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菁吧倜?,實濟艱勤,仍恕干煩也。真卿狀。
——顏真卿《乞米帖》
★注釋:拙不擅長。輒就。
公元765年初冬,寒風掠過長安城的朱雀大街,卷起幾片枯黃的落葉。位于通化坊的顏府門庭冷落,檐角的銅鈴在風中發出清越的聲響。書房內,一位須發斑白的老人眉頭緊鎖,沉思片刻,終于提筆寫下:“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燭光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跳動,毛筆在紙面上發出輕微的摩擦聲。紙短情長,墨跡如鐵,字字句句皆是生計之困、日子之難。
誰能想到這封名為《乞米帖》的書信,竟出自唐代大書法家、一代名臣顏真卿之手。書信大意是:“家人已經喝了好幾個月的粥。現在,糧食也吃完了,心里更加憂愁。想到我們之間往日的深厚情誼,因而寫信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借我一點糧食來讓我渡過難關。麻煩到你了,對此我再一次請求原諒?!?/p>
筆墨未干,氣節已立。一封借米之信,為何成為后世仰望的精神豐碑呢?
“安史之亂\"后,朝廷薪俸制度與以往不同,厚外官而薄京官。顏真卿俸祿微薄,為官清廉,家無積蓄。這一年又值關中大旱、江南水災,糧食歉收,米價飛漲。眼見要揭不開鍋了,不得不向太子太保李光弼借米。書信最后,還不忘表示歉意,希望沒有“打擾\"到朋友。
談到困窘的原因,他直言不諱,說自己“拙于生事”。他以“拙”自嘲,更以“拙\"立德——方正清廉,堅守道義,恪守儒家士大夫\"窮且益堅\"的精神。
后世的文人總愛在《乞米帖》前長久駐足,回響不斷。蘇東坡在黃州寒食節的冷雨中,剛剛感慨\"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轉頭卻重臨《乞米帖》,在枯墨飛白、寒松折枝的字跡里獲得了默契:“觀魯公此帖,始知君子固窮,然窮中自有一股清氣在?!?/p>
這股清氣隨著文脈流淌。明代的徐渭在困頓之際臨摹此帖,把“惠及少米”的\"米\"字寫得支離破碎,卻在邊款題寫\"粒粒見風骨”。清代的朱牽把“只益憂煎\"中的\"憂煎\"解構成魚鳥合體的符號,這是游魚銜著的最后一粒尊嚴。
最動人的回響出現在1938年,聞一多帶著學生們躲避空襲時,在防空洞里講解《乞米帖》。洞外炸彈轟鳴,他指著“仍恕干煩”四個字說:“這才是中國文人的硬氣,可以彎腰討生活,絕不屈膝求茍活!”后來,學生們發現,聞一多先生講課時的筆記本,封面上抄錄的正是顏真卿的《乞米帖》全文。
現在,我們把視線再次投向顏真卿和他的唐朝。公元783年正月,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再次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中,大將軍李希烈擁兵反叛,叛軍勢如破竹,直逼長安。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王朝,已經元氣大傷,只能寄希望于和平談判,但誰又能擔此重任呢?
“戰事一起,又將是民不聊生!”七十四歲的顏真卿想起\"安史之亂\"中顏氏一門三十余人殉國,想起自己泣血寫下《祭侄文稿》,想起戰后災荒不斷,饑民遍野,連自己也只得以《乞米帖》向友人借米充饑。二十來年過去了,如今,戰火又將燃起……
突然,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長安城的暮色,黃門侍郎帶來了詔書:派魯郡公顏真卿前往敵營談判。
李希烈早聞顏真卿大名,企圖以高官厚祿誘其投降。他設下鴻門宴,威逼利誘。顏真卿端坐席間,面不改色,痛斥叛賊。李希烈惱羞成怒,將顏真卿囚禁于龍興寺。公元785年,李希烈終于失去耐心,他決定派人在寺中殺顏真卿。龍興寺槐花開得雪白,顏真卿鎮定自若,負手而立,他手中的毛筆,曾寫下《祭侄文稿》這樣的千古絕唱,《爭座位帖》這樣的忠言直諫,也曾寫下清貧自守的《乞米帖》。此刻,他要用自己的生命,為大唐寫下最后一篇鐵骨錚錚的文章。

風雨長安,墨香如劍。千年后的我們,依然在《乞米帖》前久久駐足,它的墨跡不僅展現著顏真卿清貧自守的文人風骨,一筆一畫間更暗藏著慷慨忠貞的英雄氣節。
《乞米帖》真跡終究沒能傳到后世。但每當秋風掠過碑林,那些鐵畫銀鉤的拓本仍在講述著:真正的風骨不在廟堂之高,而在筆墨深處。就像顏真卿最后的那雙云頭履,鞋底還沾著龍興寺的槐花瓣,卻已踏進千年青史的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