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部門結合韶關市生態條件與水稻生產現狀,系統分析了合理密植對水稻群體結構、光能利用及產量形成的影響機制。通過2020一2023年在曲江區、樂昌市、南雄市等地的田間試驗,驗證了不同品種(如美香占2號、Y兩優1173)的優化密度區間,提出“因種定密、因地調密、因肥控密”的技術模式。結果表明,在中等肥力田塊,雜交稻適宜栽培密度為27萬 ~33 萬穴·hm-2 (每穴 1~2 苗),常規優質稻宜栽培密度為33萬 ~39 萬穴·hm-2 (每穴 3~4 苗),較傳統種植增產 12.7%~18.3% ,有效穗數提高 15.8% ,倒伏率降低 40% 。該技術已推廣約 8530hm2 ,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粵北稻區穩產提質提供主要支撐。
水稻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高產穩產直接關系國家糧食安全。韶關市位于廣東省北部,是粵北地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2萬 hm2 以上,約占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85% 。然而,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相比,韶關市水稻產量水平仍有較大差距。2022年統計數據顯示,韶關市水稻平均產量為 6525kg?hm-2 ,與珠三角地區相比低 8.5% ,這一差距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
制約韶關市水稻單產提升的因素復雜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溫光資源分配不均,春季低溫陰雨影響分蘗成穗,秋季高溫逼熟導致千粒質量下降;二是傳統種植密度偏低,農戶習慣采用的種植密度為18萬 ~22.5 萬穴·hm-2 ,導致群體有效穗數不足;三是倒伏與病害風險高,盲自增密導致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惡化,紋枯病發生率超過 30% 。
一、合理密植的意義
合理密植技術通過優化群體與個體的矛盾關系,實現三大科學自標:一是提高葉面積指數為 5.5~ 7.0,顯著提高群體光合效率;二是平衡穗數、粒數、粒質量三要素,避免單一要素過度發展導致產量構成失衡;三是降低無效分蘗比例,需提高氮肥利用率在15% 以上。這一技術已成為現代水稻栽培體系的核心環節。
近年,隨著水稻栽培理論的發展,合理密植技術已從單純的密度控制發展為綜合農藝措施的系統集成。農學家凌啟鴻提出的精確定量栽培理論強調,密度決策應建立在品種特性、地力水平和栽培季節等多因素綜合分析基礎上。韶關市作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獨特的氣候特征和水稻栽培制度對合理密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韶關水稻生產生態特征
(一)氣候條件
韶關市位于北緯 23°5′~25°31′ ,東經 112°53′~ 114°45′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19.6~ 21.3°C ,無霜期為 305d ,年降雨量 1500~1800mm 。水稻種植以雙季稻為主,早稻生育期3月上旬至7月中下旬,晚稻7月上中旬至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表1為韶關市不同氣象參數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表1韶關市氣象參數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早稻分藥期低溫(日平均氣溫 lt;20°C 天數占分蘗期的 35% 以上),導致分蘗發生慢、成穗率低;晚稻灌漿期高溫(日最高氣溫 gt;35°C 出現頻率達 27% ),造成高溫逼熟,千粒質量下降 5%~10% 。
(二)土壤類型分布
韶關市地形復雜,土壤類型多樣,主要水稻土類型包括潴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和滲育型水稻土四大類。不同土壤類型的肥力特性差異顯著,直接影響合理密植技術的應用效果。土壤肥力空間變異大,應因地制宜制訂密植方案。例如,曲江區土壤肥力較高,應適當降低密度、增加每穴苗數;南雄市紫色土區肥力較低,則需適當增加密度、控制每穴苗數。
三、構建密植增產技術體系
基于韶關市生態條件和水稻生產特點,相關工作人員構建了“四因制宜”的合理密植技術體系,即因種定密、因地調密、因季變密、因機優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規程。
