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樂
1999年12月生于,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青春》《少年文藝》等刊,獲第四屆陜西青年文學獎、東蕩子詩歌獎、“分享通信·尚5G杯”十大校園詩人稱號等。
離開騰格里沙漠時,我們的皮卡一路顛簸。向導師傅將車載音響的音量調大,樂音激昂,我看著車窗外黃沙滿天,恍惚間,又想起十七年前那座熱鬧的戈壁小鎮。
十七年前,我七歲,住在戈壁小鎮上那些低矮的房子里。有天傍晚,我聽見收音機里播報著風沙預警的消息。爸爸出門,去西戈壁值守,媽媽鎖好門窗后,為我打開CD店租來的《貓和老鼠》。等到快吃飯時,我乖乖關掉電視,把學校剛發的宇宙畫冊攤在茶幾上。畫冊上,那些星球令我無比好奇,那兒的星星也會被風沙覆蓋嗎?宇宙究竟有多大呢?還沒等我看完,我就跑去廚房問媽媽:“媽媽,你待會能跟我講講地球之外是什么樣子嗎?”
晚飯后,媽媽端出煮好的蒲公英茶,和我一同窩在沙發里,溫柔道:“在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有一顆名為水星的星球,這顆星球白天的溫度非常高,而夜里會變得十分寒冷。”
鐵皮水壺在蜂窩煤爐上發出輕微的嘶嘶聲,我喝了一口茶,小聲問:“水星上也有和我們一樣的人類居住嗎?”“不一樣哦。”媽媽笑著點了點我的鼻子,“在水星的平原上,住著一群可愛的水星精靈,它們種著天片的閃著光的水星玫瑰。等到夜里,它們又借光潛入地球小孩的日記本中,幫他們實現心愿”
那場沙塵暴持續了整整十天,我和媽媽十天沒有出門,吃光了囤了一冰箱的蔬菜與水果。爸爸十天沒有回家,每個傍晚我都纏著媽媽,聽她講水星的故事。當時的我堅信著,宇宙里真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那里的精靈可以實現所有人類小孩的愿望。
我在日記里寫道:“希望天空快點變藍,希望我們的世界不再被沙塵席卷。”然后,深夜,我帶著倦意想象那個遙遠的小星球:星光倒映在海水中,石頭唱起古老的歌謠,精靈的觸角上棲著永不熄滅的螢火。
某天,從與星球有關的夢境中蘇醒后,我驚喜地聽到窗外傳來雨點落下的聲音。黃色的沙塵也伴著雨水一起落下,我搖醒媽媽,歡快道:“下雨了,天晴了,我們終于可以出門去透透氣了!”起床后,媽媽把僅剩的羊雜都拿出來煮湯,我在日記本上興奮地寫寫畫畫。
爸爸終于在這天回來了,他不知從哪借來了一輛皮卡,說要帶我們出去散心。我們行駛在崎嶇的小路上,我看見天空藍得像我夢里的那片海,無比深邃,驚嘆于遠山的植被稀疏卻頑強地生長,看大漠戈壁浩瀚無邊,回家時,早已星辰滿天。我玩累了,坐在后排蓋著爸爸的皮夾克,在搖晃的車廂里睡得酣甜。
天氣回暖后,院里的小孩又開始聚在一起玩。我給他們講水星的故事,可大部分小孩都不相信我說的話,他們還說我在騙人,宇宙里面根本沒有精靈。只有雯雯會跟在我的身后聽我講那些離奇的星際故事。
因為小兒麻痹癥,雯雯走路時總是跛著腳。她喜歡仰著像被晚霞燙了一樣的紅臉蛋聽我講,而且,她相信只要好好許愿,水星精靈一定可以治好她的腿。
有這么一個認真的聽眾,我在講故事時也更喜歡用一些夸張的說辭。體育課自由活動時,我們用瓦片在沙地畫水星地圖,或是把石凳當作星艦控制臺,將玻璃彈珠放在上面模擬“發射”,玩得不亦樂乎
我和雯雯的交往越發密切。有一天,我聽說我家后面西北方的小沙丘上,有一片野玫瑰,很少有人能找到那個地方。出于好奇,我便邀請雯雯放學后一起去找那片花園。
可是,我忘記考慮雯雯的步速,她一瘸一拐走得很慢。眼看天要黑了,我有些著急,只好催促她:“你能不能快點走啊,天黑了我們什么也看不到就白來了。”沒等我們找到那片野玫瑰,月光已流淌于沙棗林間,我心里害怕,慌亂之中踩空了步子,雯雯想扶我,卻拉不住,我們一起摔了個大跟頭。灰溜溜起身后,我倆再沒有探尋的心思,只能匆忙回了家。
幾天后的一個清早,我剛到教室,竟發現我的課桌上躺著兩束粉嫩的玫瑰,我立馬反應過來那是雯雯帶給我的禮物。可惜沒過多久,暑假就到了。我沒能和雯雯說上幾次話,就被匆匆送去外婆家。
那段時日,我和外婆一起打理她的花田,每天都能在床頭的玻璃瓶里插兩朵新鮮的玫瑰。等到新學期再開始時,我發現雯雯沒來,多方詢問后得知,雯雯為救弟弟,不小心掉入了湍急的河水里,溺水離開了。我失魂落魄地走到操場上,征征地望著空蕩蕩的石凳,而后,又撿起散落一旁的鐵皮罐,在上面畫滿螺旋星云,一場大風刮來,那只廢棄的罐子離我而去,被風卷得老高。
媽媽見我頻繁寫寫畫畫,就為我報了畫畫班,我的第一幅作品便是之前無數次想象過的水星星球。畫面里,它飄浮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蔚藍的球體周圍星光點點,星云繚繞。簡單裝裱后,那幅畫被掛在我家客廳的墻上,后來我們搬家,新來的住戶也很喜歡它,于是我們便沒有將那幅畫帶走。
離開戈壁小鎮的那天,天空鋰亮,我喝完最后一點媽媽釀的杏子酒,和家人一起踏上火車。駛離車站的那一刻,我恍惚看見窗外有個女生在向我揮手,好似在道別。火車帶著我們穿過小鎮,穿過廣袤的戈壁、搖曳的沙棗林。天越來越暗,星星越來越稀疏,我嚼著酸棗在昏暗的車廂燈下看畫冊。那個與水星有關的故事,隨著駛離的火車,在不知不覺中滑向記憶的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