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大豆種植中推廣采用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對提高大豆種植效率和經濟效益起著重要作用。在大豆全程機械化種植中,應合理使用深翻機、旋耕機、精播機、植保無人機和聯合收割機為農民節時省工,規范各種農機的田間作業標準,從而推動大豆種植業向機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一、深翻機的應用
在大豆種植區域應用深翻機進行深松,深度不小于 20cm 利用機械化深翻整地提高耕作效率。
1、作業前準備
在深翻前檢查深翻機的整體狀況,查看液壓翻轉雙向深耕犁鏵的完整性,確保犁體曲面沒有發生變形,犁刃沒有出現較大磨損。對三點懸掛系統進行調整,保證機架水平誤差不超過 2° 。檢查液壓升降行程,確保升降行程與拖拉機匹配。在深翻機上安裝北斗作業質量監測終端,利用傳感器控制深翻深度,確保深度誤差不超過 ±1cm 。在深翻地之前清理地表碎石,要求每畝地粒徑超過 5cm 的石塊不超過3個。測定土壤含水率,當含水率超過 28% 時,不宜進行深翻作業。
2、操作參數
深翻機作業的前茬作物留茬高度不得超過 15cm ,秸稈粉碎長度不得超過 10cm ,以免影響深翻效果。在深翻時,設定作業深度為 22cm ,作業速度為 3.5-4.5km/h ,翻垡角度為
,相鄰幅寬重疊量為 15-20cm。
3、規范田間作業
選取面積為 100m2 的區域進行深翻機試翻,檢查實際深翻的深度,要求深度誤差不得超過 ±2cm ,碎土率不得低于 85% 。對犁體入土角度進行調整,要求垡片翻轉 180° ,能夠對田內土塊造成均勻破碎。在深翻時,采用\"雙向往復\"法進行標準化作業,在地頭預留 5m 的空間用于深翻機轉彎。深翻機保持勻速作業,控制液壓升降速度,不得超過 0.8m/s 。在連續深翻作業時,需要每間隔2小時清理1次犁壁上的附土,并檢查犁鏵緊固件扭矩是否正常。如果在坡度大于 8° 地塊進行深翻作業,則需要啟用坡度補償系統,對犁體傾角進行自動調整。當土壤硬度超過1.5MPa 時,需要提前1d對土壤進行預處理以保證深翻質量。
4、深翻質量控制
在深翻機作業后檢查翻深情況,要求深度合格率不低于95% ,碎土率不低于 85% ,漏耕率不超過 3% 。在深翻作業后,采用動力驅動耙對土壤進行耙碎,耙深不小于 15cm 。
二、旋耕機的應用
旋耕機具有較強的碎土功能,能夠保證旋耕后土壤平坦,并且切碎地表下的作物根茬,有助于提高大豆種植效率。
1、作業前準備
在旋耕機作業前檢查旋耕刀片是否完好,刀片安裝方向是否正確,螺栓是否緊固,萬向節鎖銷是否有松動現象。檢查農機無問題之后,對三點懸掛系統進行調整,要求機架水平誤差不得超過2°,確保液壓升降行程與拖拉機匹配。調整動力輸出軸的轉速,一般轉速設置為 540r/min 農機操作人員在上機操作時需穿戴防滑鞋,佩戴防護手套和護目鏡,要求旋耕機作業半徑 5m 內不允許有人,以免發生安全事故。
2、作業標準
清理田內粒徑超過 5cm 的碎石,要求田內前茬高度不超過15cm ,還田的秸稈粉碎長度不超過 10cm? 。旋耕機的耕深控制在15-18cm ,作業速度控制在 3-4km/h ,刀軸轉速控制在 220-260r/ min ,相鄰兩幅旋耕重疊寬度控制在 10-15cm 之間。
3、規范田間操作
在旋耕機起步時,先提起刀尖離地高度 20cm 左右,接合動力之后再讓旋耕刀緩慢入土。旋耕機作業采用穿梭型耕法,調整好拖拉機輪距,使其與旋耕機的耕幅相匹配。在地頭轉彎時,需要先提起旋耕機的刀片,使其完全離地后再安全轉向,不允許旋耕機帶負荷轉彎。
三、精播機的應用
在大豆播種中應用精播機完成機械化播種、施肥和覆土鎮壓,以提高播種作業效率。在精播機應用中需遵循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原則,做好播前準備工作,規范農機操作,以保證機械化播種質量,確保出齊苗。
