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觸那質樸的風箏骨架,指尖與纖細的篾條悄然邂逅,青竹的清香和宣紙的草香縈繞鼻尖。削竹、扎骨、裱糊、彩繪,每一個步驟,無不是耐心與技巧的完美協奏。在濰坊青石板老巷的風箏作坊里,我凝視著老師傅布滿老繭的雙手,第一次看清了這曲千年技藝的每一個音符。
“來試試?”老師傅招呼我坐下。他眼角的皺紋里積著木屑,說話時手上的老繭擦過篾條,沙沙作響。我點點頭,心想:這應該不難吧?不過是做個風箏而已!只見老師傅從篾條堆中揀出幾根青黃相間的篾條,用砂紙輕輕打磨毛刺,隨后用浸過蠟的棉線纏繞竹節。他用拇指壓住線頭,另一手快速繞圈,每繞三匝便用力一勒,動作如行云流水。篾條發出輕微的“咯吱”聲,仿佛在回應這份恰到好處的緊實。
我學著老師傅的動作綁扎骨架,可還沒使上勁,篾條就“啪”地彈開了。我不服氣,再次嘗試,好不容易抓牢了竹條,棉線卻像個頑皮的孩子不聽使喚地溜走。我愣在原地,臉上自信的笑容漸漸凝固,不免尷尬起來。老師傅幫我撿起棉線,再次示范:“棉線可以用手指鉤住,逆著竹紋纏,這樣就能吃住勁兒。\"第五次嘗試時,我的指尖不慎被毛刺扎出了血,在竹青上涸出了淡紅的印記,可這絲毫阻止不了我制伏這倔強篾條的決心。不知失敗了多少回,一個略微有些歪斜的骨架終于在我手中誕生
裱糊時的挫折來得更加猝不及防。我刷漿時多蘸了半指,棉紙立刻在竹骨上皺成了苦瓜臉。老師傅笑著幫我揭掉廢紙,安慰我說:“當年我糟蹋掉的紙能糊滿
·筆會·
這面墻呢!”他示范將鬃刷傾斜45度,刷子立刻有了靈性,翹糊拉出透光的薄層:“要讓紙與竹呼吸相通。\"我拋卻心中的浮躁,屏氣凝神,放慢動作,感受著刷子與材料的默契配合。“好多了。”老師傅會心地點頭稱贊
繪完色后,我的“老鷹”終于晃晃悠悠地飛上了天空。金色的余暉中,我發現那些不完美的扎線痕跡竟化作了羽翼上靈動的褶皺,舒展成了自由的弧度。老師傅瞇著眼,笑著說:“瞧見沒,每一只風箏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在飛。”
晚風輕拂,風箏線在我的掌心微微顫動。我突然懂得,這細細的絲線連接的不僅是天空與大地,更是過去與現在。老師傅手上的老繭,篾條上的毛刺,宣紙上的皺褶,都在訴說著一個道理:真正的傳承不在博物館的展示柜里,而在這些帶著體溫的瑕疵中,在一代代人甘愿被竹刺扎破手指也要繼續的執著里,
風箏越飛越高,在暮色中化作一個黑點。但我知道,無論它飛得多高,那根系著的線永遠都在。就像這些古老的手藝,看似搖搖欲墜,卻因著無數雙不肯放棄的手,始終在時光的長河中翩翩起舞。而今天,這根線,也輕輕系在了我的手上。
老師評
意境高遠。文章從小事中提煉出傳承的切身體會—“真正的傳承不在博物館的展示柜里,而在這些帶著體溫的瑕疵中,在一代代人甘愿被竹刺扎破手指也要繼續的執著里。”足見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與體察。
過程真實且有深意。“這應該不難吧?不過是做個風箏而已!”開始時信心滿滿,制作時滿目茫然“我愣在原地,臉上自信的笑容漸漸凝固,不免尷尬起來”,而后在老師傅的示范下,“我拋卻心中的浮躁,屏氣凝神,放慢動作,感受著刷子與材料的默契配合”,最終風箏帶著“我”的故事在天空中飛舞。此過程,“我”構建起了自己與風箏的故事及對傳承的獨特認知。
(指導教師:錢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