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不僅體現在競技場,更能折射出歷史烙印。撫今追昔,廣東承辦全運會及世界體壇重大賽事,足以從一個側面印證國家對外開放的歷程。
六運會的歷史特色很鮮明。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召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舉國反響熱烈。國際體育界高度關注六運會,以薩馬蘭奇主席為首的一眾國際奧委會官員及國際體育組織負責人前來廣州考察觀賽。薩馬蘭奇點贊六運會“設備一流、環境一流、水平一流、人民一流”。六運會敢為天下先,引入市場化機制,首次發行體育彩票;首次在國內賽事設立具備商業價值的吉祥物。以天河體育中心為標志的一批現代化體育場館拔地而起,世人矚目。六運會以開放的姿態,展現出中國人民勇于開拓的成果和創新發展的決心。
把這一切向世界傳播,中國體育新聞界責無旁貸。當時,國內專職體育記者不多,只有為數不多的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從事體育報道的老前輩,以及部分媒體參加過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報道并逐漸成長起來的新中國第二代體育記者。國家體委宣傳司順勢而為,依托南方日報社,在廣州舉辦體育記者培訓班,隨即吸引了全國各地新聞單位派出年輕記者報名參加。一時間,新落成的南方日報社招待所日間書聲朗朗,晚上燈火通明,學員們聆聽名師授課,又參與提前決賽項目的采訪,邊學習,邊實踐,受益匪淺。很多人從此起步,日后成為各自新聞單位體育報道的臺柱,更有優秀學員觸類旁通,如虎添翼,成長為媒體領軍人。
南方日報招待所與六運會主賽場新聞中心僅一箭之距,地理位置便利。開賽前一周,人民日報采訪團隊挾采訪車率先入駐,建立起六運會新聞采編發基地。隨后,上海文匯報、解放日報、天津日報等主流媒體的特派記者也悉數入駐備戰。南北呼應,陣容鼎盛。組委會宣傳部門確認此處為六運會第二新聞中心。
國門開放,盛會既啟,吸引了海外國外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港澳地區報刊、電臺、電視臺以及日本、歐美駐港駐京新聞機構報名采訪的記者人數眾多,蜂擁而至。香港文匯報資深記者表示,港媒報道六運會的報紙版面、電視轉播時長及派出人員的質素,與報道奧運大賽不相上下。
國運興,體育興。六運會圓滿成功,廣受中外各界好評,刷新了全運會對內對外傳播歷史水平,成為世界認識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全景窗口,承辦六運會的廣東登上社會建設新臺階。中國體育界、體育新聞界也在六運會平臺上,參與并見證了祖國對外開放的奮進歷程。
四年之后,又是金秋時節,一項世界級大賽又花落廣東,再度掀動體育熱潮。首屆國際足聯女子世界杯足球賽于1991年11月在中國廣東舉行。11月16日,比賽在六運會主賽場天河體育場揭幕,時任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和球王貝利一同出席開幕式。來自世界五大洲的12支女足隊伍在廣州、佛山、中山和江門四個城市激烈交鋒。首屆女足世界杯標志著女子足球正式納入國際足聯體系。廣東再次成為國際體育新聞界高度關注的熱土。賽事首次啟用6名女性裁判員,巴西裁判克勞迪亞成為世界杯首位女主裁判。中國觀眾文明有禮的觀賽風貌,中國女足“鏗鏘玫瑰”進取不已的昂揚精神,美國女足異軍突起之探秘,世界足壇名宿對賽事的關注和點評……熱點新聞天天躍然于中外媒體。廣東電視臺首次全程采用衛星直播賽事,全球收視人數突破500萬。南方日報社招待所國內媒體名記云集,連篇佳作由此飛報四面八方,再次展現賽會“第二新聞中心”之風采。賽區四城以經濟發展高速度、場館建設高標準、接待能力高水平,生動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堅實步伐和堅定信心。目前正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地域的四個城市在回顧發展成就時,都會寫上曾承辦世界體育大賽的精彩一筆。
進入21世紀,中國進一步開放,擁抱世界。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同年11月中國加入WTO,先后回歸祖國的香港、澳門雙雙組團參加全運會,互聯網科技日新月異,為各領域注入發展新動力,也給人們生活帶來新變化。這年11月11日至25日在廣東舉辦的第九屆全運會處處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新氣象,展示出中華民族昂首闊步走進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基于互聯網科技創新應用,光纖網絡覆蓋九運會15個賽區,首次實現電子火炬網絡傳遞。場館建設對標奧運會,創新運營模式,實施市場化籌資辦賽,賽事電視轉播權商業運作。新聞信息實現統一平臺下多渠道、多媒體、多介質、多層次分發傳播,更多的賽場信息聚合、流動在共享在線平臺。網絡媒體大行其道,參與新聞競爭,記者們一專多能,實時圖文并茂,全媒體全天候滿足手機時代的廣大受眾。優秀新聞作品主要內容也從以往的金牌爭奪戰,提升至探討體育強國之道的高度。
轉眼之間,全運會鼓點又將響起。與歷屆不同,第十五屆全運會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同舉辦,被冠以“大灣區全運會”的美稱美譽。這標志著全運盛會已全面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服務于一國兩制偉大方針,為民族復興大業推波助瀾。如何奏響劃時代的全運會樂章,向世界講好全運會“中國故事”,期待年青一代體育新聞從業者做出優秀答卷。


責編 柏強 陶莽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