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戈壁望不到邊,云彩里懸掛著昆侖山。”詩人李季于上世紀 50 年代創作的《柴達木小唱》傳唱至今。作為全國海拔最高、自然環境和條件最差的老油田、苦油田,青海油田于困頓和求索中更見其風骨。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披肝瀝膽,用汗水、熱血和生命,戰勝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在世界第三極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華彩樂章。
初探油砂山
尕斯庫勒油田矗立著一座建于上世紀的紀念碑,碑文的第一段寫道:“油砂山,位于柴達木西部,浩瀚沙漠,荒蕪萬里,鳥獸不過,路無行人,然舊中國民乏財困,來此找油,冥冥夢想。”
這段話隱含著初探油砂山的一段往事。
柴達木地區空氣稀薄,干燥寒冷,大多數地區荒無人煙。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國外不斷有人到盆地北緣祁連山一帶進行調查,但都沒發現石油資源。
1946 年,當時的馬步芳政府和國民政府公路總局聯合組成青新公路踏勘隊,自西寧到盆地南緣、扎哈泉及鐵木里克一帶進行路線調查,并修建青新公路。在調查中,隨行的地質工作者李樹勛發現盆地西端中生代地層中有淡水石灰巖,認為很可能會產石油。后來青新公路上的筑路工人在紅柳泉以東的山坡下拾到了一種點火即燃的石塊。

1947 年春,國民黨政府撥款組建了“甘青新邊區及柴達木盆地工礦資源科學考察隊”,決定以敦煌為基點,對祁連山、柴達木北緣、阿爾金山、柴達木西部、塔里木東部地區進行考察。考察隊兵分三路,其中一隊地質工作者根據“紅柳泉以東山坡上有石頭能點著火”的傳聞,決定先赴柴達木西部探察。
這部分考察隊員所走的路程十分艱難,幾百里無人煙,并嚴重缺水。由于經費少,他們的野外裝備十分簡陋。考察隊沿阿爾金山北麓經安南坎、庫什哈,翻越山間盆地到達索爾庫里,歷經多地,進入柴達木盆地西部的尕斯盆地。在穿越阿爾金山的過程中,有六七天的時間里,駱駝無飼料,人無飲水,又遇上十幾級大風,將駝群吹散。到紅柳泉時,駱駝死亡約四分之一,但考察隊的人仍堅持工作。
考察隊從茫崖西行到尕斯庫勒湖北岸時,發現了露在地面約一百五十多米的油沙層,并在海拔 3200 米的山頂上找到了干瀝青,證明此地是一個油田。隊長周宗浚在實測圖上定名時,提出以“油砂山”命名。
這次歷時半年多的科學考察活動以發現油砂山油田結束。考察隊向政府上交了 15 萬字的考察報告,照片 120 張,五十萬分之一的路線實測圖二幅,另外還有土壤、牧草分布圖,水源、水質、礦產資源的分析鑒定表等。1947 年的考察活動,為后來新中國勘探開發柴達木盆地的石油資源開辟了道路。
再探油砂山1947 年的科學考察活動證實了柴達木盆地西部有石油。然而,由于戰爭和“民乏財困”,勘探開發成了許多人的冥冥夢想。一些參加過考察的地質工作者認為,再過 200 年也開發不了柴達木盆地的石油。
孰料新中國成立后,便揭開了柴達木油田勘探開發的新篇 章。 從 1954 年 到 1959 年,經過“一年普查二年鉆,三年出油四年煉,五年冷湖建油田”的發展歷程,奠定了青海石油工業發展的基礎。
1954 年 3 月,中國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在西安召開第五屆全國石油勘探會議。會議決定 :根據 1947 年關佐蜀、周宗浚等人的地質普查成果,對柴達木盆地開展石油地質勘測工作,重點在油砂山一帶。
1954 年 4 月起,石油管理總局地質局陸續派遣了六個地質隊、一個重磁力隊、一個三角測量隊和一個手搖鉆井隊,組成柴達木地質大隊,分批進入柴達木盆地的西部地區。
地質工作者沿著 1947 年科考隊走過的路線,5 月 15 日從敦煌分乘大小九部汽車向盆地開進。因路況差,地質隊邊修路邊前進,日出而行,日落而宿,五百公里的路時走了七天。