1、作業前準備
(1)檢查和調試農機在播種前檢查排種器、開溝器、覆土鎮壓輪等核心部件是否完好,檢查齒輪鏈條是否有磨損,檢查液壓系統是否有泄漏,及時處理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在檢查之后,對播種機與拖拉機懸掛水平進行調整,牢固連接動力輸出軸,對精播機進行試運轉,檢查排種均勻度,要求誤差不得超過 5% 。如果大豆前茬作物為小麥,則要在精播機上裝置旋轉式清秸裝置,用于清理麥茬,避免小麥秸稈堵塞開溝器。
(2)規范處理種子
精選大豆種子,要求種子的純度不小于 98% ,發芽率不小于95% 。對種子包衣處理,選用含腐植酸的種衣劑,種衣劑與種子比重為 1:50 在播種前3d晾曬種子,增強種子活力,控制種子實際含水量,不得超過 12% 。
2、播種參數設置
在精播機作業前設置作業參數,行距為 60cm 雙行、株距為10-12cm? ,根據土壤性質調整播深,黏土播種深度為 5cm ,砂壤土播種深度為 7cm 。播種機的作業速度不得超過 3.5km/h ,以免出現漏播現象。有條件的農戶還可以在播種機上配備智能系統裝置,如設置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加強播種直線精度控制,誤差不得超過 2.5cm? ,如果采用氣吸式排種器,則需調整負壓,范圍為 0.3-0.5kPa ,確保負壓與種子粒徑相匹配。
3、田間操作規范
選取面積為 50m2 的地塊進行試播,檢查試播的實際株距、播深和土壤緊實度,要求株距誤差不得超過 ±1cm ,播種深淺差距不得超過 10% ,調整鎮壓輪壓力,使其與土壤緊實度相匹配。
4、標準化作業流程
大豆播種一般采用梭形播種法,播種前在地頭預留出轉彎空間,一般為 3m 在播種時保持勻速直線行駛,控制液壓系統升降速度,要求不得超過 0.5m/s 在精播機作業過程中實時監測播種情況,如果發現有斷條現象,則要立即停機進行清理,使其恢復正常播種,不允許在斷條處進行倒車補種。如果大豆種植區域為坡度 10° 以上的區域,則需要啟用仿形機構自動調節播深。如果播種之前降雨,則需要在播種機上加裝防滑鏈,當土壤含水率超過 25% 時,需要延遲播種時間。在采用精播機播種后,需加強播種質量檢查,要求出苗率不低于 95% ,株距均勻度差異不超過15% ,每 10m 的平行度誤差不超過 3cm 。
5、保養維護
在播種后及時清理殘存的種子肥料,對鏈條涂抹潤滑脂,用于預防銹蝕。檢查排種盤磨損量,如果出現較大磨損,則要更換橡膠刮種器。在開溝器上涂防銹油,再用PE膜包裹起來。
四、植保無人機的應用
隨著植保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大豆病蟲害防治中推廣采用植保無人機技術,有助于提高防治效率和農藥利用率,可有效減輕農藥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
1、病蟲害前期預防
在大豆種植前期可以利用植保無人機對病蟲害進行預防,通過無人機對大豆的生長發育狀況進行動態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預測出病蟲害的發生時間,以此來確保藥劑投入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以提高病蟲害的預防效果,為大豆產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2、病蟲害發生階段的防治
在大豆病蟲害的發生階段,可以利用植保無人機判定病蟲害的發生位置,明確發病情況,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可靠依據。若是病蟲害發生尚未對大豆植株產生較大的危害,則可通過植保無人機針對發病位置噴施相應的化學藥劑,以此來控制病蟲害發展。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選用多旋翼植保無人機時,為確保作業安全,無人機的起落降與操控人員之間應當保持 10m 以上的距離。
