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化作業符合我國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改變傳統書面作業的單調形式,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與綜合思維能力,為推進高中地理作業改革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DOK理論構建“知識問題化—問題任務化—任務思維化—思維可視化”的遞進式項目化作業設計模型,以“探尋呼和浩特的前世今生”為例,設計層次性的高中地理項目化作業方案。
關鍵詞:DOK理論;項目化;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11-0068-04
一、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地理教學面臨著情境化教學、層次化評價和多元化發展的新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高階思維能力已成為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作業設計作為教學過程中連接課堂教學與知識內化的關鍵環節,其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提升。當前,高中地理作業普遍存在形式單一、層次不清、參與度不高、評價標準模糊等問題,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精心設計基礎性作業,適當增加探究性、實踐性、綜合性作業[1]。
1997年,美國教育專家韋伯提出了知識深度(DOK)理論,可以通過不同的活動、任務和問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水平,是支撐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的重要工具。項目化學習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為行、以行促教,強調學生通過完成項目化活動中的一系列任務來強化關鍵能力、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認證自我價值[2]。本文以“探尋呼和浩特的前世今生”為例,基于DOK理論設計不同層次的項目化作業,為高中地理教師開展作業改革提供參考,也為其他學科的作業設計提供借鑒。
二、基于DOK理論構建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項目化作業設計模型
DOK模型將學生的認知水平劃分為回憶和重現、技能和概念、策略性思維和拓展性思維4個層次[3]。每個層次都有其相對應的活動、問題或任務設計,但它強調的不是內容的難度,而是思維的復雜度,需要注重思維邏輯的培養與提升,為培養學生的地理高階思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基于此,本文構建了基于DOK理論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項目化作業設計模型(圖1)。此模型遵循知識問題化、問題任務化、任務思維化、思維可視化的遞進原則,基于不同層級的思維基礎設計對應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實施,完成認知的進階與知識的建構,實現思維模式由簡單重復向抽象拓展的轉變,最終形成地理高階思維,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三、基于DOK理論的項目化作業設計
項目化作業通常耗時較長,一般為1~2周,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任務的復雜程度,合理安排完成時間。項目化作業的核心在于“做中學”,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強調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資料查閱、實地考察、社會調查、模型制作、方案設計、成果展示與交流等實踐環節,將地理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遷移運用到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最終形成可視化的學習成果。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鎮化”一節為例,歸納出高中地理項目化作業設計流程(圖2)。
1.明確項目主題
首先,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城市發展歷程具有典型性,能夠反映我國北方城市發展的一般特征;其次,主題的設置應具有很強的地方性,有利于學生開展實地調查和研究;最后,立足于城市的歷史演變與現代發展相結合的研究視角,既能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又能促進學生對城市未來的思考。基于此,將本次項目化作業主題定為“探尋呼和浩特的前世今生”。
2.設計驅動問題
要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需要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結構。合理的項目化作業問題結構如同學習的“腳手架”,能夠支撐學生逐步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思維能力。本項目化作業的問題結構如表1所示。
3.確立作業目標
作業目標的設計要與課程標準緊密契合,以確保作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結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關于“城鎮化”這一節的內容要求,基于驅動性問題和學生學情,確立作業目標。本項目化作業目標設計如表2所示。
4.創設作業內容
基于DOK理論的4個層級,作業內容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既注重基礎地理知識的鞏固,又強調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創設指向深度學習的階梯式項目化作業,在每個層級的作業中,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務,實現從地理知識積累到地理思維發展,再到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遞進過程。具體作業內容如表3所示。
5.制定評價方案
SOLO分類理論是一種用于區分學生思維層次和特征的評價方法。基于學生認知能力,通過分析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及結果,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分為5個等級,即前結構、單點結構、多點結構、關聯結構和擴展抽象結構[5]。依據SOLO分類理論,結合DOK模型制定評價方案,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多維度評價,避免評價方案只注重知識學習,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掌握。SOLO分類理論與知識深度層級對應,層次越高,代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程度越深。本項目化作業評價方案如表4所示。
四、結語
基于DOK理論的項目化作業聚焦于學生學習的深度和思維的層次性。通過驅動性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實現思維進階,契合新時代地理教學改革的方向。該項目化作業設計模式適用于以下場景:一是復雜地理現象或過程的探究,這類問題涉及多要素、多層次、動態變化的地理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能夠有效整合多方面的地理知識,從宏觀和微觀層面理解復雜問題;二是鄉土地理學習,鄉土地理具有地方性或區域特色,如本文中以“呼和浩特的前世今生”為例,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鼓勵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培養鄉土情懷;三是需要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單元,DOK理論的層級設計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從記憶、理解到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逐步提升思維水平。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項目化作業的實施需要明確以下注意事項。首先,項目主題的選擇至關重要。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興趣以及教學資源的可獲得性,選擇與課程標準緊密結合、具有一定開放性和挑戰性的主題。主題不宜過于寬泛,導致學生無從下手;也不宜過于狹窄,限制學生的探究空間。其次,驅動性問題的設計應具有啟發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同時具有層次性,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問題要難度適中,不可過于復雜,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再次,教師應在學生自主探究和教師指導之間找到平衡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和方法指導。過度的放任可能導致學生迷失方向,無法有效地完成任務;過多的干預則會影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此外,要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教師需要明確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分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同時,關注小組合作中的公平性,不應出現少數學生承擔過多任務的情況。最后,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評價方案應綜合考慮,既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過程,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避免評價標準過于單一。
基于DOK理論的項目化作業設計為中學地理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但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研究者關注并參與進來,共同推動中學地理作業的創新與發展,為培養具備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J].人民教育,2019(Z2):10-13.
[2] 嚴珅.滲透課程思政的地理項目化教學探究——以“水循環——如何讓鄭州不再‘看海’”為例[J].地理教育,2024(8):20-25.
[3] 李桂旺.基于DOK理論的單元目標水平分級的嘗試——以人教版“牛頓運動定律”單元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18,36(10):14-1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BIGGSJB,COLLISKF.學習質量評價:SOLO分類理論———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M].高凌飚,張洪巖,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通信作者:王牧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