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說,直面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攻克“卡脖子”難題,一代又一代塔里木石油人就是這樣干的
如果站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看著一望無際的沙海從眼前鋪展、鋪展,直至天際交接處,斷然難以想象,綿延起伏、波瀾壯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下,是億萬年來從未止息的復雜地質結構變化。人類通常難以覺察的能量,一直聚散涌動。
有人說,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地質百科全書,學地質的人都會為之著迷;也有人說,塔里木盆地的地質結構就像一摞打碎的瓷器,又雜糅了其他東西,紛繁復雜誰也說不清。2004年,北京大學構造地質學博士黃少英來到這片大漠,翻開了這本無字大書。從庫車前到塔里木盆地全域,他用了近20年時間,從無到有給這片大漠建立了三維圖譜,重塑了在這里找油找氣的基礎理論,為近年來塔里木油田超深油氣田的成功開采打下堅實基礎,助力油田挺起深地脊梁。
如今,昔時青年已屆半百,成長為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基礎地質研究部主任,但黃少英從沒有想過離開,反而將夢想延伸至地層更深處。
向西,去往祖國需要的地方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塔里木石油會戰期間的1990年春節前夕,誕生于石油井架旁的這句“塔里木人生觀”,在20多年后的今天,又一次震撼了青年黃少英的內心。
這年夏天,舉世矚目的西氣東輸工程進入建成投運的沖刺階段。快速發展的塔里木油田對人才求賢若渴,將目光投向重點大學,想從中招聘一些學術精英加入油田,為長遠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時任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經理孫龍德到北京的高校招賢納才,在燕園的校招演講中,他講了整個塔里木油田基本情況、前輩們的拼搏和西氣東輸的責任,表達了西部地區對人才的渴望、油田對青年的重視,國家能源事業的良好前景,并向畢業生們發出真誠的邀請。黃少英心生向往,從本科到博士研究生,他的專業都是構造地質,能夠學有所用,是他的心愿。當孫龍德講起“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時,黃少英最終下定決心到塔里木油田,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起初,家里人反對他,擔心廣西長大的孩子難以適應西北的氣候,況且本碩博皆就讀于北京大學的黃少英當時確實有太多選擇,似乎不必“自討苦吃”;用人單位也不確定這個優秀的年輕人是否真能留下,承諾為他提供往返機票,如果適應不了,可以回北京。
他拒絕了返程機票,反而帶著愛人雙雙奔赴。“雖然我沒有去過塔里木油田,但求學期間跟著導師做課題時,對塔里木盆地的地質情況、氣候狀況都有所了解。我生長在廣西百色,受到很多革命教育,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似乎從小就已融入血脈。在北大求學期間,師長、前輩們的學術造詣、家國情懷,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我。”
生活環境比黃少英心里設想得好,“當時公司總部所在地庫爾勒城市建設已很完善,石油小區環境也很好”。公司安排黃少英和其他幾位新入職的員工到一線崗位輪崗。此后半年,他基本在地震隊、鉆井隊和作業區輪崗實習,也由此完成了一名學生到一名石油人的轉變。
“油氣資源就隱藏在鹽下構造中”
20世紀八十年代末,為了找到新的大油田,來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征戰“死亡之海”,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由此應運而生。
歷經二十余年發展,黃少英報到時,塔里木油田勘探開發正處于低谷期。彼時,庫車的石油勘探仍以20世紀八十年代初外國科學家提出的斷層褶皺理論為依據找油。按這個理論,找到背斜,就等于找到了油。可是,實際情況并不樂觀,淺層構造鉆探困難,庫車地區似乎“無油可挖”。當時油田打了幾口井,都失利了,公司對新理論新方法的提出和應用已非常迫切。在基礎研究方面要有突破,黃少英坦言壓力非常大,“深層鹽下區域研究沒有參考資料,一切從零開始”。
入職次年,年輕的黃少英在庫車的荒漠上留下第一個腳印,啟動庫車坳陷野外考察和實鉆地質露頭。“塔里木盆地地質結構很復雜,變形樣式很多。黃沙之下的巨厚沉積地層,有非常厚的鹽層,經過多期沉積和多次裂變,變得支離破碎,地下復雜莫辨,因此當時沒有設定太大目標。”團隊只有6人,每次野外地質調研都是全體出動。到了野外,再兩三個人一組分頭行動。
限于當時物質條件,他們的設備保障僅有手機和GPS系統。一出城,手機很快就沒信號了。再往大山深處,GP S信號也很弱。在半年多的第一階段野外實地勘察中,黃少英一次次出入群山,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從他對秋里塔格山的勘察中,也許能感受到些許鮮為人知的艱辛。