3、作業安全措施
利用植保無人機防治大豆病蟲害時,操控人員應當佩戴安全防護用具,如手套、口罩等,以確保人身安全。無人機施藥的過程中,應當遵循順風作業的原則,將上風位作為施藥點,以提高藥劑噴灑的精確度。如果無人機噴灑藥劑期間風向發生改變,則應參考風向的變化情況,調整無人機的作業路線,保證無人機飛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使噴藥作業順利完成。對植保無人機的噴藥速度進行控制,避免藥劑噴灑的速度過快,引起漂移的現象。要將無人機的飛行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 3-6m/s 為宜。藥劑噴灑完畢后,要對噴藥裝置進行全面清洗,以免造成污染。在植保無人機防治大豆病蟲害的作業區域內應預留出行走路徑,以便人員操作。要確保無人機的作業路徑遠離人群,無人機每次起飛前和作業完畢后都要進行保養維護,如果發現無人機存在故障,則應及時維修,不得帶病作業。根據選用的無人機性能,結合電池的電量,對飛行距離合理確定,當電量不足時,要及時補充,以免作業期間發生墜機事故。
五、聯合收割機的應用
1、最佳的收獲時間
根據大豆種植經驗,采用聯合收割機對大豆進行收獲的最佳時間為黃熟期至完熟期,在這個時間段內,大豆籽粒和莖稈的含水率處于機械收割的最佳狀態,其中籽粒的含水率為 15% 125% ,莖稈的含水率為 50% 左右。大豆植株的葉片基本全部脫落,豆粒達到圓滿的程度,輕輕搖動植株能夠聽到清脆的響聲。
2、明確收獲要求
使用聯合收割機對田間大豆進行收獲時,應當明確收獲要求,具體如下:大豆機械化收獲的綜合損失率、含雜率、破碎率以及莖稈切碎長度的合格率等指標均應符合相關的規定要求,其中,綜合損失率應控制在 5% 以內,含雜率應不超過 3% ,破碎率應控制在 5% 以內,莖稈切碎長度的合格率應達到 85% 以上。采用分段的方式對大豆進行機械化收獲時,綜合損失率應當控制在3% 以內,脫粒損失率應控制在 2% 以內,收割損失率應控制在 1% 以內。只有達到上述要求,才能使大豆的損失降至最低程度。
3、收割機作業要點
在大豆聯合收割機作業過程中,為降低炸莢的概率、減少漏割及籽粒的破損量,并減輕對機體的損傷,應當掌握聯合收割機的作業要點,具體如下:
(1)降低炸莢概率的收割要點
使用聯合收割機對大豆進行收割作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炸莢的情況發生,由此會對大豆的產量造成影響。為降低炸莢的概率,應掌握相關的收割作業要點。 ① 選擇足夠鋒利的割刀,這是降低大豆炸莢概率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鋒利的割刀在收割大豆時,可以將大豆直接從植株上割下,能減少與植株之間的拉扯,并減輕對植株的沖擊,炸莢發生的概率隨之降低。除了要保證割刀鋒利外,還要對割刀的間隙進行合理調整,減輕收割時割刀的振動。 ② 在不影響收割作業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拔禾輪的轉速,隨著拔禾輪轉速的下降,對豆莢產生的刮碰和打擊將會減輕,引起炸莢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同時,可以用橡膠材質的拔禾板替代金屬材質的拔禾板,減輕拔禾板與豆莢的碰撞。 ③ 調整擺環箱傳動帶的松緊度,以免收割作業期間傳動帶出現打滑的現象,對收割質量產生影響,進而引起炸莢。 ④ 適當加快聯合收割機的行進速度,減少豆莢被二次切割的概率,并在陰天、降雨后對大豆進行收割,避免豆莢過于干燥或脆弱,增加收割時炸莢的可能性。
(2)減少漏割的收割要點
