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地方發展與教育創新雙重目標,借鑒SNP教學模式核心理念,以杭州龍塢茶鎮這一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真實情境為實踐場域,構建在地化實踐體系。該體系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將課程內容與地方現實問題深度融合,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跨學科探究與實踐活動,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深度思維能力、社會責任感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力激發了地方社區的發展活力,推動了教育賦能與文化傳承的良性互動。旨在為基于真實情境的在地化教育實踐提供可借鑒的路徑與范式,進一步促進學校教育與地方發展的協同共融。
關鍵詞:在地化;實踐教育;深度思維;龍塢茶鎮;SNP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11-0058-05
一、引 言
在地理教育視角下,“地”特指以學校為中心的學生生活圈與鄉土區域,它被視為開展地理探究的原生場域與“無邊界課堂”。在地化教育主張將地方環境嵌入教學情境,將地方資源融入課程內容,將地方項目深入學生活動,強調實踐活動主體與地方場域之間的深度交互與嵌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要輔以直觀手段和生活經驗,在地理情境中強化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參與地方發展的實踐活動,關聯地方世界的多元要素、整合地方問題的關系鏈條、考量地方發展的動態因子,在高強度的認知過程中,實現深度思維的多元立體發展[1]。鑒于在地化教育與地理深度思維培育的意蘊耦合(圖1),順應新課程、新高考背景,本文結合SNP教學模式,以杭州龍塢茶鎮為案例地,構建在地化實踐教學項目,旨在探索在地化教育培養學生地理深度思維的具體路徑,豐富在地化教育在地理學科領域的實踐研究。
二、基于SNP理論的在地化教學模式構建
SNP是一種圍繞大概念進行科學建模與論證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建模與論證的起點在于資料與資源,教學應選擇具有豐富科學背景的真實生活情境。進而通過科學建模,將課本復雜、抽象的知識內容簡化為地方具體、可視化的現象表征,這契合在地化教育的特點;另一方面,SNP教學過程格外注重證據和推理,建模與論證的多次循環與交互,能夠延展思維廣度、延伸思維長度、延續思維寬度,促進學生深度思維發展(圖1)[2]。
SNP教學理論指導的在地化實踐教學存在4對軸心:地方與學生、大概念與問題、模型與論證、反思與評價[3]。為將SNP教學理論應用于地理深度思維的培養,本文提出“雙核并驅+雙軌并駕+雙輪齊行”實踐教學模式(圖2)。該模式立足于地方維度與教學維度雙核目標,將學生成長與地方問題相互融通、共同驅動,激發學生發展與地方發展的雙重活力;立足于學科知識與地方世界兩軌資源,將知識模型構建與論證環節有機融入真實世界的主題活動中,促進學生在具體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度思考;立足于學生與地方專家雙主體,以對話的形式將學生的實踐參與同地方經驗相結合,構建一個雙向互動評價、并行成長發展的學習生態系統。
三、杭州龍塢茶鎮的在地化教學實踐過程設計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地理學科重點關注的內容[4]。本文借鑒SNP教學模式,遵循新課標要求,充分利用龍塢茶鎮的資源優勢,以“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布局”為知識載體設計案例,創設“地方問題、地方情境、地方實踐、地方對話”4項教學活動,融合“向上抽象構建模型”與“向下演繹實踐論證”2步思維過程,將學校教育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在地化實踐體系(圖3),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地方茶經濟發展增添活力。
1.地方問題:大概念的提取與問題設計
創設驅動問題是SNP教學模式的起始步驟,核心問題的提出依賴于大概念。本文按照“框定—確定—支撐”三大步驟,采取上下貫通的綜合路徑來提煉單元大概念,自上而下依據課標要求和地方的突出問題提取;自下而上依據教材任務群以及學生學情和生活實踐精煉。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需了解茶葉種植與產業化發展所選定的地理位置及其與各地理環境因素的相互聯系,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思想。綜上,本文將單元大概念提取為:農業布局、區位因素、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結合知識材料,拆解大概念,將其轉化為核心驅動問題,引領探究實踐活動(表1)。
2.地方情境:教學知識與場域資源的整合
