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退休人員,曾長期當體育記者,有集藏體育報刊的愛好。多年來,集藏《新體育》從未停歇。前些日子用了幾天時間,整理了收藏的上百本各時期的《新體育》雜志,單是分類編排目錄,就用了大半天。
在我珍藏的大批有特色的《新體育》雜志中,從創刊號到1966年10月停刊號、1972年10月復刊號,半月刊、月刊,重大比賽、重要時間節點期刊應有盡有。時光穿越,與大家分享幾份罕見的珍貴期刊。
早年的《新體育》和其他雜志一樣,繁體字豎排,由左向右翻閱。
1956年第6期,封面是毛澤東主席接見南斯拉夫青年足球隊的大幅彩照,非常漂亮。毛澤東喜歡看體育比賽,但老人家很少接見外國球隊。這期刊物現存世不多,十分珍貴,多位紙品藏家都相中它,我從未割愛。
《新體育》創刊以來,封面多數是各個項目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但1957年第8期是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攀登北京西山“鬼見愁”峰的情形。當年76歲的馬老身著褐色襯衣,黑色肥大長褲,在雜草叢生的山坡上向上攀登。他牙齒已經脫落,面露微笑,慈祥親切。雜志內文配有馬老的文章“談談我鍛煉身體的體會”,圖文并茂。
1960年是中國體育史上有特殊意義的一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震撼世界。當年第12期(其時為半月刊)是慶祝登上珠峰專輯,封面和封底打通,這在新體育辦刊史上是首次。在白雪皚皚的珠峰映襯下,中國登山隊隊長史萬春的照片風光無限。本期刊物中的5個彩色插頁均為特派記者陳雷生拍攝,驚險又精彩。文字部分有專訪、特寫、日記和評論等,尤其是詩人郭小川130行的長詩“登上最高峰”,感動國人,傳誦至今。第13期仍是登珠峰專輯,封面是登山隊員王富州、貢布、屈銀華的大幅彩照,頭條是賀龍副總理在慶祝大會上的激情祝詞。在“學習珠穆朗瑪風格”欄目里,刊發了記者采寫的超萬字長篇通訊“珠峰四勇士”。更神奇是本期還有馬季先生執筆趕創的相聲“登山英雄贊”,文藝與體育融合,《新體育》早已踐行。這兩冊刊物是我的最愛。
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排頭兵,《新體育》對中國女排深度、全面、持久的追蹤報道,是體育迷、女排迷永志難忘的。我收藏了從1981年第6期開始報道中國女排參加世界杯亞洲預選賽以來的幾乎所有??⑻剌?,共11本。1981年第12期是中國女排首奪世界杯特輯,這是國內期刊中最早、最詳實的女排報道特輯。從1982年第1期郎平登上封面,到2016年第9期封面又是郎平,從主攻手到主教練,中國女排34年的經典輪回,勾起全國人民對這個英雄群體多少美好回憶。2017年第6期《新體育》封面是朱婷,2018年第5期封面是李盈瑩,中國女排的形象從《新體育》封面一路走來,深入人心,何慧嫻、傅溪鵬、楊昌忠等記者為報道女排付出的辛勞,同樣令人難忘。
1981年1月,《新體育》推出48個頁碼的《春節增刊》,單獨印發。頭條是編輯部千字文章“生活需要娛樂”。在那個時期由一家體育期刊編輯部率先呼吁“生活需要娛樂”,實在是超前,出乎很多人預料。增刊內容有“漫談交誼舞”“怎樣溜旱冰”“家庭智力游戲”“新婚蜜月與健康”等前衛性內容,刊頭畫、題頭畫由法乃光等數位名家操刀,美不勝收,能收藏到這本《春節增刊》的讀者屈指可數。
1990年9月,《新體育》創刊40周年之際,內部推出一本大16開、80頁的大型畫冊《新體育創刊40年》,有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江澤民、李先念、宋慶齡、郭沫若等人的珍貴題詞,郎平、聶衛平、高敏、李富榮等數十名世界冠軍、教練敞開心扉“我說新體育”。由于未公開發行,印數有限,我是從河北省體育局老宣教處長家里得到的。
《新體育》從1982年第12期創刊400期,至2024年第8期創刊900期,整期數雜志我都有?!缎麦w育》創辦的系列刊物,如《中國女排》《健康之友》《圍棋天地》《世界體育大觀》創刊號等,我也一本不少。
可能有朋友會問,這上百份《新體育》珍品從何而來??梢愿嬖V大家,有的是早年訂閱,有的是與各地朋友交換,有的是外出采訪間隙從當地古舊文化市場淘到的。如1959年第16期建國十周年特刊,就是在廣州市場上看到的,開價不菲,但過了這個村就再找不到這個店了,還價未果,該出手時就出手,很多珍品就是這樣得到的。
多年前,理由先生在《新體育》首發的報告文學“揚眉劍出鞘”,饒廣平、肖復興等記者報道世界大賽的長篇通訊和深度解析,郎平、李寧等樸實的日記,韓健“我失敗以后”的困惑與慰藉,趙達裕感人至深的“父親和我”等名將名篇,在《新體育》發表后,我裁剪粘貼,百看不厭,常讀常新,從研讀《新體育》中,享受到快樂。老天有眼,意外地讓我把愛好轉變為職業,從集藏《新體育》中,汲取了采編技巧和撰寫體育評論的要義。北京奧運會期間,因工作業績突出,報社授予我二等功。《新體育》曾兩次刊發我的文章,激勵我至今仍在為中國體育新聞事業傳播光和熱。
《新體育》是新中國第一本體育雜志,見證了中國體育的光榮與輝煌,忠實記錄了中國體育的進程。《新體育》黃金時代最高每期發行130多萬冊,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長期以來,《新體育》對各體育項目的評述、對體育現象的研判、對政策解讀和走向把握,一直得到主管部門、運動隊和讀者的多重認可,難能可貴。
慢慢走,沿途的風景會變成每個人獨有的故事。我愿和《新體育》共同見證未來中國的新體育。
責編 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