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和廣泛應用,國有企業監管與運營既迎來平臺化運營、智能化生產等新機遇,也面臨多層級信息不對稱、跨板塊風險傳導、數據管控難等挑戰。傳統“事后審計+ 層級匯報”的監管模式因信息滯后、穿透力不足,難以適配數智化時代國資國企監管“精準化、動態化、全維度”需求。
在此背景下,“穿透式監管”憑借對組織層級、業務流程、數據鏈路的全維度把控,成為國資監管部門強化公司治理、保障國有資產安全、防范系統性風險的核心抓手,不僅能打破“集團對子企業、子企業對基層單位”的監管壁壘,更能推動監管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判”轉變,為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穩健運營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二、國企穿透式監管的政策演進
國企穿透式監管于2024年正式進人“智能化穿透與全面深化”階段:9月國務院國資委聚焦“三重一大”穿透,首提“探索推進穿透式監管”;11月明確要求中央企業構建適配的內控體系,實現全級次、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穿透;12月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將其列為2025年重點任務。
今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做好2025年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首提構建“四全”智能化穿透式監管體系,推動內控體系與數智技術深度融合,實現監管數據實時貫通、風險智能預警。
政策的持續加持,推動著國企穿透式監管從“單一環節監督”向“四維穿透”升級。其核心內涵為:全級次穿透打破層級壁壘,實現縱向數據貫通;全鏈條穿透覆蓋業務全生命周期,形成流程追;全過程穿透從事后監管轉向全周期管控;全要素穿透整合多維度數據,構建立體化監管網絡。
三、國企穿透式監管的理論框架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提出的穿透式監管相關要求,國有企業可圍繞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構建以“一項目標、兩個結合、三條主線、四類穿透、五維體系”為核心的穿透式監管實施框架。
(一)圍繞一項目標
以“風險防控、治理優化、國資增值”為核心目標。其中,風險防控通過全鏈條風險識別與預警,筑牢企業安全底線;治理優化以制度完善、權責明晰推動管理體系現代化;國資增值就是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最終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把握兩個結合
國有企業需突破傳統監管模式的局限,融合管理手段與技術能力,實現穿透式監管與績效驅動、數據穿透深度結合。
穿透式監管與績效驅動相結合,是以集團戰略為牽引,建立全級次、分層分類的績效指標體系,將戰略目標逐級分解至各級單元;通過動態監控與實時分析,對績效指標完成進度穿透式跟蹤,及時糾偏調整,實現監管與經營績效協同提升。
穿透式監管與數據穿透相結合,主要是構建“數據采集-治理-分析-應用”全鏈路體系,通過標準化治理形成高質量數據資產,并運用大數據、AI技術實現從宏觀經營指標到微觀業務細節的深度穿透,為監管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三)明確三條主線
三條管理主線(即運營線、風險線、風險線)以業務流程為載體、以風險防控為底線、以預算管控為紐帶,通過流程優化、協同管控與數據貫通,構建起覆蓋企業運營全場景的“事前-事中-事后”立體化管理網絡。
(四)實現四類穿透
四類穿透以戰略為引領、業務為核心、組織為載體、風險為底線,將穿透式監管理念深度融入企業運營肌理,通過構建包括戰略管理和業務經營的全組織、全風險智能聯動與動態優化體系,把監管要求轉化為數智化執行規則,借助技術手段剛性落地,確保穿透式監管的深度與廣度。
(五)構建五維體系
作為穿透式監管的支撐保障,制度、權責、監督、數智、追責五維體系是“三條管理主線”“四類穿透”的落地基礎一—制度體系明確規則,權責體系劃分邊界,監督體系織密防控網絡,數智體系提供工具,追責體系激發創新活力。五維體系相互支撐、協同發力,共同支撐起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穿透式監管生態。
四、國企穿透式監管的探索實踐
在穿透式監管核心框架指引下,中國大唐集團科研總院(簡稱“科研總院”)以“運營、風險、管控”三條主線為錨點,遵循“體系搭建、數據貫通、場景穿透、立體管控”的遞進路徑,結合各類數智化手段,持續推進國企穿透式監管從理論框架到實踐落地。
(一)運營線:全生命周期價值鏈的穿透貫通
科研總院通過構建貫穿價值鏈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運營管理體系,不斷提升多項運營管理核心能力。
一是強化項目事前管控,建立科學的價值判斷機制與定額標準體系。
二是依托自主研發的運營中臺串聯全流程,實現業務運營線上閉環管理。
三是通過建立業務后評價機制,推動投入產出效能持續優化。
(二)風險線:流程風險防控體系的動態迭代
科研總院通過構建“規則建庫、流程嵌控、平臺閉環”三層架構,完善業務全流程風險穿透式防控體系,不斷提高重大風險穿透識別預警能力。
一是結合國資監管政策變化建立覆蓋市場、合規與治理、經營管理、財務領域的常規風險規則庫。
二是通過梳理業務流轉過程中各類風險場景,實現“全過程、全要素、全周期”流程風險點的全覆蓋。在核心業務環節嵌人“風險探針”,推動風控體系穿透至基層業務單元,提升業務部門主動識別風險的能力,從源頭確保合規性。
三是通過數據算法關聯分析各類財務和非財務風險,實時監測異常交易和風險行為并觸發分級預警。
(三)管控線:預算績效管控體系的深度構建
科研總院深度融合績效驅動與數據穿透理念,構建“目標精準錨定、過程動態可控、結果閉環追溯”的預算管控一體化體系。
一是建立“多維度、分級分類”的預算績效指標體系,將戰略目標與經營指標穿透至各區域院及具體項目,依托動態監控機制實現預算績效目標與業務執行結果的實時聯動跟蹤,形成“目標分解-過程管控-偏差糾偏”的績效驅動閉環。
二是通過預算管控平臺,承載指標體系落地,為編制精準化、合并自動化、過程追蹤動態化、考核剛性化等預算管控場景提供高效支撐。
三是打通“預算編制-執行監控-合并校驗-經營分析”全流程數據鏈,借助智能分析技術與經營預測模型,形成績效指標驅動資源精準配置、數據穿透支撐風險動態預警,最終實現對企業全級次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風險隱患的穿透式覆蓋與管控。
(四) AI+ 賦能:全鏈路智能進化與價值升維
科研總院圍繞“運營、風險、管控”三條主線開展場景化AI賦能。其中,運營線依托智能合同管理,實現合同文本的“智能解析 + 風險提示”,提升了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風險線聚焦已建成的風險規則庫、風險探針與模型,開發多個風險預警與控制智能體,提升風險處置的靶向性與時效性;管控線通過智能問數、智能分析報告等智能體應用,將預算管控各環節分散數據轉化為戰略決策的“實時參謀”。
五、結語
數智化時代,穿透式監管已成為國有企業提升治理效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招。未來,國資國企需進一步深化數智技術與監管融合,將政策要求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筑牢數智化監管基石。
編輯/車玉龍統籌/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