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氣候宜人,正是馬拉松賽事舉辦的高峰季。往年這個時候,每個周末都會賽事扎堆,甚至某一個周末會有30到40場的比賽,無數跑步愛好者爭相報名,不是在跑馬拉松,就是在去跑馬拉松的路上。
但是這個十月,傳來的卻是一些馬拉松賽事相繼被取消的消息:山西臨汾、陜西旬邑、寧夏中衛、保定蠡縣、北京龍形半馬等二十多場馬拉松賽事紛紛官宣取消、延期或變動,其中既有整個賽事的取消,也有歡樂跑項目的單獨取消。
這些賽事為何突然取消?據說是政策要收緊的信號。早在今年7月,中國田徑協會就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馬拉松賽事組織工作的通知》,對馬拉松賽事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近十月,坊間多有傳聞,稱縣區級以下C類賽事不再舉辦。盡管政策尚未見出臺,傳聞也無法證實,但還是隱隱感覺到了馬拉松賽事舉辦門檻會提高的信號。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跑步運動悄然走熱神州大地,隨之而來的是各地馬拉松賽事雨后春筍般冒出。從2010年全年僅13場,到2016年注冊賽事達328場,增長了逾24倍。體育界一直都有“馬拉松周期”的說法,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后,城市馬拉松的熱情就會爆發出來。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也是這一年,各地馬拉松賽事開始爆發式增長。在此背景之下,國家體育總局于2015年取消了馬拉松賽事審批制度,改為備案制管理模式,這也進一步促成了賽事的井噴。2018年,國內舉辦的800人以上馬拉松及相關賽事總量已達到1581場,平均每天舉辦4.3場。疫情之后的這幾年,馬拉松賽事依然處在高速增長期。
目前世界田聯認證的金標賽事中國的數量躍居世界第一。“馬拉松熱”是這些年中國經濟快速發的結果,同時全民健身意識的覺醒、城市營銷需求的增加、商業資本的擁入,共同推動了中國馬拉松賽事的蓬勃發展。井噴式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顯著的,如蘭州馬拉松單屆創造了6.6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而備案制降低辦賽門檻后,一些三四線城市通過舉辦賽事拉動本地消費,理論上形成了體育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客觀上也使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得到改變和完善;同時也為日益增長的跑步愛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賽機會。
然而“馬拉松熱”必然會帶來“馬拉松泡沫”,數量的增加,必然帶來質量的良莠不齊。首先是資源錯配,一些中小賽事辦賽成本較高,多依靠政府補貼,給地方財政帶來較大壓力;其次是質量參差,部分賽事組織混亂、管理缺失、服務缺位,2023年某地賽事就曾因為補給不足、醫療服務網點少,造成選手集體退賽;一窩蜂參賽,導致一些素質較低跑著鉆規則空子,倒賣名額、替跑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某地的女子馬拉松比賽中出現了男跑者的身影;被商業和資本裹挾,曾經出現過為品牌簽約選手讓出冠軍的丑聞;更為關鍵的是馬拉松賽事的價值被異化,一些地方將辦賽視為政績工程,盲目跟風,導致“一縣一馬”的虛假繁榮,像最近被宣布取消賽事的旬邑、蠡縣等地,多為GDP不足500億的區縣,與其勉強辦賽,不如將資源投向民生剛需……
相關管理部門顯然已經認識到了這些亂象給馬拉松賽事長遠發展可能帶來的傷害,從7月份發出的通知,到最近相繼取消一些賽事,就是給這種“野蠻生長”踩剎車。精簡數量,提升質量;控制規模,提高精度;抬升門檻,避免泡沫。中國田協已明確指出,要構建“由易到難”逐級辦賽的晉升機制,賽事承辦、運營單位不得越級承辦和運營與自身資質不匹配的賽事。同時,鼓勵適當增加短距離賽事活動,因地制宜構建多層次賽事體系,形成“ 小而美、專而精” 的路跑賽事活動矩陣。
這些舉措以及取消一些賽事,并非否定馬拉松賽事的價值,而是讓其真正回歸專業主義和全民健康的正確軌道,也促使馬拉松賽事真正成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品。中國馬拉松要想獲得“馬拉松式”的發展,解困與重建是當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