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熱議“十五五”,體育界也有所思,尤其是關于如何認識體育的經濟貢獻。受傳統體制影響,筆者曾認為體育經濟本質上屬于經濟范疇,而非體育。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落伍了。
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文化現象。長期以來,無論競技比賽還是大眾健身,都被認為是花錢的事情,沒有經濟條件支持和保證,溫飽尚未解決,難言發展體育。
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改善,提供了廣泛開展體育活動的硬件,原來很難辦到的事情不再犯愁;另一方面,適應人們新的或更高的體育需求,也在經濟發展的目的之中。總之,錢多好辦事,但也不是都要等經濟發達后,有錢有閑才能玩起來。
三十多年前,改革開放起步不久,體育經濟體現為投入的多元,從主要靠行政支付轉向社會多種資源、多種方式聚合,分擔財政壓力。如今,體育事業的發展途徑更活躍更廣泛,不同檔次的消費也是一種促進方式。
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是體育運動最重要的社會效益。體育要成為終身不可或缺的生活組成部分,通過競技觀賞、文化熏陶、強身健體等方式,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在實現這樣目標的過程中,體育也會產生經濟效益。
我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占比穩中有進,場地增量和人均面積不斷擴大,但現有場地設施的利用和管理水平相對滯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開掘存量,提高服務質量,增加體育產出,大有可為,
眼下對體育經濟的概念大多理解為主要指產業發展,那么,求好比求快重要,保質量、穩增長比限時完成既定指標重要,持久發揮作用,方能惠及大眾。大眾健身應當是低成本的消費,也應適當保持一定的社會福利性質。
國際體壇近年愈發在意經濟效益,國際體育組織舉辦奧運會、世界杯等頂級大賽,從敲定東道主到征集贊助商、銷售轉播權,無不算計收入,明擺著就是要賺錢。扶助經濟欠發達國家發展體育運動,沒錢哪兒行。
發展體育要有經濟意識,體育經濟要社會各方合力而為。取之于體育,用之于體育,既能生財有道,又使事業興旺,這也是建設體育強國和文明社會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