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多年前的秦朝有一部專門給官員念“緊箍咒”的法律——《效律》,這里的“效”就是“考核”的意思。
這部法律詳細規(guī)定了官員該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錯事的后果。它就像一位嚴格的“監(jiān)工”,盯著官員們的一舉一動,要是誰敢偷懶或犯錯,馬上就會被“教訓”。現(xiàn)在我們就走近這位“監(jiān)工”,看看古代官員的考核制度吧!
如果你是秦朝的一名“糧倉管理員”,那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可不是去吃早飯,而是去糧倉盤點糧食,因為《效律》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糧倉里的糧食要是少了一些,管理員就得被罰錢了,比如一副鎧甲的錢。要知道,鎧甲在當時可是非常昂貴的。
此外,官員在記賬時,要是多算或少算了一點兒,都會被“批評教育”,嚴重的還要挨板子。斷案的官員如果判錯了案件,無論是量刑過輕還是過重,也要受連坐之責,還有可能與犯人一同受罰。
在秦朝當官員,如果犯錯可不是“寫檢討”就能逃過一劫的!《效律》中有嚴格的問責制度。
如此嚴格的考核制度,可不僅僅用來考核高官。
在秦朝,連送公文的“快遞員”都有嚴格的考核規(guī)定。如果“快遞員”未能按時將公文送達,那可就麻煩了,晚到一天,就得拿出一件衣服的錢當罰金;要是晚了十天,可能需要把家里的東西全都賣掉才夠賠錢呢。倘若“快遞員”私自拆開公文,會被剁手。
正是這種嚴格的考核與問責制度,讓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高度法治化的中央集權(quán)王朝。
不僅如此,《效律》中的很多規(guī)定至今仍在沿用。比如,現(xiàn)代干部的定期考核制度、貪污受賄會被嚴懲的制度等。《效律》可以說是干部考核制度的“鼻祖”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