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老鐵路開通后,去瑯勃拉邦就成了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把旅行定在春節前,也就是甲辰年(2024年)春天到來之前,共規劃了5天的行程,計劃春節前夕回到國內。本以為避開了旅游高峰,沒承想,高鐵上還是遇到了許多同行客,云貴川的,江浙滬的……人們在車廂內說著各自的方言,其樂融融。有的旅客甚至計劃在老撾過中國年。
從昆明坐高鐵到瑯勃拉邦,大概需要8個多小時,因要在磨憨口岸出關,磨丁口岸入關,其間要耽擱一些時間,實際坐車的時間在6小時左右。出關以后,列車飛馳在老撾的土地上,掠過青山、小河、田野、村落,異國鄉野的景致頓然和國內大不同了。一路所見皆是青翠的綠野、平房小屋,鮮有見到高大的建筑群落。這一切都仿佛在告訴我們,這片土地保留了更多自然的原始風貌,還沒有被鋼筋混凝土統領。
高鐵準點到達瑯勃拉邦車站,出站后,我們上了一輛出租車,去往瑯勃拉邦城內。這里的出租車,大多是微型面包車。面包車載滿客人,駛出車站,沿著不算寬敞的馬路行駛,沿途所見,愈加讓我們感覺是在去往一個遠離現代都市的地方。
約莫下午四五點鐘,我們抵達了預訂的酒店。藍天白云,時辰尚早,放下行李后,我們在酒店的花園休息。這家酒店占地不大,房屋多是一兩層的木結構建筑,人字形屋頂。花園里植有芭蕉、雞蛋花樹、三角梅以及高大的椰子樹。池塘里開著睡蓮,目之所見皆是熱帶亞熱帶的風物。
花園里非常清靜,鮮少人走動,我們閑步了一會,便離開酒店走上街道。街道上行人和車輛不多,道路兩旁停放著幾輛突突車,人行道上有零星的攤販在擺攤。所謂突突車,就是改裝的廂式小貨車,有頂棚,車廂里放置兩排長凳,專門營運拉人。很多年前,在國內的縣城,我見過類似的小貨車。當在異國他鄉見到這種老式的小貨車,真有種時光倒流的錯覺。

此時應是下學的時間,馬路上時有載著兒童的摩托車穿梭而過。街道上不見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騰,只有一種緩慢而又閑適的感覺如潮水般蔓延。
瑯勃拉邦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是一個有小鎮氣質的地方。在隨后幾天的游覽中,這種印象持續加深并獲得證實。這座“半野生”的小鎮,道路上看不到交通警察,沒有紅綠燈,汽車行駛得不急不緩。街道兩旁可以隨意停車,不收費?;蛟S是車少的緣故,路上少見亂停放的車輛。車與行人,該讓道讓道,該停則停,這里生活的人們遵照自己的法則行事。街道的綠化,沒有過度整飾修剪?;浜筒萜喊腠恋厣L,蓬蓬勃勃卻沒有人工修飾的痕跡。在瑯勃拉邦的幾天時間,我們沒看到一個保潔工人,地上有落葉落花,卻很少見到紙屑、塑料袋一類的生活垃圾。
這是我見過的最神奇的小鎮。這里的人有著一種隨性率然的生活方式。走在路上的人,騎著腳踏車的人,坐在咖啡館的人,做生意的攤販,不論外國人還是老撾本地人,每個人都不緊不慢,不去追趕時間,徜徉在緩慢的節奏中。
瀾滄江流出中國國境后易名湄公河,從這座小鎮緩緩流過,為游客提供了休閑的好去處。那日下午,我們坐在江邊的咖啡館,點上一杯手沖咖啡,消磨灼熱的時光。三三兩兩的金發歐美旅客,也靠江邊坐在樹蔭下,吹著涼風,喝著咖啡聊著天。在這種散淡的氛圍中,置身其中的人看著江中緩緩的流水,悠悠駛過的鐵駁船,不覺已忘纏身的俗塵之事。蟬鳴聲中,仿佛時間也停滯了下來。
