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
弦月一般的瘦
繞過層疊的書架,我愕然。伏案疾書的身影躍入眼簾,他未曾抬眸,只是端坐桌前執(zhí)筆點墨,復(fù)寫。竹簡散落滿地,點點燈火搖曳,隨筆墨記入史冊,四字明了一“太史公書”。那夜月盈,錚錚然如潤玉圓珠,彼時他三十有七,正任太史令
春寒料峭之際,忍辱負(fù)重的他續(xù)寫父親的夙愿。他亦不曾抬眸,只是激昂揮毫,仿佛紙上著了火,急需他甘霖似的文字予以撲滅。那夜月盈已虧,清輝略濁,吝惜地灑在他的脊梁上,光澤微瑕,猶如沾染了泥淖,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他淡然寫道。水聲清越,恍然回神時已隨他步入黃河流域。循他所指,大禹正立于河流北側(cè),帶領(lǐng)人們劈山開渠,文

化濫觴自此始。
太史公緘默不言,于沙土留下字痕,“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追隨他邁入古城下邽,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到來漢武盛世。鐘靈毓秀的渭南成為堅盾與糧倉,造就了眾多英豪,文化發(fā)展達(dá)到首個巔峰。
走過街市,窗微微開,暗淡的燈光流入玄夜,一人雙手輕顫,捧讀儒家典籍《詩》,筆墨在他眼眸流轉(zhuǎn)。馬踏著卷卷飛塵,黃沙悄然湮沒車轍,風(fēng)撞上窗沿,僅留幾縷微光傾瀉在窗,不知飄向何方。程邈書、蔡倫紙現(xiàn)世,“與華相宜”瓦當(dāng)還未積滿塵土,鎏金銅鋪首仍是流光溢彩…文物立足于錦繡時節(jié),講述著綣而冗長的歷史過往
窗外月影婆娑,漸次淺唱低吟。“剩下的路就自己走吧”,他的聲音低沉有力。斂起眼波流轉(zhuǎn),何時我已回到歷史洪流之外。殘月如鉤,散落一片暗淡,青絲化為縷縷灰白,他始終背朝窗,給人一種他精瘦的脊背也能升起月亮的錯覺。雖是錯覺,也同樣鼓舞人心。
剎那,未來光景的浮光掠影涌向我。磅礴下烽煙四起,炮聲隆隆,青年走上街頭,紅船在湖中蕩漾。不同時空的文化,聯(lián)結(jié)百年前滴落的星火,匯集成扶搖而上的鯤鵬飛天之力,推動文化不斷前進(jìn),在新思想遍布的烽火秦東浮現(xiàn)出新的精神指引。星火燎原,赤旗飄揚。
“無心之人,如無根浮萍,不能遠(yuǎn)行”,低笑聲沉淀得蒼老,我猝然起身,青年不見,老者鶴發(fā)童顏,藏匿于黃沙之間。仲夏的月像一柄清亮的刀,鏗然凜光,橫天穿堂。他平平仄仄的一生,如璞玉相撞成千古絕響,與琨玉秋霜可比質(zhì)也,殘缺而鏘然有力。
月下,老人與青年錯影。“無心之人,如無根浮萍,不能遠(yuǎn)行。”我吃語,目光一顫。
文化,置之弱水滌蕩、千淘萬漉,洗出的還是一枚鏗然瘦月。在延續(xù)文化血脈的漫漫征途中,唯有青年不墜青云之志,執(zhí)起時代火炬,中華文化才能筑成萬千絢爛榮光;唯有以心為路,方能點燃時代明燈,續(xù)寫悠久文化
神志震蕩。睜開眼,書房的橘燈稀釋我的懵懂。瘦月如鏢,柔瞳生波,俯瞰神州。何時,我也籠罩在這月光下。
老師評
此文意境深遠(yuǎn),文采斐然。以“瘦月”為魂,巧妙串聯(lián)太史公忍辱著史、大禹治水、漢武盛世、文化創(chuàng)造等歷史瞬間,勾勒出中華文化堅韌不拔的血脈傳承。意象精妙(如瘦月、燈火、黃沙),語言詩意而凝練,歷史畫面感極強。尤其巧妙地將個人(司馬遷/老者)的堅守與時代洪流、青年使命交織,通過“錯影”與“無心不能遠(yuǎn)行”的箴言,深刻點明文化傳承的核心在于“以心為路”的擔(dān)當(dāng)精神。結(jié)尾由歷史回歸現(xiàn)實,以月照神州收束,余韻悠長,極具感染力與啟發(fā)性。
(指導(dǎo)教師: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