓋,助力若爾蓋于2020年脫貧摘帽。時光荏苒,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一項項規劃藍圖落地,變成藏區老百姓可知可感、實實在在的“幸福指數”。成績的背后,是中國石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務實擔當,更是幫扶干部們夜以繼日的辛勤付出。如今,接力棒交到了若爾蓋副縣長、中國石油若爾蓋幫扶工作隊隊長何治呈手里,他情系高原,秉持“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將青春的汗水灑在廣袤的若爾蓋大草原上。
技術賦能讓高原藥材變“搖錢樹”
作為高原農業縣,若爾蓋縣的種植業結構中傳統作物占比大,附加值低,加工、流通等環節薄弱,使得勞動生產率低,產品收益低。何治呈掛職上任不久,就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會嚴重制約若爾蓋縣的經濟發展步伐,作為幫扶隊長,我必須想方設法優化產業結構,將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用二產掙的錢,去反哺一產、發展三產。”
若爾蓋的草原上,除了成群的牛羊,還生長著一味全國知名的中藥——大黃,近年來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可對當地藏民來說,這“寶貝藥材”曾是心口的痛。
前幾年,由于種植技術落后、手段粗放,若爾蓋藏民種出的大黃藥性差、價值低,再加上沒有完善的加工產業和順暢的銷售渠道,人工收獲成本又高,最終只能以“白菜價”出售一部分,剩下的只能任由其爛在地里。
何治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大黃從播種到產出需要五年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實在令人心痛。經過多方請教和咨詢,他決定采用創新的加工技術,讓大黃“變廢為寶”,成為當地藏民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
他和駐若工作隊跑遍了全縣所有大黃種植點,采集了各類大黃產品,送到四川省農科院進行全面檢測,為找出解決辦法提供基礎數據。在加工環節提升大黃藥效的技術被少數幾家企業壟斷。為破解這一難題,他協調多方資源,求助相關行業專家,終于在四川省農科院一位資深專家的指導下,通過水解等方法,使產品質量達到各大藥廠的收購標準。
“幫扶不是享福,我是來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絕不能當‘三拍’干部。”技術難題解決了,何治呈又推動中國石油投資1500萬元,建起占地47畝的若爾蓋縣“中藏藥加工園區”,不僅能批量加工大黃、川貝母、蟲草等中藥材,還能研發“藥食同源”的滋補品,讓每斤幾元的大黃賣到30-60元,價值翻了十倍,全縣藥材年產值有望達到7000萬元。藏民們捧著這株“搖錢樹”,臉上的笑容比草原的陽光還燦爛。
中國石油對若爾蓋的幫扶力度長期以來不斷加大,過去一年的投入更是超過了此前十年的總和。當地干部群眾由衷地稱贊:“這里的項目就該讓你們干,中國石油是真心來幫我們的!”
跨越千里為高原少年架“生命橋”
在若爾蓋高原的占哇鄉夏德村,14歲的藏族少年桑吉扎西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永遠蜷縮在脊柱側彎的陰影里。先天性的病癥讓他身高不足1.2米,彎曲的脊柱像一把“枷鎖”壓迫著神經和內臟。癥狀隨著年齡增長愈加嚴重,桑吉的生命岌岌可危。家里靠父母在外打工勉強糊口,年邁的爺爺帶著五個孩子,只能把桑吉送到寺廟,好減輕一點負擔。
今年初,何治呈和駐若幫扶工作隊在深入調研和入戶排查中,發現了這個被病痛折磨、瀕臨絕望的少年和他的家庭。至此,希望之光開始驅散籠罩在他家的陰霾。
多年來,身為村醫的桑吉爺爺先后多次帶著他到若爾蓋縣城、阿壩州府求醫,但州縣兩級的醫療單位都不具備醫治條件。如果到成都的大醫院治療,近20萬元的手術費用更是桑吉家無法承受的。
一邊是桑吉痛苦佝僂的身影和日益加重的病情,一邊是昂貴的醫療費用,何治呈意識到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為桑吉扎西進行手術刻不容緩。他決定立即籌集資金,協調優質醫療資源。
何治呈多次上成都、進北京,介紹情況、匯報方案,最終在集團公司和四川銷售的大力支持下,從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為桑吉扎西爭取到了20萬元醫療救助基金。他又利用四川銷售的資源多方協調,在西南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華西醫院為桑吉扎西開辟了“綠色就醫通道”。今年5月,華西醫院專家團隊通過實時會診確診桑吉扎西患有重度脊柱側凸畸形,并制定了兩階段手術治療方案。5月28日,由知名脊柱矯形專家親自主刀,完成了第一次矯正手術。
