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五育融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推動教育評價改革的現實需要。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是促進“五育”有機融合與整體實施的現實載體。本文運用文本分析法,以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為例展開研究,結果發現:試題題型結構穩定,呈現方式彰顯學科特色,考試內容體現五育有機融合,但存在“五育融合”比例失衡、融合形式單一等問題。基于“主題教育、德育為先,素養立意、提升智育水平,情境創設、融入‘體美勞’教育”的思路進行分析,得出“價值引領的思政式教學、跨學科融合的主題式教學”等教學啟示。
關鍵詞:五育融合;初中地理學業水平考試試題;試題分析;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11-0038-06
“五育融合”是以培養全面、協調發展的人為宗旨的教育理念。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堅持五育并舉,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發展素質教育”[1]?!吨袊逃F代化2035》進一步提出“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德智體美勞的有機融合”[2]。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改革學生評價,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此后,“五育融合”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在實踐探索領域,均走向了深度發展階段。關于“五育融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策、價值意蘊、綜合育人、方法與路徑、評價體系等方面。據此表明,“五育融合”是我國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對于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為中學地理課程融入“五育”思想,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見解,引導地理課程發揮綜合育人功能。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近20年地理試題分析研究呈現四大主題——“核心素養目標”“新高考與評價體系”“教學與復習策略”“試題命制特點與試題評析”,現有研究多聚焦于高中學段?!拔逵诤稀痹谡n堂應用和教學模式上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且研究側重于價值意蘊、教學實踐和評價體系等方面,但存在以下不足:①地理試題分析在初中階段的研究不足;②“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地理試題分析研究較薄弱。因此,“五育融合”視域下初中地理試題分析的研究價值亟待挖掘與驗證。
本文選取2023—2025年廣西初中學業水平地理試題(以下稱“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為研究載體,以“五育融合”為視角,挖掘試題路徑中的五育育人點,剖析“五育融合”在初中地理課程中推進學生綜合素養培育、促進教育評價改革的路徑,突出地理學科的協同育人價值,助力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基本情況分析
2023—2025年廣西初中學業水平地理考試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統一命題,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稱“新課標”)為命題依據,遵循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4-5],發揮考試命題引導學校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作用,將德智體美勞等五育內容融入地理試題,推動各育相互融通,發揮地理課程綜合育人價值。
1.試題題型結構分析
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包括選擇題和綜合題兩種題型,題型結構穩定(表 1)??荚嚂r間為60分鐘,總分60分??荚嚪秶w“新課標”“課程內容”中的認識全球、認識區域兩大知識板塊,地理工具與實踐貫穿其中[5];重點考查地理工具應用、學科關鍵能力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2.試題呈現方式分析
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中圖像系統應用廣泛,呈現的圖像類型多樣(表 2)。圖像承載元素豐富多彩,蘊含大量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引導學生讀圖—識圖—繪圖、提取信息、建立區域認知與比較能力,落實區域認知素養培育。此外,圖像系統為德智體美勞的五育融合提供載體,尤其是美育的融合;試題中呈現的景觀圖作為美育素材,直觀展現自然美、人文美等,增強審美教育。
3.五育融合導向下的考試內容分析
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立足“五育”教育方針的高度進行整體架構,既彰顯鮮明的學科特點和濃厚的廣西地域特色,又注重對地理價值觀念、核心素養的滲透,在考查內容中深刻體現了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要求(表 3)。但從“五育”融合比例來看,試題中德育、智育占比較高,“體美勞”教育占比較低(表 4);從融合形式來看,以兩育、三育融合為主,而多育融合(四育、五育)占比較低(表 5);總體而言,存在融合比例失衡、融合形式單一和融合不充分的問題。
二、基于“五育融合”的地理學考試題特點分析
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全面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穩步推進中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彰顯地理學科價值、時代需求與學生發展的命題立意,探索創新健全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和加強德智體美勞為導向的試題評價方式,促進“五育融合”,實現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目標。
1.主題教育:德育為先
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符合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要求,該《指南》是指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規范性文件,規定了德育的主要內容(表6)[6]。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對學生“德育”教育的考查,以《指南》為指導,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及廣西學情,將地理知識與德育內容有機融合,使得地理教育與德育在育人方向上一致,發揮地理課程思政功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地理學科蘊含大量思政元素,對標《指南》的“德育”教育主要內容發現,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對“德育”的考查聚焦于以下三方面(表7)。
(1)思想性: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指南》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德育教育內容之一,要求中小學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等[6]。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大層面滲透“德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2025年第1題以吉林省對口支援阿勒泰地區的援疆建設工作為素材,從知識層面考查我國西北地區、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以及氣候對植被類型分布的影響等知識;從德育層面展示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通過援疆建設的真實案例,呈現各民族間團結、互助與和諧相處的場面,引導學生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又如,2023年第7題以我國領土西端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置示意圖以及當地塔吉克族“吐馬克”帽示意圖為素材,從知識層面考查我國領土西端位置以及當地自然環境;從德育層面向學生滲透國防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同時,借助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這一載體,讓學生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再如,2024年第12~13題以國測一大隊隊員們不畏困苦、不怕犧牲,丈量祖國的壯美山河,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為素材,從知識層面考查我國主要山脈和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等知識;從德育層面向學生展現測量隊員們愛崗、敬業的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
(2)繼承性: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遴選蘊含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和載體形式,通過跨學科融合、圖像系統等將其融入地理試題,在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推進德育教育。
例如,2023年第12~13題以“萬里長城、天山、臺灣半屏山、珠穆朗瑪峰”等景觀圖為素材,以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等體現中華歷史文化的悠久與深厚。此外,試題中呈現的景觀圖作為美育素材,直觀展現自然美、人文美等,增強審美教育,在考查知識、能力的同時滲透德育、美育,實現厚植中華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等育人目標。