喝完下午茶,我們就著晚風和湄公河上的夕照,在江邊吃火鍋燒烤,喝散發著濃郁麥芽香味的老撾啤酒,延續著愜意的美事。夕陽慢慢落下,江面收斂了落霞的橘紅光影,換上次第亮起的白熾燈影。夜幕下,沒有高聲喧嘩的人聲,只聽見江流淺淺的低吟。

有人說,瑯勃拉邦的慢生活,是因為老撾人信奉佛教的緣故,他們沒有過多的物質欲望,有了滿足基本生活的物資,他們就不再去奔忙逐利獲取更多。的確,老撾是個佛教之國,但是什么造就了瑯勃拉邦閑散、悠然的生活方式,我還在尋找印證這個說法的證據。
那個天蒙蒙亮的清晨,微微有些涼意。香通寺等寺廟周圍的街道,早已坐著一排排布施的人。他們在街邊鋪上草席,草席上備好糯米飯、糖果糕點之類的食物,靜候僧侶們到來。不多時,身著橘黃色僧衣,手捧缽盆,肩挎布包,赤足的僧侶列隊走來,接受布施。帶頭的是最年長的,身后陸續跟著青年和年歲較小的僧侶,最小的大概只有五六歲的樣子。布施期間,僧侶們始終平靜而沉默,依次走過布施的人們,接受食物,低眉回禮。我看到走在最前頭的年長僧人,缽盆裝滿后,把布包里的米團糖果取出一部分,放進街邊的竹筐里。不取多余的部分,應該是他們的常態。大概十多分鐘,布施就結束了。我們靜靜地目睹了瑯勃拉邦日常且著名的布施儀式,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
我想,僧侶們對待物質的態度,是印在這個民族的血液骨髓里的。這是否就是慢生活的源頭呢?
布施儀式結束,太陽出來了,街道兩旁林立的建筑逐漸清晰起來。二層的法式小樓,古舊洋氣,墻頭大蓬大蓬開放的三角梅沾著露水,白色的雞蛋花迎著晨光,顯得素白而嬌艷。街頭有人開始生爐子擺攤,有店鋪開門營業。狹窄的巷子里,販賣瓜果蔬菜的早市熱鬧起來。摩托車輛來來往往,行人穿梭,但聽不到叫賣聲,也沒有喇叭聲,你想象不到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地方,竟然不喧騰也不嘈雜。
這座小城,是慢熱型的。在這兒,慢,似乎是一種拿來欣賞的生活美學。
我們順街閑逛,街邊沒有圍墻的寺院,一個年輕的僧人正在給花木澆水。3個少年僧人站在榕樹下交談。幾只小狗圍在他們腳邊,竄來竄去,不吠不叫。淡淡的晨靄中,寺廟顯得安寧靜謐。
香通寺是瑯勃拉邦最有名的寺廟,游客較多。我們購票進入時,聽不懂守門人說的意思,他急了,蹦出句中文:“票!票!”我們不禁莞爾一笑,把門票遞到他手里?,槻畹姆鹚虏幌駠鴥纫恍┣f嚴宏偉的大雄寶殿,佛寺屬單體建筑,金碧輝煌,小而精巧。寺廟里不燒香火,佛前供奉的是扎成塔形的黃花。禮佛完畢,我們去主殿外墻觀看“生命樹”,它由寶石、瑪瑙、琉璃鑲嵌而成,五彩斑斕,記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往生的故事。精美的壁畫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異常美麗。
