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響應高中地理新課標對問題式教學的倡導,本文提出以“思政”“思辨”“思歸”為核心的“三思”地理教學主張,強調以“思政”為目的、“思辨”為途徑、“思歸”為載體,對學習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改進。本文以“圭表”主題為例,結合高中地理選必1“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章節,闡述其教學實踐應用過程,以期為促進學科育人、實現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面育人;教學主張;“三思”地理教學;圭表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11-0063-05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為黨育才,為國育人,全面育人、育全面的人,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在新課程標準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地理學科承載著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發揮獨特育人價值的時代使命。基礎教育從“教書立場”轉向“育人立場”,從過去的“育分”“育能”,到全面深化“育人”,是時代所需、教育之要。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變革教育方式、優化教學內容、改進評價方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學主張源自教學實踐,是教師對教育教學本質性問題的解決之道和理性升華,集中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思想見解。筆者經多年探索實踐,基于全面育人視角凝練出“思政?思辨?思歸”(以下簡稱“三思”)地理教學主張,并在地理教學中實踐應用。
一、“三思”地理教學主張的提煉
1.主張緣起
(1)課標之引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新課標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運用問題式教學,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合作學習的開放空間,促進地理學習的拓展和深入” [1],要切實強化“思政”引領,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探究,聚焦思維品質,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科育人。
(2)課堂之要
按照新課標的改革理念,高中地理教學要制定科學合理、具體可操作的學習目標,在目標引領下優化教學方式,通過創設課堂內外的真實地理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提出問題或借助教師創設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促進深度協作,以培養其“思辨”能力,進而掌握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發展學科核心素養[2]。
(3)育人之盼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充分發揮各學科德育功能,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教育等活動。”[3]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常出現育人導向不明、育人過程不全、育人場景缺失等諸多問題,新時代素養導向下的全方位育人必須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2.理論溯源
“三思”地理教學主張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等。
(1)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提供學習資源并開展意義學習,倡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突出對學習過程的探索研究。在地理問題式教學推進過程中,教師要從教走向學,拓展學習場域,實現從“以學生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沉浸體驗學習,激活創新潛能,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為依歸,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在教師的幫助下自覺、主動地探索、建構知識,獲得發展。地理學習的過程即地理規律認知的“建構”過程[4]。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探究,設計有“思維梯度”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在思維建構過程中順利實現思維進階,從而促進學生獲取必備知識、提高關鍵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3)最近發展區理論
該理論以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為起點,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使其順利到達下一階段的發展區。在教學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精確把握課標要求和學情,聚焦地理問題,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搭建“腳手架”,以“思政”“思辨”“思歸”為實施路徑,以“驅動性問題”引領課堂教學,推動學生從“解題”走向“解決問題”,驅動學習生成,達成育人目標。
3.提煉路徑
(1)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課題研究中萌發教學主張
教學主張往往源于問題反思,始于課題研究[5]。基于上述緣起,筆者在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并撰寫論文。筆者于2010年撰寫省級獲獎論文《淺談地理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作用;2014年,開設市級講座“觀摩‘五環’教學模式有感”,對地理問題式教學的實施路徑進行了探索推介;2017年,主持省級課題“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的深度教學研究”,對“綜合思維”培養的路徑進行了初步探索;2018年,主持省級課題“‘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課程的實踐研究”,對高中地理教學如何開展思政教學、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具體實施策略。由此,筆者萌發了以“思政”“思維”為抓手,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學主張基本定位的想法。
