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別斯洛文尼亞的風光后,我們乘上大巴前往克羅地亞。中途的午餐是當地風味的烤乳豬,大大的一盤,口感卻有點柴;且肉排肯定是冰箱冷藏的,不夠新鮮。我們每人只吃了一小部分。那么大的一塊肉,可能是烹飪不得其法,或者是我們不能適應這種味道,沒能品出佳肴之味實在是太可惜了!
途中經過的拉斯托克瀑布小鎮,在1976年就已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不知為何旅行社并未參觀這處景點。乘車經過大橋時,從上向下俯瞰,只見橋下的多級瀑布水聲喧騰,游人在其間漫步觀賞,一片風景如詩如畫。
下午2時,我們來到普里特維采湖國家公園。當地的人們稱它為“十六湖”,意味著此地有16個連在一起的湖泊。公園在1949年就建成了,1979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歐洲九寨溝”。游覽的感覺固然不錯,但比起九寨溝來還是略遜一籌。雖然這里也是相連串起來的湖泊群,有沉積水中而不腐的老木,也有十分清澈透明的流水,碧波蕩漾的湖水中游魚歷歷可數,但遠沒九寨溝磅礴大氣。只是這里的空氣十分清新,景物在陽光湖水的映襯之下顯得風姿綽約、明媚動人。在此地拍出的照片十分明快,透露著一股人間仙境的甜美。
返程時,我們又回到拉斯托克,在一家華人酒店吃飯。老板是鄭州人,餐食是六菜一湯,均為家常菜。估計是他出國后不懂得做些什么營生,憑著在家也能煮飯的本領便在異國他鄉開始了自己的后半生。
飯館前的停車場旁有一棵蘋果樹,結著累累碩果,許多果掉到地上爛掉了。導游說,這些蘋果你們可以隨便摘,過了好一會才補充:最好別被人看見!一些團友耐不住新奇,上前采摘,我也隨手摘了一嘗:味道雖甜,但果皮果肉都硬邦邦的,很耐咀嚼。吃到最后剩下滿口果渣,就像吃甘蔗一樣,難怪主人并不計較別人去采摘了。


傍晚,車行到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近郊。我們住進公主酒店,酒店處于一片田野中間,四面種著大片玉米,空氣中似乎也透著一股糧食灌漿的滋味,帶著一絲絲清甜,極易催人進入夢鄉。酒店的窗戶正對著東方,看得見遠山近樹掩映在熹微晨光之中。遠方的樹高度基本一致,樹頂排成一條十分平直的地平線,像是用刀修剪過一般,大概也因為地面比較平坦吧。
薩格勒布與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的距離有140公里,兩地的地形地貌相似,都是山間盆地,西邊翻過山去,就到了亞得里亞海。隔海相望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世界知名小國圣馬力諾。
薩格勒布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奧匈帝國時期的印跡。1908年,奧匈帝國版圖達到鼎盛,地跨中歐、南歐、東歐和東南歐,國土面積68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于沙俄和奧斯曼帝國。它人口眾多(達5135萬)、經濟發達(排世界第六)、軍事強大(排世界第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這個被皇帝約瑟夫一世稱為“紙糊的房子”的大國就分裂成了8個國家。
早餐后,我們乘車走進薩格勒布,去領略那些奧匈帝國的遺跡。
都說“來中國看廟堂,到西方看教堂”。教堂等建筑因人們的信仰,建設時得以集中了當時的人力財力物力,最終成為顯赫一時的標志性建筑,又在改朝換代的潮流中得到了人們的細心呵護,因而保留了許多歷史和文化的痕跡,成為旅游中令人無法回避的景觀。
在薩格勒布,導游給的觀光時間也是一小時。我們信步游覽了圣母升天大教堂和圣馬可教堂。圣母大教堂又稱為薩格勒布大教堂,是當地的地標建筑之一。1094年,匈牙利國王宣布成立薩格勒布教區,圣母大教堂開始興建。教堂內有13世紀的壁畫、文藝復興時期的靠背長椅、大理石祭壇和巴洛克風格的講道壇。圣馬可,是傳說中《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圣馬可教堂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它有一面絢麗的彩瓦屋頂,像覆蓋著一張巨大的漂亮的地毯。地毯上有兩枚用馬賽克做成的徽章,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不遠處的古城門,看著并不高大,卻是建于古羅馬時代,全部都以石頭砌成。它是老城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門,石門下的拱廊里還供奉著圣母圣子像,墻上刻著信徒們的感恩之語。人們路過此地,都會停下來,虔誠地合掌祈禱。薩格勒布這座兩千年前所建的古城門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確實是個不簡單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