在石油探區,荒無人煙,阿拉爾有因參加剿烏斯曼土匪而留下的一個連的解放軍守衛部隊。年輕的地質隊員在毫無社會基礎的區域里,在極為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下立即開始了踏勘工作。他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一旦供應受阻或失去聯系,不僅吃不上飯,甚至連水也喝不上。野外工作中一旦迷路,夜間只好和衣露宿于戈壁灘上,有的同志因迷路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這一年,石油地質普查采用輕騎簡裝、突擊速戰的辦法,四五百名隊員一直堅持施工到攝氏零下三十度的冬季,先后在尕斯庫勒湖到剛察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和重力普查,做出了含油遠景評價,指出了勘探方向,查明盆地西部第三紀含油層系分布很廣,并發現了形式良好、適于儲油的地質構造十八個和油苗九處。眾多儲油構造震動了當時的中國石油界。
1954 年 8 月, 年 僅 23 歲的清華大學畢業生葛泰生率領一個地質隊,在向導依沙 · 阿吉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離紅柳泉 150 多公里的沙漠腹地。由于迷路,幾天后駱駝餓得倒下死了,人們也忍受不了饑渴癱軟了。
天無絕人之路!在這種困境下,礦苗、瀝青、地蠟和又大又好的儲油構造竟然一一露面。興奮的隊員們忍受著饑渴,找到了生路,抱著礦苗、地蠟回到了紅柳泉。
青海油田“三項工程”
1955 年 6 月,青海石油勘探局在西寧成立。1956 年4 月,局機關遷到茫崖,小鎮一時之間出現了 3000 多頂白色帳篷,宛如白蓮盛放,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帳篷城”。12 月,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泉一井”喜獲工業油流,中央代表團為此深入茫崖油區進行慰問。
1958 年 9 月 13 日, 冷 湖五號構造地中四井發生強烈井噴,誕生了冷湖油田。1959 年3 月和 6 月,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孫敬文、康世恩先后來冷湖視察,部署開發冷湖油田的工作。青海油田隨即組織了聲勢浩大的冷湖鉆 探 會 戰。1959 年 1 月 1 日,青海石油勘探局更名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柴達木石油工業步入了勘探與開發并舉的階段。2月,柴達木盆地第一車原油實現外運,載入史冊,青海油田成為當時的國內四大油田之一。
20 世紀 60 年代,國家石油工業戰略東移,青海油田克服自身困難,縮短戰線,撤銷馬海、油砂山探區,抽調 6500多名優秀人員和精良裝備支援大慶石油會戰。
當時正值國家連續遭受自然災害的艱難時期,物資和副食品嚴重匱乏。為解決職工吃飯問題,青海油田通過到昆侖山打獵、下青海湖捕魚、開辦農場等有效措施開展生產自救。1964 年3 月掀起了工業學大慶、學習鐵人王進喜的熱潮,培養“三老四嚴”“四個一樣”作風,建立健全了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八項管理制度。同年10 月,澀北構造北參三井鉆獲工業氣流,澀北氣田誕生。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石油工業部將勘探重點轉移到盆地西部,油田于 1969 年 3 月召開“戰戈壁、睡沙灘,重返西部建家園”誓師動員大會,組織了花土溝油田勘探開發會戰。
1977 年,尕斯庫勒構造躍參一井、躍深一井相繼鉆獲高產工業油流,后經鉆探和擴邊滾動勘探開發,石油地質儲量超過了 1 億噸。尕斯庫勒億噸級主力油田誕生。
1979 年 3 月 20 日, 石 油工業部甘青藏會戰指揮部在冷湖成立,累計鉆探 3000 米以上的深井 96 口,探明石油地質儲 量 8500 多 萬 噸。1984 年 和1985 年,指揮部兩次組織鉆井隊赴西藏羊八井打地熱井,無償支援了西藏經濟建設。
青海油田“三項工程”建成投產,使油田進入勘探開發并舉、上下游一體化經營的全新發展時期,實現了由投入型向產出型、由原料型向產品型、由生產型向經營型的歷史性轉變。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青海油田已成為青藏地區重要的能源、煉油和化工基地,成為青海地方經濟發展的龍頭。
責任編輯:趙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