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欄目主持人:許曉明,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民族藝術》主編,研究員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主要聚居于圖們江、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朝鮮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無數優秀文化表現形式,農樂舞即是其中絢麗的一朵。2009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歸屬“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將其價值對應2個可持續發展指標——“零饑餓”“和平、正義和強大的機構”。產生于農事活動的農樂舞,在展演中強調“農者天下之大本也”,與可持續農業和糧食安全相關。農樂舞也是一種集體性實踐,對創建和平、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白山黑水間的稻浪中舞動的朝鮮族農樂舞,是朝鮮族先民在四季輪回中譜寫的一曲自然頌歌,也是他們與天地萬物相連的生命密碼。從祭祀儀式到豐收慶典,伴隨著銅鑼開天、長鼓驟響、象帽旋空,每一個動作都凝聚著朝鮮族人與自然共舞、與天地對話的生態智慧。它不僅閃耀于朝鮮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成為引以為傲的藝術瑰寶,更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部鮮活的史詩。
朝鮮族農樂舞,俗稱“農樂”,為祈愿豐收、祭祀村神而形成的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節奏豐富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融音樂、舞蹈、曲藝、戲劇于一體,根植于農耕生活,與農業生產及民俗息息相關。農樂最早起源于朝鮮半島的農事游藝,后來發展成形式多樣的大眾藝術。19世紀末起,隨朝鮮移民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各地不同風格的“農樂”也傳入中國。從20世紀30年代起,東北朝鮮族聚居區逐漸組建起頗具規模的農樂隊,并與漢、滿等民族文化交融,在節慶祭祀中廣泛演出,既表達祈愿豐收、吉祥的愿望,也體現尊重自然、天人和諧的傳統思想,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農樂文化。這些農樂隊多以村落為單位,由民間藝人和村民組成,在社區中代際傳承。
2006年,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分別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農樂舞(假面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志著其文化價值得到國際認可。

關于農樂的起源,學界有“祈愿儀式發生說”和“模擬農作發生說”等觀點。西晉史學家陳壽在其《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三韓”地區“常以五月下種訖,祭鬼神,群聚歌舞,飲酒晝夜無休。其舞,數十人俱起相隨,踏地低昂,手足相應,節奏有似鐸舞。十月農工畢,亦復如之”,可視作農樂雛形。這種與農耕緊密相連的歌舞祭祀傳統,在朝鮮三國時期得以延續。至新羅和高麗時期,隨著假面劇、木偶戲和民俗游戲等百戲藝術的繁榮,農樂逐漸成熟。俳優戲的引入更使假面表演成為農樂特色之一。
根據表現形式與功能,農樂可劃分為祈愿、勞作、乞粒與演藝4種類型。祈愿農樂承載著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希冀,常在正月舉行,以堂山祭、埋鬼祭、踩地神、踩庭院和踩農田等莊嚴儀式,祈愿五谷豐登、人世安寧、福德綿長。它與節氣深深相系,是農耕文明在時間褶皺中留下的虔誠注腳。勞作農樂伴隨農耕過程,人們在耕種、收割時擊節而歌、應鼓而作,以此振奮精神、協調勞作。其間有祭祀農神的肅穆時刻,也有農旗高揚、陣普里的熱鬧場景,它是勞動中的詩歌,是大地上的鼓點,將艱苦的農事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集體儀式。乞粒農樂其形如流浪,其魂在共享。藝人逐戶而行,以樂乞粒,以藝換糧,仿佛一支流動的溫暖隊伍,在苦難的縫隙里傳遞著人情與生機。演藝農樂已褪去祭祀的外衣,轉向更為純粹的審美之境。它強調表演之美、音樂之韻,成為可供觀賞、可入舞臺的藝術形式。移民初期的農樂多屬勞作農樂,是人們在新土地上用力活著的回響;安圖地區那步履莊嚴的踩地神,是祈愿農樂的典型代表;桓仁滿族自治縣流傳的,是乞粒農樂的血脈延續;而黑龍江密山一帶的農樂,已步入演藝農樂之列,輕盈而歡快。彼時的中國朝鮮族農樂融匯朝鮮半島南北農樂的多樣風格,自伊始便展現出包容與多樣,仿佛一片大海,匯百川而自成波瀾。



