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推動制造的各類商品走向全球的同時,也以日益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各地的優質產品。近年來,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升級,進口水果的快速增長尤為引人注目。從泰國的榴蓮、山竹,越南的火龍果、百香果,到智利的車厘子(櫻桃)、秘魯的藍莓、肯尼亞的牛油果,來自全球的“甜蜜風味”正在持續豐富中國消費者的果盤。各國水果齊聚中國“果籃子”,見證著中國從“引進來”到“共享全球”的開放新篇章。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進口水果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水果進口額達194.5 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口量達867.97 萬噸,同比增長3.4%。這一數據背后,是中國水果消費結構的深刻變化。
進口水果品類在不斷豐富的同時也呈現“一超多強”的鮮明特色。榴蓮以69.9 億美元的進口額穩居第一,占水果進口總額的36%,進口量達156 萬噸,其中泰國供應占比近60%。車厘子成為增長黑馬,據估算,其進口額36.94 億美元,同比激增39.4%,智利單一來源占比超九成。包括香蕉、山竹、獼猴桃、葡萄等水果,也占據進口水果的重要地位。
從來源地看,進口水果來自世界各地且集中度較高,前十大來源國占進口額的92.15%。憑借地理優勢和豐富的熱帶物產,東盟國家成為我國水果進口最重要的來源地。2023 年,我國自東盟進口水果720.1 億元,占比65.6%,其中泰國和越南穩居前兩位。拉美地區是第二大供應板塊,得益于車厘子的巨額出口,智利以222.6 億元成為我國第二大水果進口來源國。值得注意的是,進口來源地多元化布局已經取得成效,2022 年,我國從34 個國家和地區進口水果,這一數據在2023 年已增至52 個。
中國進口水果劇增,彰顯了中國持續對外開放的發展成效,其動力則是中國開放政策、供應鏈升級與消費升級。
一是政策開放與通關便利化。近年來,我國持續擴大農產品市場準入,多個國家和我國簽署鮮食水果輸華檢疫要求議定書,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鮮食水果得以進入中國市場。烏茲別克斯坦甜瓜、津巴布韋藍莓、柬埔寨榴蓮、孟加拉國芒果等一大批外國鮮食水果陸續登上中國居民餐桌。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生效的背景下,中國與成員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持續升溫,關稅降低、檢驗檢疫流程優化,為水果進口創造了更加便利的制度環境。
同時,海關部門也用各種措施大幅提升通關效率,通關便利化措施推動進口水果快速抵達。例如,武漢海關設立進境水果“綠色通道”,實行“7×24 小時”預約通關;廣州白云機場海關借助外來物種數字化初篩查緝平臺,幾分鐘內即可完成低風險水果查驗;鄭州海關推行“智能審批”“協同查檢”等智慧化監管手段,實現“即到即查,合規即放”;等等。
二是供應鏈效率持續提升。進口水果尤其是鮮食水果,對時效和保鮮要求極高,近年來,中國在物流基礎設施與供應鏈協同方面的快速進步為其提供了有力支撐。以廣西為例,廣西作為中國與東盟水果貿易的樞紐,擁有22 個對外開放口岸、13 個進境水果指定監管場地(全國最多),以及北部灣國際門戶港76 條集裝箱航線。依托“東盟出產—廣西集散—中國暢銷”的供應鏈體系,越南榴蓮通過友誼關口岸實現“10 秒通關”,泰國山竹通過“智慧友誼關”系統實現“搶鮮一步”。供應鏈體系化使得進口水果得以順利通達中國各地水果市場。此外,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包括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交通樞紐,也在不斷提升進口水果的供應效率。
三是中國消費需求升級。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健康意識增強,中國消費者對水果的品質、品類和新鮮度提出更高要求。進口水果因其品種豐富、品質穩定、口感獨特,日益受到青睞。中國居民消費需求升級,使得越來越多高品質水果獲得了市場,推動了進口水果產業的發展。中國的巨大市場需求也促進了外國水果的良性競爭,近期以來,榴蓮價格“跳水”,從“高價奢侈品”逐漸成為“大眾消費品”,背后即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多國競爭帶來的市場良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銷售渠道的融合也進一步推動了進口水果的普及。近年來,線上電商渠道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采購選擇。基于此,很多水果貿易商推動線上銷售與線下渠道融合,滿足了消費者便捷化的消費需求。
在中國進口水果的版圖中,廣西不僅是物流通道,更是集散、交易、標準銜接的樞紐。2025 年上半年,廣西口岸進口東盟水果78 萬噸,同比增長50%,其中,6 月份進口東盟水果21.2 萬噸,同比增長48%。
在中國進口水果的版圖中,廣西不僅是物流通道,更是集散、交易、標準銜接的樞紐。2025 年上半年,廣西口岸進口東盟水果78 萬噸,同比增長50%,其中,6 月份進口東盟水果21.2 萬噸,同比增長48%。
廣西進口水果總量不斷提升背后,是“東盟出產—廣西集散—中國暢銷”供應鏈體系的發展成熟。廣西依托“硬聯通”與“軟聯通”雙重優勢,打造了高效的水果貿易生態。
南寧作為“水果自由之都”,依托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成廣西最大水果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超150 萬噸,其中進口水果超30 萬噸。欽州港開通“水果快線”,東盟水果可通過海鐵聯運班列運達全國18 個省份的73 個城市。從憑祥進口的水果,7小時可達廣州,30 小時可達北京,實現了從“枝頭”到“餐桌”的高速鏈路。
2025 年6 月,“東盟水果 匯聚廣西 讓暢購RCEP 更便利更美好——購在中國·廣西站”活動在南寧成功舉辦。這一活動充分發揮廣西作為東盟水果及RCEP 優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首站及樞紐作用,使得中國進口水果中的廣西角色更加突出。

據分析,當前的中國進口水果市場正面臨結構性變革,未來將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來源地多元化與競爭白熱化。隨著柬埔寨榴蓮、印度尼西亞椰子等多個品類獲準輸華,中國進口水果的來源地將越來越多元。對出口國家和地區以及水果貿易商而言,這也將導致競爭日益激烈,品質、價格與供貨穩定性成為各方角中國消費者的水果選擇日益豐富。勝東/ 攝力的關鍵。
二是供應鏈“短鏈化”與“速鮮化”。空運、高端冷鏈等技術的應用將從榴蓮擴展至更多高價值果品,實現“從枝頭到舌尖”的時效競賽。無論是空運、陸運還是海運,其通行時間、通關效率和保鮮處理等都將成為關鍵因素。
三是消費場景深化與價值鏈延伸。除了應季的鮮食水果,包括反季水果、水果制品等將成為市場角逐新潮的焦點。進口水果將更聚焦元旦、春節等反季消費紅利,同時加工產品進口量有望提升。此外,進口水果的消費將不再局限于傳統商超,將會向餐飲、烘焙、飲品等多場景延伸,形成“水果+”的跨界融合趨勢,水果價值鏈條將進一步延伸。
不管是從泰國榴蓮園而來,還是從智利車厘子果園而來,不管是跨越空中旅程,還是沿著中老鐵路,每一顆水果的旅程都是中國與世界共享開放的縮影。未來,隨著中國持續擴大開放、優化供應鏈、深化國際合作,可以預見,跨越山海的水果將更加豐富,各國水果共“饗”中國果盤的盛景將愈加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