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在探索氫能從“試點探索”邁向“規模化突圍”的關鍵密碼。
4 月 30 日,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這份由國家能源局牽頭編制的行業白皮書,不僅揭示了中國氫能從“試點探索”邁向“規模化突圍”的關鍵密碼,更向世界宣告,氫能產業的“中國時代”正在到來。
中國氫能的“破繭之年”
2024 年被業內視為中國氫能的“破繭之年”,《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當德國還在為氫補貼政策爭論不休時,中國已構建起“中央 + 地方”的政策矩陣,用政策春雨催生“氫能森林”。
從頂層設計來看,氫能被寫入《能源法》,成為與風電、光伏并列的“未來能源三駕馬車”;22 個省份將氫能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山東、內蒙古等地推出“綠氫高速通行費減免”“非化工園區制氫試點”等創新政策,讓綠氫項目的落地周期縮短 40% 。
從資金扶持來看,實現了精準滴灌。財政部對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撥付百億級補貼,推動加氫站數量突破 900座,氫氣重卡在山西煤炭運輸線路實現“零碳替代”,單輛車年減排 CO2 超 300 噸。
在政策和資金的加持下,我國氫能在去年迎來產能爆發。綠氫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在產量、集群、技術和對外合作四個方面實現突破。
《報告》顯示,2024 年中國電解水制氫產能達 50 萬噸 / 年,相當于每天產出 1369 噸綠氫,足夠填滿 27 萬個標準氫氣瓶。
更令人振奮的是,區域集群初步成型。華北、西北成為綠氫“糧倉”,內蒙古、陜西等地依托風電光伏,建成占全國 45% 的綠氫產能,鄂爾多斯風光氫儲項目實現電價 0.12 元 / 度的成本神話,綠氫價格較 2023 年下降 25% 。
技術上的迭代也在加速。堿性電解槽占據 70% 市場,PEM 電解槽憑借“快速響應”的優勢在分布式場景崛起。
全球合作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在沙特紅海岸邊,中國企業正在建設全球最大的“光伏制氫 + 綠氨”項目 ;在德國漢堡港,來自上海的氫燃料電池叉車正在裝卸貨物——中國氫能已從技術輸入國轉變為解決方案輸出國。同時,更多項目合作正在“刷屏”。中國與德國、沙特、越南簽署超 50 億美元合作協議,共同開發“綠氫走廊”,預計 2027 年實現“中東綠氫登陸中國”的跨洲能源貿易。
“走出去”得到認可的情況下,中國標準的話語權提升。中國主導修訂 ISO燃料電池汽車測試標準,推動“中國電解槽認證體系”與國際接軌 ;山東青島的氫能裝備檢測中心已為全球 30 家企業提供“一檢多證”服務。
成本攻堅戰仍是首要戰役
《報告》指出,2024 年,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規模化、商業化為目標,我國氫能制取、儲運、利用全鏈條關鍵技術逐步取得突破。新疆庫車、寧夏寧東一批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運營,貫通可再生氫制取—儲運—利用全流程,發揮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長期以來,綠氫的成本高企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難題。因此,推動氫能發展的首先關鍵是成本攻堅戰,讓綠氫從“貴族燃料”變“工業血液”。
《報告》指出,2025 年將是綠氫成本“腰斬之年”。其中,電價是關鍵。隨著“沙戈荒”風光基地投產,內蒙古、新疆等地電價有望降至 0.1 元 / 度以下,推動綠氫成本跌破 15 元 / 公斤,與灰氫形成價格倒掛。
同時,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電解槽產能預計突破 200 萬噸 / 年,單 GW設備成本下降 40% ,某 10 萬噸級項目通過“堿性 +PEM 混聯技術”,將電耗從55kWh/kg 降至 48kWh/kg ,相當于每生產 1 公斤綠氫節約 7 度電。
當綠電制氫遭遇“降本難、并網難、消納難”的三重困境,一體化或成為破局的關鍵鑰匙,讓成本銳減。傳統綠氫生產像一場接力賽 :電廠發電后通過電網輸送,制氫廠買電制氫,再用槽車運輸到加氫站。僅運輸環節就增加 20‰ 30% 的成本。據北京某加氫站數據顯示,百公里氫氣運輸成本高達 15 元 / 公斤。而一體化方案直接砍掉中間環節 :寧夏寧東基地的“光伏 + 電解槽 + 化工用氫”項目,省去輸電和運氫成本,電價降至0.35 元 / 度,制氫成本比外購氫氣便宜40% 。同時,一體化還帶來效率革命和安全升級。
以交通領域為例,在廣東佛山的氫能走廊,某企業打造的“制加氫一體站”正在刷新體驗:車主進站后,3 分鐘就能加滿 10 公斤氫氣,續航 600 公里。站內的集裝箱式電解槽每天可產氫 500 公斤,直接利用周邊光伏電站的電力,令電價低至0.4 元/ 度。這種模式讓加氫站從“燒錢的基礎設施”變成“盈利的能源節點”,建設成本比傳統站降低 40% ,運營效率提升 50% 。
跨越“經濟性拐點”的戰役
從《報告》來看,今年我國的氫能行業將跨越“經濟性拐點”的戰役,在成本降低的基礎上開辟更為廣闊的道路。
其一是場景突圍戰,讓氫能從“工業配角”到“能源主角”。今年,氫能要實現重工業脫碳破局。河北曹妃甸的“氫冶金”試點已實現高爐減排 30% ,今年將推廣至 10 家鋼鐵企業,年減少焦炭消耗 200 萬噸 ;江蘇連云港的“綠氫制甲醇”項目投產,生產 1 噸甲醇減排 1.2 噸CO2 ,成本較傳統路線低 10% 。
同時,氫能還要實現交通領域破冰。廣東、浙江的“氫走廊”將串聯 50 座加氫站,支持 3000 輛燃料電池重卡運營,單公里加氫成本降至 0.8 元,與柴油車持平 ;海南的“氫能環島”計劃,讓渡輪、景區車實現 100% 氫動力,年減少燃油消耗 500 萬升。
其二是技術持久戰。一方面抓緊裝備國產化沖刺。國產 PEM 電解槽膜材料突破“卡脖子”,壽命從 5000 小時提升至 12000 小時,價格下降 60% ;上海研發的“固態儲氫集裝箱”實現儲氫密度提升 2 倍,讓長途運輸成本下降 35% 。另一方面進行前沿技術布局,啟動“氫電耦合”“氫氨燃燒”等 18 項國家標準制定,青島氫能實證平臺建成全球最大的電解槽測試基地,可模擬 -40% 至70% 極端工況,推動技術成熟周期縮短2 年。
當前,中國已用數據交出亮眼答卷。《報告》顯示,我國氫能規模第一,全球每新增 10 噸綠氫,就有 6 噸產自中國。效率領先,多電解槽柔性群控技術讓風光電消納率達 95% ,較歐美同類項目高15 個百分點 ;氫燃料電池汽車續航突破1000 公里,零下 30°C 啟動時間縮短至 30秒。生態成型,從電解槽、壓縮機到燃料電池,中國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氫能產業鏈,長三角氫能產業集群產值突破2000 億元,帶動 10 萬 + 就業崗位。
正如《報告》結語所言:氫能的未來,不是某國的獨角戲,而是全人類的協奏曲。中國正在努力用氫能這把“鑰匙”,打開零碳未來的大門。
責任編輯:趙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