秋里塔格位于新疆南部阿克蘇地區,是綿延上千平方公里的荒漠峭壁。在維吾爾語里,“秋里塔格”的意思是“黃羊和雄鷹都過不去的地方”。但黃少英執意要過去。他說,秋里塔格山與北部的克拉蘇構造帶是庫車坳陷鹽構造發育的關鍵區域,這里的露頭點堪稱教科書的典范。這里匯集了各種鹽上層的構造變形樣式,為研究鹽下層變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是庫車鹽相關構造理論研究的起點。“我們堅信,庫車的鹽相關構造具有典型意義,油氣資源就隱藏在鹽下成排成帶的構造之中。”
與如今成為獨庫公路沿途的景點不同,當年秋里塔格山人跡罕至。車開到坡面就不能再前行了,黃少英和團隊下車,與司機約好山對面的匯合地點,便徒步深入了。
他們沿著溝底一直朝前走,南邊橫亙著一排山,翻過去,就可以下山了。可是這排山都是五六十米高的懸崖絕壁,無路可攀,下邊又是一個水塘,阻斷了去路。他們好不容易趟過了水塘,水的含鹽量很高,涉水之后,褲子上結的都是鹽堿,把腿都磨破了。“后來是靠意志力在往前走”,黃少英說,已經隱隱看到南邊的丘口,“可前面是個大陡坡,我們沒有爬山的繩子”。
已是將近下午6點,不能再往前走了。按照當時單位安全規定,野外勘察時,晚上10點給單位報平安,否則將啟動搜救程序。眼看山口遙遙在望,黃少英還是下令返回。又累又餓,褲子上掛滿了鹽,更是增加負擔。6人分成兩組,他帶著一名年輕同事“急行軍”,另外四人在后面。直到當天夜里11點,他們兩人才走出秋里塔格山,又找到一個有微弱信號的地方,給單位打了報平安電話。
先后三次前往,黃少英才最終完成對秋里塔格山的勘測。縱然如此艱辛,他心中信念從未改變過。“這或許是搞基礎研究人的執念,一定把理論解釋清楚,也或許是為國家找油找氣的責任使然。”他說,按照當時的保障,幾乎不會遇到危及生命的險情,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把理論闡釋清楚,還有內心里找油找氣的急迫感。
經過深入野外地質調研,黃少英認為庫車地區的油氣資源與鹽層構造密切相關,提出引入鹽相關構造理論來指導庫車油氣勘探的構想。他的研究表明,位于中國天山造山帶東南緣的庫車坳陷,經歷了多次成盆和構造運動疊加改造,是一個典型的中生代—新生代多期疊合盆地。在漫長的中生代演化中,沉積的中生界厚度超過10k m,孕育了豐富的油氣資源。黃少英的這一構想揭示了中生代成盆構造背景,對認識庫車拗陷成盆演化、油氣成藏規律和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為了驗證這一構想,黃少英聯系國際上在這方面有研究的幾乎所有知名高校。“在這一領域領先的美國奧斯汀大學,直接拒絕了我們合作的想法。他們認為塔里木盆地構造可能比較常見。美國的高校主要在伸展情況下開展研究,對我們這種擠壓構造幾乎沒有涉及。”最終,黃少英前往法國里爾大學,尋求世界頂尖地質實驗室及鹽構造理論創始人布魯諾教授的指導。在歐盟地理中心的這座城市里,他汲取著前沿的鹽構造地質知識,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究中。他還帶動塔里木油田多名技術人員,參與到國際課題研究中,提升了整個公司的科研水平。
黃少英先后建立20多個模型,證明庫車鹽下層構造成排成帶地發育,庫車深層有圈閉,而且是規模性發育。“塔里木石油公司經常召開務虛會,請大家就找油找氣暢所欲言。”黃少英將成果帶回來后,公司隨即安排他給大家做了一次專題報告,并很快根據黃少英的“鹽相關構造”理論打井驗證。
2008年,克深2井開鉆,8月獲得高產氣流,突破了當時“6000米是油氣死亡線”的傳統認識,讓塔里木石油人燃起進軍7000米以深的希望。此后兩年,根據“鹽相關構造理論”定位、打的井,均獲得了高產。如今,克深氣田已成為我國第一個年產百億立方米超深層碎屑巖天然氣生產基地,是西氣東輸主力氣田之一。
這一切,黃少英功不可沒。沒有表現出狂喜,但他內心卻是“充滿欣慰”。也是這一年起,黃少英擔任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所構造室主任,肩負起盆地構造研究的重任。
塔里木盆地,這片位于天山與昆侖山脈之間的廣袤土地,是我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這里歷經地質運動的滄桑變遷,油氣資源被深深埋藏地下,形成了珍貴的油氣寶藏。揭示深藏地下的生油層,必將極大推動超深勘探的進展。
2009年,黃少英作為項目負責人,帶領百余人的團隊,開啟了對塔里木盆地構造的地質勘探。
從2.8萬平方公里的庫車地區,擴展到56萬平方公里的整個塔里木盆地,其艱巨性可想而知。黃少英介紹,20世紀九十年代初,塔里木油田公司曾對整個盆地做過一輪研究,但囿于當時有限的技術水平,尚有很多基礎情況不明朗。前些年,另外一家企業組織專家團隊,花了10年時間對塔里木盆地構造進行研究整理,效果仍不理想。“前人的經驗中,可借鑒的不足20%。”黃少英又一次從零開始,這次壓力與責任更大,面臨諸多挑戰。