(3)時代性:關注生態文明教育
地理課程性質決定其具有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獨特價值[5]。地理教育應引導學生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加強節約和環保教育。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與時俱進,關注與地理相關的國際、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發展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等時代主題,反映經濟社會新變化,體現地理課程時代性。
例如,2023年第4題以法國交通部終止國內短途航空服務的公告為素材,考查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相關知識,同時,向學生滲透“節能減排”理念,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又如,2024年第19題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優良生態環境的贊譽“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為素材,考查廣西地形、氣候、農業以及果林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等知識,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廣西本土生態環境,更能凸顯熱愛家鄉的價值導向,賦予厚植家國情懷的教育意義(表7)。
2.素養立意:提升智育水平
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5]。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因此,新課標明確了學業水平考試“堅持素養立意”的命題原則。2023—2025年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依據學業質量標準,充分體現基于核心素養的命題導向與立意(表 8)。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與任務中,運用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培養發現、認識、分析和評價人地關系問題的能力。例如,2024年18題以我國“瓦日鐵路”為素材,綜合考查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注重考查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突出對思維水平的考查以提升智育水平。18題第(1)(2)小問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檢驗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工具獲取區域地理信息、加工地理信息并表達地理信息,能否通過瓦日鐵路示意圖,獲取礦產資源名稱、行政區域單位、四大地理區域和地形區等相關知識,認識該區域的特征、差異與聯系,形成從空間—區域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18題第(3)小問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此題需要學生認知山西省的地形、氣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區域特征,利用區域特征綜合分析當前山西省外運礦產資源難以選擇河運的原因,初步形成以地理綜合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情境創設:融入“體美勞”教育
地理試題情境是有效評價學生地理學業質量和核心素養的關鍵[7]。初中學業水平地理試題借助情境創設,分別從“情境呈現方式”“情境類型”“情境素材來源”三大維度,將地理內容與“體美勞”教育內容有機融合,探尋地理教育與“體美勞”教育的契合之處。
(1)呈現方式多樣,融入審美教育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情境呈現方式多樣,充分運用文字、圖像等表達方式,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感受自然美、人文美、圖像美、勞動美和人地和諧美等,從而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例如,2023年第7題以新疆塔吉克族常戴的吐馬克帽為載體,考查自然地理環境對服飾的影響,展示人文美;2023年第12~13題以萬里長城、天山、臺灣半屏山和珠穆朗瑪峰郵票圖片為載體,考查我國地理分區以及保護北京首都等知識,展示自然景觀美。
(2)情境類型多元,滲透勞動教育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呈現農業生產、工業生產或服務業等勞動實踐的場景,考查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引導學生在答題過程中關注農業勞動過程,尊重勞動成果,樹立因地制宜的勞動觀念,以落實勞動育人功能。例如,2023年第17題以巴西某州播種、收獲大豆的生產生活勞動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勞動美。
(3)情境來源真實,增強體育意識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選取真實的運動情境素材,在考查相關地理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以落實培養健康意識的體育教育。例如,2023年第14~15題以我國西部山區某地甲村周邊等高線地形圖為素材,以村民進出攀爬的陡峭山路考查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地形圖及其判讀等知識;2024年第12~13題以國測一大隊不畏困苦、不怕犧牲丈量祖國的壯美山河為情境素材。這幾道題以日常生活或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將體育鍛煉與地理知識有機融合,強調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強化體育教育。
三、教學建議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呈現出“五育融合”的考查特點,值得地理教師深入思考與挖掘,發揮學考對教學的引導功能,將學考試題與實際教學相聯系,結合地理學科特色提出教學應對策略。據此,在地理教學中積極探索“五育”融合方式與路徑,將“五育”內容動態、協調地融入“教—學—評”全過程,以推動地理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價值引領的思政式教學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對地理課程育人價值的考查,體現“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課程思政融入試題,可實現地理課程在育人方向、政治方向和文化認同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進而落實“德育”融合教育。據此,在地理教學中更要踐行“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理念,要求地理教師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挖掘地理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及其育德傾向,將其嵌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例如,“太空探索”的課程內容及要求具有愛國教育導向,可基于課程思政視角設計教學案例(表 9),落實“五育”融合教育。
2.跨學科融合的主題式教學
把握新課標中“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是推進“五育融合”最直接的突破口。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載體[8]。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開展跨學科融合的主題式教學,探索和完善地理課程跨學科融合的方式與路徑,對推進五育融合和地理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例如,結合廣西的產業特點和自然環境特征,設計跨學科教學案例(表 10),借助跨學科協調五育內容和探索融合方式的多樣化。
四、結語
廣西初中地理學考試題符合“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要求,試題呈現出“五育融合”的考查特點,落實“五育并舉”的實踐要求。但在試題中,包含“體美勞”教育相關內容較少,智育占比過高,“體美勞”教育薄弱;五育融合方式單一,以德育、智育融合為主。因此,要發揮考試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以試題考查特點為指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一方面,試題命制要增加對“體美勞”教育內容的考查,動態、協調地把握五育融合的比例;另一方面,地理教學中要探索多樣化的融合方式,促進各育間相互融通,最大程度發揮“五育融合”的功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育評價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石中英,董玉雪,仇夢真. 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內涵、合理性與實現路徑 [J]. 中國教育學刊,2024(2):65-69.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001).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2019-07-08)[2025-4-30].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2)[2025-5-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5-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 313128.html.
[7] 王學濤,周玉琴.基于真實地理情境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試題分析及教學啟示[J].地理教育,2024(6):33-37.
[8] 張維亮,姜凱.學科融合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呈現特點與備考策略——以2024年高考地理廣東卷為例[J].地理教育,2024(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