新課標要求“創設多種表達方式,采用文字、地圖、圖像、圖表、模型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富有啟發性的學習材料,豐富其說明和分析地理問題的手段。”依托龍塢茶鎮豐富的場域資源,本文將在地化實踐路線設計為“①西湖龍井茶博物館—②龍池古井有機生態茶園—③光明寺水庫—④九街—⑤浙江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⑥杭州聽客新茶飲研究所”,聚焦核心驅動問題開展文化德育類、課程知識類、勞動教育類在地化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表2)。
3.地方實踐:模型構建與論證
通過對課標中與模型有關的要求進行梳理并整合,本文將地理模型分為3類:用地圖對要素分布規律進行表述的數據模型;用材料對綜合情境特征進行模擬的實物模型;用圖示對關聯性強的復雜事物進行清晰表征的結構模型。
科學模型與科學論證相互影響。首先,學生需要依據現有知識、資料和工具通過向上的思維抽象構建模型,初步完成茶園分布特征數據模型、茶園綜合環境實物模型、產業鏈全景結構模型的制作。其次,學生需通過向下的思維演繹即龍塢茶鎮實踐論證過程來完善所構建模型的不足,提高其對復雜現象的解釋說明能力,以獲得學科上的深度理解。
學生進入情境后,教師發放SNP模式課程報告模板(表3),學生依據已構建的模型提出主張并解釋,再通過實踐活動提取支持論據,用以論證推理模型主張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從而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科學論證能力。
(1)第一站:杭州西湖龍井茶博物館
【論證主張】學生已初步構建杭州西湖區龍井茶種植園分布圖,觀點認為西湖龍井茶區主要位于“三面青山一面城”的西湖西面。
【論證證據】①通過觸摸屏或互動投影地圖展示茶葉種植區的詳細分布,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模擬游覽西湖龍井茶的主要種植區域,“親臨”獅峰山、龍井村、云棲、梅家塢、虎跑、龍塢鎮等龍井茶保護區;②視頻介紹西湖區茶葉種植園的分布情況,以及這些分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講解后設現場問答環節,鼓勵學生提問,增加互動性。
【推理過程】龍塢茶鎮位于中北亞熱帶過渡區、西湖風景區周邊群山之中。該區域嚴格保護和管理茶園,規定茶樹品種、采摘標準和加工工藝,確保西湖龍井茶的品質和盛名。同時,這里也是西湖龍井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2)第二站:龍池古井有機管理生態茶園
【論證主張】學生已初步構建生態茶園實物模型,模擬出地理位置、茶山地形、土壤水源、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等各方面要素,觀點認為茶園茶葉生長的自然區位條件優越。
【論證證據】①帶領學生漫步茶園,觀察茶園所在低山丘陵地帶的地勢特征,欣賞光明寺水庫及溪泉縱橫的優美景色;②引導學生在茶園觀測點觀察并記錄山蒼樹等原生樹木及各種昆蟲,了解它們如何維持茶園的生態平衡;③準備工具讓學生親自動手采集土壤樣本,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使用pH試紙檢測,了解土壤的酸堿性和肥力狀況,明確其性質對茶樹的影響;④指導學生使用氣象儀器進行實時觀測,記錄當天的氣溫、濕度等數據,并結合提前收集的區域年平均氣溫、晝夜溫差、年降水量等信息,了解該地區的氣候特點。
【推理過程】區域氣候溫暖濕潤、云霧繚繞,土壤肥沃且呈酸性,地形為低山丘陵,水源充足,茶園的自然控害能力強,生態協調,有利于茶樹生長。
(3)第三站:光明寺水庫
【論證主張】學生觀點認為光明寺水庫對龍塢茶鎮茶葉種植的積極作用是多方面的。
【論證證據】①帶領學生漫步水庫周邊,觀察水庫與茶園的相對位置關系并觀察水庫的規模和蓄水情況;②指導學生使用便攜式水質檢測儀器,對水庫水質的清澈度、礦物質含量等指標進行簡單測量;③觀察水庫中曝氣裝置,了解其在增加含氧量、保持優良水質等方面的作用;④安排專業人員講解水庫的抽水、輸水渠道、堤壩等設施的工作原理,通過現場演示,讓學生了解水源抽取灌溉運行過程。
【推理過程】光明寺水庫為茶葉的種植提供了穩定灌溉水源,具有調節水量、改善生態環境和減緩水土流失等多方面功能。同時,它作為旅游資源,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進了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和茶葉品牌的建設。
(4)第四站:九街
【論證主張】學生已初步構建九街文化與商業街區實物模型,模擬出街區道路、文化設施、建筑分布等要素,觀點認為龍塢茶鎮在茶產業發展方面具備顯著的社會經濟優勢。
【論證證據】①組織學生走訪街區內的各種茶館、特色民宿、茶葉銷售公司、品牌餐飲店等,了解它們的產品如何與茶元素有機結合;②讓學生體驗街區內的交通道路、24小時便利中心等生活配套服務,了解這些設施為居民和游客提供的便利;③帶領學生漫步九街街區,欣賞具有民國風格的建筑和街區環境,講解這些建筑與茶文化的關聯;④組織學生討論西湖區政府與企業簽訂的合作協議,分析文化商業帶、生態廊以及國際茶鎮產業港、國際茶道園、綠色科技總部基地等區域“一帶、兩廊、六區”布局對龍塢茶鎮茶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推理過程】龍塢茶鎮作為西湖龍井最大產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且注重茶文化傳承創新,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消費者。加之政府高度重視,鼓勵大規模投資建設,提供政策和基礎設施支持,使茶產業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廣闊前景。