此后五年間,黃少英組織開展塔里木盆地重點勘探層系露頭地層測量、盆地非地震資料處理和盆地格架地震大剖面拼接處理工作,開展了盆地臺盆區走滑斷裂系統建模和斷裂控儲控藏研究,相繼完成了盆地寒武系、震旦系和南華系的地表典型剖面測量,厘定了地層劃分方案,建立了地層劃分對比格架,為地震解釋奠定了基礎;完成了盆地56萬平方公里重磁資料重新處理和42條21288公里的盆地地震大剖面的拼接處理,通過地震和非地震聯合解釋,重新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四隆五坳”的構造單元格局,編制了盆地5個時期和9個重點層系的盆地斷裂系統圖件,分析了盆地3種類型(塔西南遷移型、塔中繼承型和塔背改造型)古隆起的特征、演化及其對油氣成藏控制作用,建立了盆地“南華紀斷陷-震旦紀坳陷”的構造模式,重新編制了盆地南華-震旦紀巖相古地理圖;建立了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走滑斷裂破碎帶分帶模型和盆地走滑斷裂破碎帶寬度和斷距關系定量預測模型,指導了塔北-塔中碳酸鹽巖高產高效井部署工作……這些成果,至今仍在油田的勘探開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3年至2015年,黃少英擔任塔里木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項目長,組織開展盆地第四次油氣資源評價。經過三年系統攻關,他帶隊編制了一套盆地級基礎圖件近180張,重新梳理和明確了塔里木盆地前陸區、臺盆區碳酸鹽巖和致密油氣的評價方法體系,完成了18個刻度區的解剖,精細劃分了盆地107個區帶并開展205個層區帶的類比法資源量計算。
在他與團隊“繪制”的375幅盆地級基礎圖件中,上述成果更直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出來。塔里木盆地南北剖面500公里、東西地震剖面1000多公里。這些剖面圖打印在5米長、1米寬的紙上,需要兩三張紙連接在一起才能完整呈現。“有一次開會,我們帶了幾張圖輔助報告,結果展開兩張圖就把大會議室的墻壁圍滿了一圈。”黃少英笑著說。每張圖表上面,都密密麻麻做滿了標注,每個標注都需要進行理論注釋,每個理論注釋黃少英都逐一審核。長期以來,他工作都很忙,那幾年間“更是天天加班,分不清白天黑夜”。
這一輪評價重新得到了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量數據。根據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全國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量671億噸油當量,占油氣資源總量的34%。塔里木盆地油氣埋深普遍超6000米,是我國最大的超深油氣富集區,8000米以深的油氣資源,占到全國總量的52.7%,是我國最大深地油氣富集區。“這些成果,為油田‘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實現,作出了貢獻。”談及自己,黃少英總是謙虛。
從第一次步入塔里木油田,黃少英至今已在石油地質基礎科研領域默默工作二十余年。一項項研究成果助推了塔里木油氣勘探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發現。2020年,黃少英被中國地質學會授予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2024年,他榮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資委聯合頒發“中央企業勞動模范”稱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工會“開發建設新疆獎章”;被油田黨工委、油田公司評為“新時代塔里木標兵”稱號。2025年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范”榮譽。
“十四五”時期,隨著油田對深部地層勘探需求的日益旺盛,新區新領域的勘探目標落實顯得愈發重要。2023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塔里木油田基層干部員工時強調,中央企業是能源保供的“頂梁柱”,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舉全力增產保供,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勉勵、殷殷囑托,令我感到中國石油人使命光榮、責任在肩。”黃少英說。
作為我國最大超深油氣生產基地,塔里木油田找到的超深層油氣儲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三。近年來,塔里木盆地超深層已經成為油田的重點勘探領域,有必要對盆地的油氣成藏規律進行深入探討。根據新的需要,黃少英將目光從塔里木盆地整體結構研究中收縮,落在一個又一個具體而微的關鍵節點上,深挖、再深挖。
“要能坐得住‘冷板凳’。”這是黃少英剛到塔里木油田時,老領導對他說的話。多年來,黃少英始終以此激勵自己。他說,直面世界級勘探開發難題,攻克“卡脖子”難題,一代又一代塔里木石油人就是這樣干的。“雖然過程中會面對很多復雜問題,但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定力,完成大項目,用基礎科研成果推動鉆井不斷向地球深部挺進。”
責任編輯 趙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