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棋藝卓絕,是北派棋風的開拓者。憑借著大刀闊斧、攻殺凌厲的棋路,在1956年、1957年、1959年三度獲得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亞軍,每一局對弈都盡顯“ 北派雄師”的豪邁,成為無數棋迷心中的經典記憶,更讓北派棋藝的剛勁風格在棋壇站穩腳跟,影響深遠。
他,悉心育人,是象棋的播種人,培養出趙國榮、王琳娜、郭莉萍三位象棋特級大師及張影富、張曉平等多位象棋大師,讓棋藝薪火代代相傳。
他,筆耕不輟,是象棋文化的傳播者。出版過《象棋前鋒》、《順炮全集》等多部棋書,為棋友提供珍貴的實戰參考。1979年起,他利用業余時間編撰《北方棋藝》雜志(后更名為《棋藝》),40余年間陪伴幾代棋迷成長,成為無數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糧”。
他,還多方奔走求援、籌措經費,親力親為監督施工,建成黑龍江棋院,為象棋搭建起專業的傳承平臺。

早在1983年前,為了給廣大棋類運動員和省內棋類愛好者提供環境優雅的比賽和訓練場所,王老向上級反映,希望成立黑龍江棋院。報告遞上去后,得到了一直非常支持棋類運動的黑龍江省委書記李劍白認可,1983年從省財政廳為棋院撥來30萬元專款,任命王老為棋院建設主要負責人。
資金到位后,李劍白親自和王老乘車,沿江為棋院選擇合適地點,相中了松花江畔的老頭灣一帶。那里夏日涼風習習,楊柳依依,冬日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是棋手比賽訓練的理想之地。但因那里是綠化地,被規劃局否定了。后來市里決定,將松花江北岸的一塊地皮撥付下來,雖說環境也很優美,不過地處江北,交通不便,建筑材料的運輸費用也十分昂貴,同樣被否定了。
由于一直沒有合適的地點,成立棋院的事被擱下來。直到1985年,財政廳下文件,若棋院再不動工,撥款將被收回。幾經周折后,決定將其建在省體委附近,就這樣,黑龍江棋院的選址敲定在省體委訓練中心所在的和平路上。
資金有了,地址也選定了,棋院應該蓋成什么樣子?這下又把王老難住了。因為有鄰街建筑不低于六層的規定,除非建成“小品樓”,裝飾街道。王老和大家仔細研究,權衡了各種設計方案,最后選中哈爾濱建筑設計院胡老先生的方案,這時已經是1985年8月了。如果趕在年前竣工,工期相當緊張,要來年再建的話,又得拖上大半年。王老將工程交給哈爾濱市建五公司,這家公司素以施工速度快、質量過硬著稱,市里許多優質工程都出自他們之手。
棋院真正動工時,王老才發現原來30萬元是這么少。為此,他不得不四處找人,以國撥價買來鋼筋和其它建材,即使這樣,資金仍不充裕,最后還欠了17萬元。不過還好,第二年就還上了。
為了方便指揮,年過百半的王老搬進工地,和工人們吃住在一起。雖然當時已經入秋,但“秋老虎”依然肆虐,工人們加班加點趕進度不僅辛苦,還要承受蚊蟲叮咬。看到這些,王老十分過意不去,自掏腰包給大家買香煙、水果。就這樣,在大家齊心努力下,僅用3個多月,就將棋院建成了。
當時,黑龍江棋院是全國首批設施完善的棋院,占地千余米,使用面積1200平方米,比賽大廳有120多平方米,二層歐式小樓的設計,古樸、典雅、洋氣,與哈爾濱的城市風格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棋院的成立是黑龍江棋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標志著黑龍江棋類項目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吸引了更多的棋類愛好者投身棋藝,對黑龍江省棋牌運動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79年,中斷了14年的《北方棋藝》復刊。其實,創辦《北方棋藝》的申請報告,王老1965年就遞交主管部門了,可是批件下來沒多久,雜志的第一期還未出刊,就趕上了那場浩劫,王老被當成“反動學術權威”關進牛棚。這一等就是14個春秋,許多黑發人變成了白發人,直到1979年4月,《北方棋藝》第一期才得以與廣大棋迷見面。
當時各種體育比賽陸續恢復開展,象棋是黑龍江體育的優勢項目,備受體委領導的重視。看到時機成熟,王老立即申請恢復《北方棋藝》。省委書記李劍白和宣傳部部長李元直都給予大力支持,復刊申請一路綠燈批了下來,還批給編輯部一萬元經費。
復刊之初,雜志主要以象棋和圍棋為主,也有一些國際象棋的內容。象棋由王老掛帥,圍棋主編由“棋圣”聶衛平掛名,整個編輯部只有王老和李德林兩個人,被安排在體工隊的一座簡陋的小樓里。當時,李德林是農墾機械站工程師,白天要上班,晚上來編輯部幫王老寫稿。
為了雜志能有個開門紅,王老特意將當時的流行布局整理出來,二人擠在那間小屋里,忙起來就是一個通宵,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瞇一會兒,醒了再干。王老覺得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就從社會上招聘了一名臨時工,專門給二人抄稿,大家都叫他老楊。
老楊年輕時曾在日本工廠做翻譯,后來被打成右派,領導不愿意用他。但老楊是哈工大畢業生,辦事十分認真,稿子也抄寫得整齊干凈。王老堅定地表示:“老楊,我用定了,有什么事我扛著!”就這樣,老楊留了下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雜志送去印刷的節骨眼上,王老發現上級撥給編輯部的經費被挪用了。他連忙跑到印刷廠,說服對方先印刷后付款。令人欣慰的是這期雜志賣得非常好,僅郵局訂數就超過三萬,各地新華書店的銷量也有三萬多,加上編輯部也發行了一些,總共七萬多冊。這個發行量在那個年代是十分可觀的。
《北方棋藝》1979年創刊,1998年擴版增容,1999年更名為《棋藝》,象棋、圍棋分刊而置,后來推出便攜式棋迷手冊,每一次改革,王老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2025年10月15日,王老與世長辭,享年94歲。驚聞噩耗,痛徹心扉。王老走了,但他在棋盤上留下的傳奇、為象棋文化建起的豐碑、為棋壇播下的種子,永遠不會消逝。愿王老在另一個世界仍有棋盤相伴,棋子相依,也愿后世棋人承大師之志,讓中國象棋薪火永續,光芒不減!
責編 陶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