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識別碼:A 文獻編號:1005-6114(2025)04-011-04
2022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制定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效果與植保貢獻率評價辦法(試行)》1,并從當年開始每年組織部分省市針對主要農作物進行試點試驗。通過試驗得出,2022年全國水稻病蟲害防控在不包含草害的情況下植保貢獻率為 19.23%[2] ,2023 年全國水稻病蟲草害植保貢獻率為 40.58%[3] ,相當于貢獻了8384萬t糧食,客觀反映了水稻病蟲害防控的成效和貢獻率。
湖北位于長江流域中部地區,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擔負著全國糧食安全生產重任[4.5]。其中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30萬 hm2 左右,2024年產量達到1890萬t,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到全省 50% 和 70% 以上,種植制度上以中稻面積居多,近年來穩定在 227hm2 左右[6-8]。為做好湖北省水稻病蟲害防控成效評價工作,摸清不同生產條件下植保措施對水稻產量的貢獻,進一步挽回病蟲危害損失保障糧食安全生產,湖北省植保總站2024年在全省選擇10個水稻主產縣開展了植保貢獻率評價試點試驗,科學評價了不同區域、不同病蟲發生程度以及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
1試驗基本情況
1.1 試驗設計
試驗選點充分考慮湖北省水稻的種植結構、管理模式、病蟲害發生嚴重程度等因素,選取了監利市、石首市、蘄春縣、南漳縣、當陽市、沙洋縣、應城市、咸安區、陽新縣、潛江市10個縣(市、區)作為本次研究的試驗地點,每個縣域選擇3個以上能夠代表本地區水稻生產的田塊開展大區試驗,分別設置嚴格綜防區、統防統治區、農戶自防區、選擇防治區(防草害不防病蟲害)和完全不防區(不進行任何防控)5種處理,不設置重復。在水稻病蟲害發生高峰期(穩定期)開展發生情況調查,記錄病蟲害的嚴重程度;在成熟期進行測產,明確不同處理、不同發生程度情況的小區產量,測算試驗點不同處理的挽回損失、防控效果和植保貢獻率。
1.2 計算方法
計算參考劉萬才2021年發表的《試論植物保護貢獻率的測算方法》一文。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1)以嚴格綜防區產量為理論產量,計算不同防控處理區的損失率,即:
不同處理區損失率 (%)= (嚴格綜防區單產-不同處理區單產)/嚴格綜防區單產 ×100
(2)植保貢獻率等于挽回損失率,即不同處理區相對于對照區(完全不防區或選擇防控區)的挽回損失程度,公式如下:
不同處理區植保貢獻率 (%)= 對照區損失率-不同處理區損失率
(3)調查試點縣全縣水稻病蟲防控情況,按照嚴格綜防區、統防統治區和農戶自防區進行劃分統計面積,計算所占比重(按照實際生產情況和便于統計處理,選擇防治區和完全不防區的代表面積占比按0處理),加權植保貢獻率得到縣域的水稻病蟲防控植保貢獻率。公式如下:
縣域植保貢獻率 (%)=Σ (不同處理區植保貢獻率 × 不同處理區面積占比) ×100
(4)將試點縣不同處理區的單產加權試點縣水稻面積占比得到全省該處理區的單產,再通過上述公式計算不同處理區的植保貢獻率。加權試點縣不同處理區的面積占比得到全省不同處理區的面積占比,綜合計算得到全省水稻植保貢獻率:
全省植保貢獻率 (%)=Σ (不同處理區植保貢獻率 × 不同處理區面積占比) ×100
2 結果與分析
2.1試點縣水稻病蟲草害植保貢獻率
試點的10個縣(市區)水稻種植面積54.45萬hm2 ,約占全省面積 24% ,主要種植模式是中稻。分析結果表明,10個試驗點病蟲草害防控貢獻率在23.36%~40.45% 之間,以赤壁市最高,潛江市最低(表1)。鄂東南稻區蘄春、赤壁、黃梅和陽新等四地植保貢獻率平均值為 36.68% ,其他六縣市處于江漢平原稻區,植保貢獻率平均值為 29.29% 。

(續表1)