(5)第五站:浙江大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論證主張】學生已初步構建茶葉產業鏈全景結構模型,觀點認為現代科技為茶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論證證據】①組織學生參觀公司的智能化生產線,了解茶葉從鮮葉到深加工產品的全過程;②帶領學生走進研發實驗室,展示先進的檢測儀器和實驗設備,了解茶葉成分分析過程、微生物發酵研發工藝以及質量控制檢測方法;③通過實際案例向學生展示茶葉產品生產信息、加工過程、質量檢測結果等全過程可追溯系統;④讓學生現場參與茶葉公司產品發布會、茶文化推廣活動中,了解電子商務與線下銷售渠道相結合的全方位營銷網絡。
【推理過程】茶葉產業鏈涵蓋種植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裝、儲存銷售及文化傳播等環節。現代智能化設備、生物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革新了茶產業的加工和包裝流程,提升了生產效率、保證了品質、推動了產品創新、拓寬了市場渠道、增強了品牌影響力。
(6)第六站:杭州聽客新茶飲研究所
【論證主張】學生觀點認為當前茶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若干困境,但各主體都在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論證證據】①舉辦以新茶飲為主題的制作比賽,讓學生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設計新的茶飲口味和配方,參與產品的研發實踐;②帶領學生進行市場調研,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奈雪的茶、喜茶等知名品牌與其他品牌在市場份額上的差距,了解新茶飲市場的發展趨勢、消費者需求和競爭對手情況;③邀請研究所專家、企業代表、高校學者以及學生代表參加相關研討會,圍繞茶產業面臨的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展開討論,探討解決方案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推理過程】茶產業發展面臨品牌競爭壓力、運營成本增加、優質茶葉產量和價格波動大、行業標準不完善以及人才匱乏等困境。為推動其可持續發展,需加強新茶飲產業集聚、產品多樣化、行業標準化建設、人才培養與引進、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策略分析,并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以應對行業挑戰。
4.地方對話:反思與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與建模論證過程,組織學生對話龍塢茶鎮的農民、企業研發及銷售人員。學生結合咨詢專家所得的修正意見,將組內的模型成果與新內容進行融合優化,并以書面寫作等方式反思在地化實踐論證過程中的觀點變化,總結心得體會,為下次建模論證課程做準備。
為突出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反饋,本文圍繞深度思維要素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并設計分步實施方案(表4)。評價體系不僅關注知識掌握,更聚焦思維品質的提升,使抽象與演繹從隱性思維轉化為可觀測、可反饋的學習成果,助力學生在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上的躍升。
四、教學總結
本節課以在地化教學理論為指導,采用SNP模式作為教學框架,圍繞茶產業主題進行實踐學習。首先,學生在驅動問題的引導下整合知識、構建模型,通過實踐經歷和合作討論,將內隱的模型外顯化;接著,進行初步的模型表征、推理與論證,并通過質疑探討、咨詢“專家”來驗證和優化模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訓練與反思,實現了從解題到解決真實問題的轉變,深層次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落實了新課標對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馬艷芳,安珍妮,張建珍,等.基于在地化教育提升高中生生態決策思維——以“流域開發與環境保護”為例[J].地理教育,2024(10):24-28.
[3] 邵迪. SNP在高中生物學模型構建教學中的應用[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2022.
[4]劉云,韓加強,劉曉群,等.鄉土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以“成都蓋碗茶”為例 [J]. 地理教育, 2025 (8):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