農樂舞表演隊伍雖因地域而編組各異,但通常由旗手、鼓手及若干名象帽舞者共同構成,個別地區還有舞童。它既承襲著相對穩定的傳統程式,又不受傳統的拘束,表演者常根據現場情緒即興發揮,使表演洋溢著生機。在流傳初期,農樂隊伍以行進隊列啟幕,執旗手高擎“農者天下之大本”農旗為前導,其后為控制全場節奏的小鑼,小鑼手還指揮鼓聲起落、舞步轉換,儼然全場之魂。隨后是長鼓手、小鼓手等一邊奏樂一邊起舞,節奏莊重平穩,既烘托吉慶氣氛,又寓含辟邪納福之意。隊伍圍成圓陣或半圓后,農樂舞進入核心環節。小鑼揭啟樂章,長鼓與小鼓交織出繁復的節奏,大鑼則在鼓點的重拍時轟然作響,再由戴面具或不戴面具的滑稽小丑舞者陪同。
如今的農樂舞逐漸淡化打擊樂的比重,更突出舞蹈的視覺表現,使得象帽舞日益成為整個表演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核心環節。受漢文化審美影響,昔日那樸素的黑布象帽,今多以鮮艷紅絨布制成,且黃布鑲邊,金紅交織。它們亦演化成短、中、長三種制式,象帽舞的動作體系也愈發紛繁多元。短象帽舞者可以做出平甩、立甩、8字立甩、抖露珠甩等動作,中象帽舞者不僅可以做出平甩、立甩、8字立甩的動作,還可以做出俯身甩等動作,長象帽舞者則可作出平甩、三彩帶平甩與俯身甩等動作。演出啟幕,農旗手率先登場,數名男舞者頭戴短象帽,與緊隨其后的執手鼓、長鼓的女舞者歡騰共舞,氣氛如春野初沸,生氣歡快。繼而樂聲一轉,古格里長短悠然響起,部分男舞者悄然退場換裝中象帽,女子們則翩躚集體舞,似微風拂過稻浪。待揮莫里長短明快響起,男舞者已戴中象帽列隊登場,8字立甩整齊劃一,女舞者輕盈穿行于彩帶旋繞之間,如蝶入花陣。男象帽舞者隊形忽變,俯身甩等技巧紛呈競演,如百舸爭流,各逞其技。至高潮處,一人悄然換上長象帽,驀然躍入臺心。彩帶如彗星襲月般擲向觀眾,又在喝彩聲中猝然收回,頃刻間舞作漫天飛虹。舞者憑借精湛的身體控制、沉穩的呼吸與強勁的腰力,甩動超長彩帶,或水平飛旋,或垂直舞動,或斜掠如風。那彩帶可長達30米,旋舞起來,若霞輝傾灑,似雨絲漫天,令人目不暇接。目前僅在本溪地區的農樂中保留有“疊羅漢”。孩童們協作成塔,身形相疊,象征社區團結與生生不息的力量。終場,樂聲激昂如雷,全場沸騰。整場表演如同一部波瀾壯闊的農耕史詩,充分體現出農耕文化中深厚的集體意識與樂觀蓬勃的生命情懷。

1951年,在趙得賢、河兌鎰等一批民族藝術工作者與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下,農樂舞被系統整理并搬上了舞臺。舞臺版《農樂舞》以歡騰的節奏、奔放的舞姿,生動展現出朝鮮族人民獲得新生活后的幸福圖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朝鮮族人民實現當家作主、譜寫新生活的真實藝術寫照。此次舞臺化不僅是對民間藝術的提煉與升華,更對中國朝鮮族農樂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后,在各朝鮮族聚居區,既保留了傳統形態的“農樂”活動,也廣泛吸收舞臺作品《農樂舞》的編創元素,形成了民間與舞臺并行發展、互相滋養的獨特局面。盡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朝鮮族農樂一度面臨傳承危機、趨于式微,但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支持下,這一凝聚民族情感與文化記憶的綜合藝術重煥生機,走上了復興與繁盛的道路,持續舞動在新時代的文化事業中。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