2.2全省水稻病蟲草害植保貢獻率
依據全省布點10個縣域測定的不同防治力度下的平均單產,加權該縣域水稻種植面積,得到全省嚴格綜防區、統防統治區、農戶自防區、選擇防治區和完全不防區的單產分別為 643.86kg/667m2 ,616.58.00kg/667m2.576.51kg/667m2.467.89kg/ 667m2 和 395.51kg/667m2 (表2)。分析結果表明,全省嚴格綜防區、統防統治區、農戶自防區和選擇防治區的植保平均貢獻率分別為 38.57%,34.34% 、28.11% 和 11.24% ,全省水稻病蟲防控植保貢獻率為31.37% 。試點縣嚴格綜防區和統防統治區面積占到 49.86% ,嚴格綜防區和統防統治區挽回損失率分別較農戶自防區高出10.46和6.23個百分點。
2.3選擇性防控對水稻植保貢獻率影響
將選擇防控區作為對照,分析病蟲害和草害分別對挽回糧食損失的作用。計算得出在不防控病蟲害只防治草害的基礎上,全省水稻病蟲害(不含草害)防控植保貢獻率為 20.13% ,草害防除的植保貢獻率為 11.24% (表3)。
3 結論與討論
3.1植保防控技術措施對糧食穩產豐收貢獻顯著
本研究通過全省布局開展試點試驗,發現2024年湖北省水稻病蟲草害防控植保貢獻率為 31.37% ,其中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為 20.13% ,草害防控植保貢獻率為 11.24% 。不同地區的水稻病蟲害發生情況、管理模式之間存在差別,植保貢獻率也存在著差別,鄂東南稻區蘄春、赤壁、黃梅和陽新貢獻率平均值為 36.68% ,其他六個處于江漢平原稻區的試點縣市貢獻率平均值為 29.29% 。


3.2 植保措施對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用巨大
嚴格防控區挽回損失率較統防統治區和農戶自防區分別高出4.23和10.46個百分點,統防統治區挽回損失率較農戶自防區高出6.23個百分點。按2024年全省水稻總產1890.82萬t計算,統防統治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會多挽回1.18萬t糧食,增產潛能巨大。當前我國正在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農業技術部門進一步優化集成植保防控技術模式,加強宣傳培訓和防控發動,擴大技術應用深度和廣度,提升防控效果,將有利于提單產行動落實。
3.3水稻植保貢獻率試驗有必要長期開展
全國農技中心近年研究指出,植保貢獻率的結果與病蟲害發生程度密切相關,病蟲草害重發的情況下,科學開展防控能挽回更多的產量損失[0]。因此,為了提高社會各界對植保工作重要性認識,同時了解掌握不同年份不同病蟲發生程度下植保貢獻率結果,有必要優化選點布局,改進試驗方法,持續開展植保貢獻率試點評價試驗。
同時植保貢獻率的長期開展,也為農業部門掌握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程度和推廣方向決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萬才,劉慧,朱曉明,等.2022年全國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評價研究報告[J].中國植保導刊,2023,43(1):5-9+39
[2] 劉慧,卓富彥,郭榮,等.2022年全國水稻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評價報告[J].植物醫學,2023,2(2):18-26.
[3] 劉慧,卓富彥,李鵬,等.2023年全國水稻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及影響因素初析[J].中國植保導刊,2024,44(5):53-57.
[4] 鄭鵬,黃良港.湖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潛力及政策措施[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6):657-660.
[5] 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下達2021年糧食生產目標的通知[Z].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報,2021(10):36-37.
[6] 萬丙良,游艾青.湖北水稻種植業發展對策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8,37(2): 56-59+66
[7] 曹鵬,張建設,蔡鑫.湖北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J].農學學報,2021,11(3):84-88.
[8] 蔡鑫,李忠正,曹鵬,等.湖北省稻米產業提質增效的路徑探析[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9):21-23.
[9] 劉萬才.試論植物保護貢獻率的測算方法[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8) :5-8.
[10] 劉慧,朱曉明,卓富彥,等.2023年全國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控植保貢獻率評價研究報告[J].中國植保導刊,2024,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