聯合收割機收割大豆時,常常會出現漏割的情況,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割茬過高。減少大豆漏割的機械化收割技術要點如下: ① 聯合收割機作業時,要對大豆的結莢習性加以充分利用,種植大豆時以結莢高度比較高的大豆品種作為首選,加大田間管理力度,合理灌溉、科學施肥,提高大豆的結莢高度,以此來減少漏割。 ② 聯合收割機作業前,依據田間大豆的結莢情況,對割臺的高度進行調整,使其與結莢高度相匹配。當大豆的結莢高度在 10cm 左右時,可將割臺高度調整至 15cm 左右,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漏割。 ③ 當聯合收割機的割臺為撓性割臺,割茬高度應控制在 6cm 以內。聯合收割機作業時,應調整割臺底部的托板,避免收割后大豆聚堆。
(3)減少籽粒損失的收割要點
大豆機械化收割時,籽粒如果出現破損的情況,會對品質和產量造成不利影響。為減少籽粒損失,應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收割要點。 ① 大豆機械化收割過程涉及的環節較多,如清選、脫粒、切割、拔禾等,其中每個環節均會對大豆籽粒產生沖擊,如果大豆籽粒的硬度不足或是強度不夠,則很難在不斷的沖擊中保持完整。大豆籽粒濕度過低,韌性將會隨之降低,籽粒抵抗外力沖擊的能力也會下降,若是遭遇割刀的快速打擊,則可能造成籽粒破碎。為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要控制好大豆收獲時間,可將完熟期作為收獲的最佳時間,此時大豆籽粒的含水率比較高,約為20%-25% ,可以滿足聯合收割機的作業要求。 ② 對聯合收割機的脫粒滾筒轉速及間隙進行調整,根據大豆機械化收割經驗,脫粒滾筒的轉速可以調成 715r/min ,并將滾筒入口位置處的間隙調整為 20-30cm ,出口位置處的間隙調整為 9-10cm ,保證左右兩側的間隙相同。隨著大豆收獲逐步進入后期,豆莢的含水率開始降低,炸莢的可能性增大,大量炸莢會導致籽粒的損失率增加。為此,要適當降低脫粒滾筒的轉速,以 500r/min 以內為宜,并將滾筒出口和入口的間隙分別增加到 28-35cm 和 11-16cm。
(4)減輕機體損失的收割要點
為減輕大豆收獲過程中的機體損失,應掌握相關的收割要點,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① 豆莢裹糧是導致機體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針對這一情況,應當在收獲大豆時,根據大豆的含水率,降低脫粒間隙,并將風扇開至最大程度,增強風速。與此同時,調高尾篩的角度,將穎殼篩調至最大程度,這樣能夠使豆殼與籽粒完全分離,由此可以解決豆莢裹糧的問題。 ② 大豆籽粒的含水率、喂入量、脫粒間隙、滾筒轉速等,會影響籽粒的分離效果。對此,可將分離滾筒和脫粒滾筒的轉速分別調整為 608r/min 和 715r/min ,投喂量調成5級變速,聯合收割機的前進速度調至Ⅱ擋,由此可減輕作業時的機體損失。
綜上所述,大豆全程機械化種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種植過程中應結合關鍵農業生產環節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機裝備,遵循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原則,落實農機生產配套技術,從而提高大豆種植的整體效益。有關部門應加大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培訓與推廣,使更多的農民掌握操作技能,這樣才能推動大豆種植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236400安徽省臨泉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