傍晚,氣溫降低,天氣逐漸涼爽。人們紛紛走出咖啡館、旅店賓館,街上的人又開始多起來。我們坐上一輛突突車,去湄公河邊坐游船看夕陽。游船上下兩層坐滿旅客后,五點多開船,慢慢往江中駛去。這一段江面曠闊,流水舒緩,游船如織。坐在船上,江風習習,兩岸青綠的樹林映入眼簾。夕陽掛在視野前方,在饅頭般的山巒之上,像一個火紅的火球,慢慢沉落下去。游船到達觀景的最佳位置之后,就不再開動,任其在江中隨風漂流。船頭擊鼓,唱歌,開始表演老撾特色的歌舞。落日的余暉灑滿船身,落在每一張松弛而幸福的臉上。旁邊坐著的一對老年白人夫婦,微笑著欣賞夕陽下的美景,觀看歌舞表演,時而舉起手機拍照,時而低聲交談,神情安詳而享受。湄公河的夕陽,雖不恢宏不壯闊,但有一種沉靜淡然的美。我們一行也沉醉在這美景中,返航上岸后,還細細回味這異質的邂逅。

看過湄公河的夕照,我們去普西山看朝陽。普西山是小城內的一座小山,也是瑯勃拉邦的最高點,順著臺階攀爬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山頂。山頂上,視野開闊,看日出的人擠滿彈丸之地。往下俯瞰,氤氳的晨霧縈繞包裹著小城,紅色屋頂的低矮建筑群,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林間。太陽逐漸升高,光芒四射,霧氣散開后,陽光灑在小城最高的建筑——寺廟的尖頂上。清朗的天空下,湄公河揭開面紗露出妙曼的身姿。畫卷中的瑯勃拉邦從沉睡中復活。
從普西山下山,我們按計劃去離城約30公里的關西瀑布。關西瀑布隱藏在熱帶叢林中,遮天蔽日的樹林清涼宜人。到達下游第一個泉潭,我們就被那里的歡樂氣氛感染。穿著泳衣的游客,在一潭清泉中戲水,歡聲笑語在林中回蕩。人的天性也在自然之中得以釋放。關西瀑布是類似九塞溝的石灰巖瀑布群,水質碧綠清澈,規模遠遜于九寨溝,不用多少時間就可游覽完畢。
回城路上,看到路邊有稻田咖啡的指示牌,我們請司機停車,下去游覽。雖然節令還是冬天,這里的稻秧已長得茁壯翠綠。地理環境的差異,讓瑯勃拉邦可以產雙季稻,糧食富足。稻田之上,搭建了木棧道和茅草屋。我們躲避日光,坐在茅草屋喝咖啡,觀賞鄉野景色,聽鳥鳴溪唱。時光仿佛又靜止了,只有陪伴我們的溪水在流動,清風在搖著樹林。我喜歡這種隨意的旅游方式,它讓人渾身輕松。

回到城區,夜晚的小城切換到人間煙火模式。夜市上人頭攢動,煙火騰騰。一排排地攤擺著琳瑯滿目的手工制品,耳環、布包、發帶、冰箱貼、大象木雕、旅游T恤,讓人眼花繚亂。街邊有小孩赤腳光背,穿個小短褲坐在地上售賣香蕉、椰子。小吃街上散發出各種食物混合的氣味。喝一杯水果奶昔,花費大約10元人民幣。在這里可以吃到中國的麻辣燙,韓國的拉面,也可以品嘗老撾特色的椰子餅。夜市的喧騰到11點左右才平息,小城恢復了清寧。
逗留瑯勃拉邦的幾天,我們去皇宮博物館看金佛,了解這座小城以及老撾的國家歷史;去清晨的湄公河邊看漁人撒網打魚;隨意逛進一個小店看畫,看瓷器;在一條清寂無人的小巷拍黃色彎子木花。在瑯勃拉邦,不必刻意尋找風景,不必按圖索驥,隨處徜徉都有意外的驚喜和邂逅。
或許,日復一日,瑯勃拉邦就如這般按它的模式循環,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看著不斷涌來小城的背包客,擠上突突車,消失在小巷的盡頭。我想,是什么吸引著他們和我們,是它的慵懶、慢節奏,還是它給予現代人的珍貴的松弛感?我沒找到答案。
也許像湄公河一樣流淌的緩慢時光,就是人們追求的詩意和遠方。
春天的瑯勃拉邦會是什么樣的呢?也許,我們會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