(2)開展學科實踐研究,在“認知—實踐—反思”的教育閉環中凝練教學主張
教學主張立足于學科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凝練。在專家指導下,筆者構建了“思政?思辨?思歸: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的育人路徑”理論框架。在課堂教學實踐基礎上,2019年撰寫的CN論文《基于日晷儀主題的地球運動情境教學》,對“思政”“思辨”“思歸”如何協同育人進行了深入探索。由此,教學主張基本成型,并開始在實驗基地校進行實踐檢驗。2020年撰寫的CN論文《基于時空尺度的“收支理論”在地理演變類問題中的應用》,重點闡述“思政”“思辨”“思歸”的實施路徑。在2021年福建省優質課評選活動(現場比賽)中,運用“思政”“思辨”“思歸”理念指導課堂教學,獲評省優質課。在“認知重塑—實踐賦能—反思內化”的教育閉環中凝練了教學主張。
(3)開發與應用課程資源,在成果推廣中優化教學主張
教學主張臻于成果培育,成于提煉推廣[5]。近十年來,筆者依托所在的省名師工作室項目團隊,通過培訓項目、學術論壇及名師工作室活動等,指向“三新”課改要求,參與編寫了涉及該教學主張的教學用書(458萬字教學設計)、地理實踐課程資源(40個案例),開發了微課程平臺(7 463個模塊資源),并向省內外2 000多名教師作出推介。在促進課程育人的過程中引領育人課改方向,在成果推廣中優化了素養導向下的“三思”地理教學主張。2024年12月,在省名師培養教學主張報告會上,筆者以“思政?思辨?思歸:中學地理問題式教學的育人路徑”作專題發言,介紹了該教學主張,得到與會專家的充分肯定。2025年7月,開設省級專題講座,結合具體課例推介了該教學主張,在示范、引領和輻射中進一步優化了教學主張。
4.內涵闡釋
(1)“三思”要義
“思政”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指依托學科課程,在充分挖掘學科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在系統的教學中傳播理論、激發情感、引導價值、塑造品格,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教師面對全體學生進行諸如環境教育、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教育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基本價值觀念”維度滲透“人地協調觀”,堅定文化自信,實施“全員育人”。“思辨”是指在地理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邏輯思考、理性辨析,發展思維品質,培養高階思維,從“基本思想和方法”維度訓練“綜合思維”能力,從“基本活動經驗”維度提高“地理實踐力”,促進“全程育人”。“思歸”指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事象的意識與習慣,并能正確解釋、評析區域開發利用決策的得失。在地理意義上是指對故鄉家園的眷戀之情,是對情感寄托、價值認同的渴望,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區域認知過程中強化對全球性問題的探索與解決,厚植家國情懷,兼具國際視野,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基本思想和方法”維度提升“區域認知”水平,實現“全域育人”。
(2)主張內涵
高中地理新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強調要重視運用問題式教學。聚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育人要求,“三思”地理教學主張緊扣時代脈搏,主動回應新時代地理學科育人價值重塑的需求,聚焦鑄魂育人,按照新課標要求,開展基于“思政?思辨?思歸”的地理問題式教學的“三全”育人體系探索,實現了思想引領有高度、實施路徑有明度、機制創新有力度,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該教學主張聚焦“問題式教學”,以“思政”“思辨”“思歸”為實施路徑,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為依歸。其中,“思政”是目的,導航教學方向,通過價值引領深入推進情境創設、內容整合和師生、生生互動,注重培育價值觀念,強調培養“人地協調觀”,指向“全員育人”;“思辨”是途徑,支撐核心素養培育,通過問題探究和動手實踐著重培育關鍵能力,側重對“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指向“全程育人”;“思歸”是載體,落腳于學科價值的彰顯,通過活動滲透和評價引導來實現情感養成,強調培養“區域認知”,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指向“全域育人”。該教學主張以“問題式教學”為核心,“思政”“思辨”“思歸”3條實施路徑涵蓋了“基本價值觀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活動經驗”3個維度上的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3條實施路徑相輔相成、三翼齊飛,落實“三全”育人,共同構成有機整體,構建了“一核三翼三全”的地理學科教學育人路徑,實現價值引領,旨在提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以“三思”引領教學的實踐應用
開展“問題式教學”,要聚焦學習主題,細化學習目標,創設目標主題情境,設計具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序時推進“思政”導航、“思辨”支撐、“思歸”落腳,落實“三全”育人,體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其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
圭表作為一種最古老且樸素的天文儀具,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是人類活動遵循自然規律的智慧結晶。下文以“圭表”(圖3)為主題,結合高中地理選必1“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章節,具體闡述“三思”地理教學的實踐應用過程。
1.以“思政”為目的的德育目標
“思政”的最終目的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是落實“德育為先”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強調學科的育人價值。通過育人目標導向來創設情境、整合內容、設置問題鏈和組織學習團隊,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教學過程遵循目標性、主體性、知識性、方法性、情境性、關聯性、啟發性、情感性,培育人地協調觀,促進“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實現“思政”導航,落實“全員育人”。