“從術前準備到手術完成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我一直在手術室外的走廊焦急地來回踱步,后來一看,竟走了2萬多步。”何治呈回憶。
“手術非常成功。原來近90度的脊柱側彎現已基本恢復正常,兩個月后再進行一次矯正康復手術,桑吉扎西就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了。”醫生的話不僅讓桑吉的爺爺和父母淚流滿面,也打濕了何治呈的眼眶。
兩次手術相隔兩個月,其間要持續進行康復理療和跟蹤復查,桑吉扎西在若爾蓋縣占哇鄉夏德村的家距成都市近千公里,顛簸的高原山路也不便于身體恢復,因此在成都租房居住就成了桑吉康復期間的最優選擇,然而每月三四千元的房租又讓桑吉家無法承擔。何治呈再次多方協調,終于在華西醫院的幫助下,在醫院附近找到了一間免費的“愛心小屋”,讓桑吉扎西可以安心地邊進行康復治療,邊等待第二次手術。
從靦腆內向到樂觀開朗,小桑吉如今每天都在期盼著返校上學的那一天。“中國石油和愛心爸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等手術完成后,我要回到學校好好學習,用好成績來報答你們。”桑吉扎西動情地說。
9月18日中午12點36分,手術室再次傳來好消息,桑吉扎西的第二次手術治療也順利完成了。照片中,桑吉嘴角一直掛著難掩的笑容,腰板挺得直直的,專心地聽著醫生的囑咐。
如今,何治呈是若爾蓋縣政府干部中對口幫扶孩子數量最多的“愛心爸爸”。除了桑吉扎西以外,鐵布鎮的15歲少年仁青奪吉能重返學校,也離不開他的堅持。何治呈從解決家庭實際困難入手,一遍遍反復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終于成功幫助仁青奪吉重返校園。而這只是他幫助過的眾多藏民孩子的又一個縮影。
綿羊云養殖成為草原經濟“助推器”
今年3月2 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報道了“鄉村振興年度盛會”,提到了若爾蓋縣的藏綿羊養殖業和品牌培育。在這次盛會上,何治呈代表若爾蓋縣上臺領獎,獲獎項目是中國石油在若爾蓋縣的一個產業幫扶項目。
藏綿羊是若爾蓋的“經濟命脈”,但這個產業面臨著和本地大黃種植業相同的困境。由于加工技術落后、產業鏈缺失等原因,牧民們只能低價向甘肅、青海等地出售活羊,產業附加值很低。為了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提升藏綿羊的銷售價值,去年冬天,何治呈帶領工作隊冒嚴寒、踏積雪,翻山越嶺深入高原小山村入戶詳細了解情況。在一些偏遠的牧區走訪時,為了不給牧民們添麻煩,何治呈和工作組成員只能啃干糧、喝涼水,頂著嚴寒在牧民家旁搭帳篷。摸排麥溪鄉藏綿羊圈舍情況時,牧民扎西遞上一碗酥油茶:“何縣長,您身上有我們草原的味道了!”取得詳細調研資料后,何治呈與工作隊員創新推出了“若爾蓋藏綿羊產業孵化與品牌培育項目”,通過搭建“政府+企業+村集體”協同機制,建立標準化養殖、現代化加工、品牌化營銷工作體系,著力補齊當地藏綿羊產業結構短板,實現“品牌強牧 就業富民”與可持續發展。項目在商業模式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創新,例如“認養一只羊”,可以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只需通過手機登錄微信小程序就可以預定一只小羊羔,經過9-12個月的集中養殖后,通過冷鏈物流及時配送到消費者家中。
牧民們一開始對這種銷售方式并不買賬,認為給羊安裝芯片的主意不靠譜,更不懂“可視化溯源系統”,但網絡直播帶貨帶來了轉機。“這只羊從羊羔到成羊,消費者都可以看到它每天走了多少步,吃了多少草,長了多少斤,綠色安全,吃著放心!”青年主播從產品特質講到品牌故事,一場場數據積累,助力若爾蓋特色農產品從草原走上餐桌。漸漸地,口碑有了,銷路寬了,訂單也紛至沓來。137戶牧民收到預付款時高興地感慨:“沒想到,我們的羊都賣到海南島去啦!”
從讓大黃“身價倍增”的產業破局,到為桑吉“重獲新生”的生命救援,再到讓藏綿羊“走出草原”的模式創新,中國石油鄉村振興青年在若爾蓋邁出的每一步,都走進了牧民的心坎里,落在了振興的關鍵處。阿壩州政協副主席、若爾蓋縣委書記劉飛感嘆道:“中國石油拿出的是真金白銀和真情實意,用真抓實干的工作態度,給全縣干部群眾作出良好的作風表率。”若爾蓋縣縣長韓德龍也說:“若爾蓋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中國石油幫扶工作隊在高原上將石油精神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牢記于心,扎根基層,服務群眾。若爾蓋人民永遠銘記在心。”
今日的若爾蓋,大黃地里蘊藏著收獲的希望,廣袤的草原上彌漫著牛羊的肉香,藏族少年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這便是何治呈和他的幫扶團隊用實干繪就的振興圖景,也是中國石油留給這片土地最珍貴的禮物。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