(一)密度確定原則
1.品種特性。生育期長短(早熟品種宜密,遲熟品種宜稀)、分蘗力強弱(強蘗品種宜稀,弱藥品種宜密)、株型特點(緊湊型宜密,松散型宜稀)。例如,美香占2號分藥力中等,株型緊湊,適宜密度較高;Y兩優1173分蘗力強,株型松散,適宜密度較低。
2.地力水平。高肥力田塊(有機質 gt;3.0% )應減少穴數、增加每穴苗數,密度控制在27萬 ~30 萬穴·hm-2 ;中肥力田塊(有機質 2.0%~3.0% )采用常規密度;低肥力田塊(有機質 lt;2.0% )應增加穴數、控制每穴苗數,密度提高為36萬 ~39 萬穴·hm-2 。
3.栽培季節。早稻生育前期溫度低,分蘗發生慢,應增加密度 10% 左右以補償有效穗不足;晚稻生育前期高溫多雨,分蘗發生快,可適當降低密度5%~8% 。
4.機械化程度。機插秧行距固定為 25cm ,通過調節穴距控制密度 (14cm×25cm 對應28.5萬穴·hm-2 );手插秧可采用寬窄行配置( 30cm 、 16cm ),改善群體通風透光條件。
(二)韶關地區推薦栽培密度方案
以中等肥力田塊為例,推薦栽培密度方案如下:雜交稻的代表品種Y兩優1173、泰豐優208,早稻密度27萬 ~30 萬穴·hm-2 ,每穴苗數 1~2 苗,晚稻密度30萬 ~33 萬穴·hm-2 ,行距配置為 25cm×14cm 常規優質稻的代表品種美香占2號、南晶香占,早稻密度34.5萬 ~37.5 萬穴·hm-2 ,每穴苗數 3~4 苗,晚稻密度37.5萬 ~40.5 萬穴·hm-2 ,行距配置 20cm× 13cm 。
(三)配套關鍵技術
合理密植必須與配套技術協同應用,才能發揮最大增產作用。
1.精準播種技術。雜交稻用種量為 22.5~ 26.25kg?hm-2 ,常規稻 37.5~45kg?hm-2 ;種子發 芽率 ?95% ,催芽破胸率 gt;95% ;機插秧盤播種量 80~ 100g ·盤-1(孔徑為 2.0mm ,確保播種均勻度 gt;90% 0
2.群體動態調控技術。分蘗末期及時曬田控蘗(土壤裂縫寬度 1~2cm ),控制無效分藥;孕穗期噴施 5% 烯效唑可濕性粉劑300倍液,降低株高 5~8cm ,增強抗倒能力;齊穗期噴施 0.2% 磷酸二氫鉀 +1% 尿素,提高結實率和千粒質量。
3.水肥協同管理技術。施肥原則為“控氮、穩磷、增鉀、補微”,基藥肥與穗肥比例調整為 6:4 .穗分化期追施鉀肥 75kg?hm-2 ;水分管理采用“淺水促蘗、適時曬田、淺水孕穗、濕潤灌漿”的模式,特別注重曬田后復水(保持 5cm 水層),后期采用間歇灌溉,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4.病蟲綜合防控技術。高密度栽培下重點防控紋枯病、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采用“帶藥移栽”技術,分蘗盛期和破口期各防治1次,推薦使用阿維菌素 + 苯甲·丙環唑 + 吡蚜酮組合,防治效果在 85% 以上。
四、試驗驗證與數據分析
為驗證合理密植技術的增產效果,2021一2024年在韶關市主要稻作區開展了田間試驗,覆蓋不同生態類型區、不同土壤肥力水平和不同水稻品種,累計設置試驗點32個,小區面積 200m2 ,3次重復。
(一)不同密度對水稻群體質量的影響
合理密植顯著改善了水稻群體質量指標(見表2)。優化密植處理在關鍵生育期的葉面積指數(LAI、光合勢(LAD)和凈同化率(NAR)均顯著優于傳統種植模式,特別是在孕穗期至齊穗期這一關鍵階段。
表2不同密度處理對水稻群體質量的影響

(二)不同栽培密度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合理密植通過優化產量構成因素實現增產。2022年試驗設置2個處理,處理1:傳統種植,栽培密度22.5萬穴·hm-2 ,有效穗243萬·hm-2 ,穗粒數為145.3,結實率為 78.6% ,千粒質量為 22.1g ,理論產量為 6184.5kg?hm-2 ,實際產量為 6 187.5kg?hm-2 。處理2:優化密植,栽培密度36萬穴·hm-2 ,有效穗22.8萬 hm-2 ,穗粒數為132.7,結實率為 83.9% ,千粒質量為 21.8g ,理論產量為 7 297.5kg?hm-2 ,實
際產量為 7 324.5kg?hm-2 專
試驗結果:優化密植處理通過增加有效穗數(增幅 +40.7% ),有效彌補了每穗粒數的輕微下降(-8.7%) ,同時結實率和千粒質量均有所提高,最終實現增幅 18.4% 的增產效果。
(三)不同生態區增產效果比較
在韶關市3個主要生態類型區的試驗表明,合理密植技術在不同區域的增產效果存在差異。2021一2024年種植了美香占2號,在不同生態區進行合理密植增產效果的比較試驗,其中,土壤肥力較高的曲江潴育型水稻土區增產幅度最大,傳統產量為6 5187.5kg?hm-2 ,優化產量為 7324.5kg?hm-2 ,增產 1137kg?hm-2 ,增產率為18.4% 。南雄市紫色土區次之,傳統產量 5784kg?hm-2 優化產量 6663kg?hm-2 ,增產 879kg?hm-2 ,增長率為 15.2% 。樂昌麻沙泥田區增幅相對較小,傳統產量 5973kg?hm-2; ,優化產量 6732kg?hm-2; ,增產759kg?hm-2 ,增長率為 12.7%o 這一結果提示我們,在推廣應用過程中,應根據土壤肥力特點優化密度方案。
