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說過曾侯乙編鐘嗎?它們可是一組“超級樂器”,敲擊起來能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動聽極了。它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考古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銅樂器,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2025年4月,它們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世界記憶名錄》,又斬獲了一項了不起的榮譽。
曾侯乙編鐘鑄造于戰國早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的曾侯乙墓(曾侯乙是諸侯國曾國的國君)。這組編鐘由65件大小不同的青銅鐘組成,總重量達2.5噸,分為三層八組,懸掛在銅木架子上。更酷的是,鐘體上還刻了3700多字的銘文,上面的內容就像編鐘的“說明書”,記錄了古人的樂理知識。
如此看來,曾侯乙編鐘不僅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中華禮樂文明的世界級象征呢!


近期,湖北省博物館上演了一場“牘”懂家書的“大戲”。工作人員將云夢睡虎地出土的兩片木牘家書“搬”上了舞臺,他們穿上秦國的衣裳,變身小士兵黑夫和驚,蹲在“戰場”邊,一筆一畫地寫起了家書。同時還有哥哥衷與母親聲情并茂地解讀家書的表演,讓大家體會到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貴。
最有意思的是“繪寫家書”環節!小朋友們拿起畫筆和信紙,有的畫了給媽媽的愛心便當,有的寫下“爸爸別太累”的話,將對爸爸媽媽的愛寫進了自己的“木牘”。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到湖北省博物館觀看情景劇,體驗“寫家書”的樂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