思政教育是鑄魂育人的重要內容。以“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節為例,通過聚焦“圭表”主題,首先,厘清傳統教學目標和學科德育目標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敘寫本節課的德育學習目標(表1)。在學科德育目標的指引下創設情境,讓每位學生參與其中,了解古人通過總結“立竿見影”規律制作圭表的艱辛探索歷程,理解終極目標不是制作圭表,而是對自然規律的執著追求,深刻體悟古人的科學精神。此類教育超越了學科知識本身,更具學科德育價值和深遠意義,有利于推動立德樹人落地生根。
2.以“思辨”為途徑的教學過程
“思辨”是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抓實3個主要環節(表2),即“課前預學初探—課內交流探究—課后遷移應用”,依據育人目標創設真實的地理情境,啟發、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分析情境,根據地理情境提出問題或沿著教師創設的情境問題鏈分析問題。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自主合作探究,推進全鏈條的探究過程,在探究中培養證據意識和邏輯思維,歸納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步驟,注重關鍵能力的培育,側重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培養,實現“思辨”支撐,點燃思維火花,培養高階思維,塑造核心競爭力,落實“全程育人”。
本節課通過聚焦“圭表”主題,課前組織探究活動,課內組織交流研討,課后精選習題進行遷移應用鞏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能力,在理解地理原理的同時提升了地理學科德育教學的實效,促進了綜合思維的培育,讓課堂成為思維生長的沃土。課前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制作簡易圭表,在課內也可采取適時組織學生到校園空曠地帶,觀察“立竿見影”現象的教學形式,師生合作共同推算當地的經緯度等教學活動,使其在實踐探究與場域拓展中理解圭表測影的基本原理,在探究中培養其證據意識和邏輯思維,領會與感悟科學研究的艱辛歷程,促進了地理實踐力的培育。學生全過程參與實踐操作、邏輯思考、理性辨析,推動了“全程育人”的學科實踐。
3.以“思歸”為載體的學習獲得
“思歸”是地理學科價值的重要體現。新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學生要“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1]。“思歸”承載著學科價值,彰顯了學科特色。在地理問題式學習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具體的區域。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區域認知”,從整體性和差異性的角度,對區域的特征、問題進行分析、解釋、預測,并作出學習評價。在認識地理環境的同時,厘清并協調處理好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注重情感浸潤和價值觀念的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實現“思歸”落腳,落實“全域育人”。
本節課要對圭表的方向辨別以及遷移安裝進行探究,概述圭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計算當地圭表的安裝傾角等,這些都需對當地的地理區位有所了解,涉及“區域認知”。學生活動在課前、課中、課后序時推進,拓展了區域視野,不同尺度區域協同育人,涵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堅持“思歸”落腳,文化浸潤,在“區域認知”過程中落實了“全域育人”的地理學科價值(圖4),實現了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三、結語
“三思”地理教學主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全面育人為教學旨歸,深度圍繞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地理課程相關聯(圖5)。“思政”導航,強調“人地協調觀”培養,指向“全員育人”,與人文底蘊、責任擔當等素養高度關聯;“思辨”支撐,側重“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培養,指向“全程育人”,與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素養高度關聯;“思歸”落腳,強調“區域認知”培養,指向“全域育人”,與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實踐創新等素養高度關聯。上述共同構成有機整體,協同發揮地理學科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實現價值引領。“三思”地理教學旨在提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使其在認識人類地球家園的過程中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努力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和時代新人。
總之,“三思”地理教學主張聚焦核心素養培育、指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培養,結合地理學科特點研究了新時代背景下的育人路徑,構建了“一核三翼三全”的學科教學育人體系,并對“思政?思辨?思歸”地理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深度挖掘學科的育人價值,旨在培養能適應未來、擔當大任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契合時代要求以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落實落地之需,賦能提質增效,可以為廣大教師開展“素養為本”的地理教學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曾呈進.中學地理探研式教學模式構建探微[J].課程·教材·教法,2022(4):120-126.
[3]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19)[2025-4-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 06/19/content_5401568.htm.
[4] 李文.讓學·建構·高效——一種地理教學主張[J].地理教育,2014(12):6-7.
[5] 鄧昌濱.“真教·樂學·融評”教學主張的提煉與實踐 [J].江蘇教育,2024(19):38-42.
[6] 梅國紅,曾呈進.踐行“立德樹人”教育使命的主題教學——以日晷儀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3(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