五、技術推廣成效與創新點
自2020年以來,韶關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在各縣(市、區)推廣水稻合理密植技術,通過建立核心示范區、開展技術培訓、組織現場觀摩等方式,累計培訓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16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600份。
(一)推廣成果(2021—2024年)
由表3可知。2021一2024年累計推廣面積0.853萬 hm2 ,共新增產量850.8萬kg,新增產值2977.8萬元。
表32021一2024年水稻合理密植技術推廣成效

注:品種為美香占2號,在曲江試驗區,2022年早稻。
(二)創新性技術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工作人員針對韶關市特殊生態條件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
1.提出“密度一品種一季節”模型。基于 ?10°C 有效積溫、土壤有機質含量,構建了栽培密度、品種特性、栽培季節的生產模型。
2.推廣“密植抗倒”技術。針對高密度栽培易倒伏問題,集成矮壯素 + 硅鉀肥 + 生物菌劑(枯草芽孢桿菌)技術,在孕穗期一次性施用,使高密度田塊倒伏率從 25% 以上降到 8% 以下。
3.建立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體系。研發適宜丘陵地區的密植配套農機具,改進插秧機分插機構,實現穴距無級調節( 12~18cm ),適應不同密度要求,丘陵區機械化密植應用面積從2020年的0.08萬 hm2 增加到2023年的0.3萬 hm2 。
六、討論與展望
(一)現存問題
1.技術到位率有待提高。部分農戶對合理密植理解存在偏差,仍存在越密越好或越稀越好的極端做法。2024年調查顯示,技術標準到位率僅 78% ,特別是對每穴苗數控制不嚴格。
2.丘陵區機械化程度低。韶關市丘陵山區占耕地面積 65% ,目前適宜丘陵區的小型密植配套機械仍顯不足,機械化密植應用率僅 48% ,制約技術推廣應用。
3.極端氣候影響穩定性。在2022年“龍舟水”異常氣候條件下,部分高密度田塊紋枯病發病率高達42% ,較正常年份提高 15% ,表明現有技術體系對極端氣候的適應性仍需加強。
(二)未來發展方向
1.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開發。整合遙感監測、氣象大數據和土壤速測技術,開發智能密度決策,實現田塊尺度的精準密度推薦,計劃在以后的試點田塊應用。
2.耐密型品種選育。加強與廣東省農科院等育種單位合作,篩選適合韶關地區的高光效耐密品種,選出株高 lt;95cm ,葉角 lt;15° ,莖稈抗折力強等耐密優質高產水稻適栽品種,以提高群體光能利用率。
3.創建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采用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利用綠色防控栽培,在保證水稻密度的同時,運用機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無人機噴藥防治等技術提高產量。
4.抗逆穩產技術集成。針對氣候變化,研發“密植一調虧灌溉一生物防控”三位一體抗逆技術體系,提高技術穩定性,確保極端年型減產率控制在 8% 以內。
七、結語
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多年多點試驗示范,系統闡明了韶關市水稻合理密植的增產機理,建立了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技術體系,并在大面積推廣中取得顯著成效。針對技術推廣中的瓶頸問題,提出智能化決策、耐密品種選育、綠色高產高效模式創新等策略,為韶關市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簡介:巫素芳(1977—),女,廣東韶關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
基金項目:2025年度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農業科研主力軍建設);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韶關分院共建項目(2025共建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