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有機蔬菜以其無公害、營養豐富、口感好等特點,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然而,與常規蔬菜相比,有機蔬菜對種植條件和技術要求較高,在種子選擇、土壤培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面臨諸多挑戰。技術難題已成為制約有機蔬菜規?;a與推廣的主要障礙。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重點探討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瓶頸,分析其成因,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有機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一、有機蔬菜種植技術難點
(一)優質種子的選育與獲取
與常規蔬菜種植不同,有機蔬菜對種子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不僅要保證種子純度、發芽率等常規指標,還要避免轉基因污染,并具備優良的抗逆性和適應性。然而,目前市場上真正符合有機種植要求的蔬菜種子非常有限,部分種植戶不得不選擇自留種,種源成為制約有機蔬菜規?;N植的首要難題。一方面,有機蔬菜種子的選育周期長、成本高,商業化程度低,難以形成規?;?。育種單位對有機蔬菜種子研發投入不高,缺乏專門的育種項目和科研力量。另一方面,有機種子繁育和管理要求較高,易受外界環境干擾,質量穩定性難以保證。有機種子在生產、儲運和銷售等環節極易受常規種子或者轉基因種子的混雜污染,一旦發生就不符合有機認證要求,給種植戶帶來直接經濟損失。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的有機種子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屢見不鮮,使種植戶防不勝防。優質有機種源的匱乏,已經成為阻礙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土壤培肥與地力維護
土壤是蔬菜生長的物質基礎,在有機種植中更是如此。由于不能追施化肥,有機蔬菜對土壤地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追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方式維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然而,有機肥料養分含量低、肥效緩慢,難以滿足蔬菜生長旺盛期對氮、磷、鉀等元素的需求,嚴重制約了蔬菜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同時,有機肥料的運輸、堆漚等成本較高,增加了種植戶的經濟負擔。種植綠肥雖然可以原位補充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但會占用本就有限的土地資源,減少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降低單位面積產出效益。種植戶如何在保證土壤肥力和品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養分投入、優化養分結構、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節省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于長期使用化肥,許多土壤出現板結、酸化等退化現象,要想通過有機培肥恢復地力,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這與追求短期效益的種植戶利益訴求存在一定矛盾。在有機蔬菜種植中,如何平衡土壤培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協調生態效益與產出效益,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種植戶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病蟲草害的防治難度大
在有機蔬菜種植中,病蟲草害防治難度大,主要源于化學農藥的禁用。種植戶只能依靠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而這些措施的防治效果往往難以保證,穩定性和持續性不足。由于缺乏快速、有效的應急防控手段,一旦暴發病蟲害,種植戶往往束手無策,只能被動采取隔離、鏟除等強硬措施,從而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在設施蔬菜種植中,由于溫室大棚內高溫、高濕,更容易滋生病蟲,給防治增加了難度。如果處置不當,就會出現大面積病蟲害,危及整個蔬菜種植區。露地蔬菜受自然條件影響更大,病蟲草害的突發性、流行性更強,防治難度進一步增大。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嚴重制約有機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
種植戶亟須掌握一套科學實用的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而這必須立足于當地氣候、土壤、品種等因素因地制宜,并整合多種生態化防控措施的優勢,形成‘ 1+1gt;2\" 的聯防聯控效應。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難題。因此,探索和推廣行之有效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既是有機蔬菜種植戶面臨的現實挑戰,又是保障有機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
二、有機蔬菜種植技術策略
(一)加強優質有機種源的選育與供應
1.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多方聯動開展有機蔬菜新品種選育。針對當前有機蔬菜種源匱乏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有機蔬菜育種的科研投入力度,組織科研院所、高校聯合攻關,充分發揮常規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技術優勢,加快選育高產優質、抗病耐逆、適合有機栽培的新品種。在育種過程中,應始終堅持有機種植標準,嚴格篩選親本,避免轉基因污染,確保育成品種完全符合有機生產要求。同時,鼓勵育種單位加強與種植戶合作,及時了解生產一線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品種選育,讓育種成果更貼近生產實際,提高新品種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通過政產學研多方聯動,構建互利共贏的育種新生態,加快實現從基礎研究到應用推廣的無縫對接,讓“育繁推”一體化成為現實,為有機蔬菜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種源。
2.加強有機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健全質量管理體系。當前,有機種子質量參差不齊,已成為制約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突出短板。因此,建設一批高標準、專業化的有機種子繁育基地,是保障有機種子質量安全、推進種業與有機農業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在建設過程中,要嚴格對標有機種植標準,制定完善的有機種子生產技術規程,明確育種、制種、加工、儲藏等各環節的操作規范和禁用物質清單,細化田間隔離、采后處理等措施,確保生產全過程嚴格執行有機標準,為種植戶提供優質的有機種子。同時,要加快建立覆蓋育種、生產、檢測、銷售等全產業鏈的有機種子質量可追溯體系,采取信息化手段,實現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等關鍵環節的數據采集、傳輸和共享,強化溯源管理,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風險可控,從源頭上確保有機種子的質量安全。在市場監管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有機種子的準入門檻,強化生產經營許可和備案管理,加大質量抽檢力度,及時曝光并嚴厲查處制假售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凈化種子市場環境,切實保護種植戶權益。
3.支持種植戶自主選育繁種,傳承創新優良地方種源。種植戶是有機種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應充分調動種植戶自主選育繁種的積極性,對于促進有機蔬菜品種多樣性、增強種源自主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要加大對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通過舉辦現場觀摩、集中授課、入戶指導等活動,普及種子自繁自用的科學方法,手把手傳授田間識別、選育、留種等實用技術,提高種植戶科學育種的能力。同時,要幫助種植戶建立健全田間育種檔案,引導其規范操作、如實記錄,為品種選育積累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要鼓勵種植戶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開展自主選育。許多地方都已培育出優良品種,它們能適應當地氣候與土壤,抗逆性強,品質獨特,深受種植戶的歡迎,是十分寶貴的種質資源。因此,要引導種植戶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地方種質,采取定向選育、雜交組配等方式,選育適合當地種植條件、符合有機生產要求的新品種,實現種源就地取材,就地繁育,減少對外部種源的依賴。對于在自繁自用方面成效顯著、貢獻突出的種植戶,還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物質獎勵,如評選“有機種業帶頭人”“育繁推一體化能手”,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以獎代補等優惠政策,從而調動種植戶參與育種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構建多元化的土肥管理體系
1.堅持投入產出平衡原則,精準制訂土肥方案。
在有機蔬菜種植中,堅持投入產出平衡原則至關重要。這就要求種植中必須全面考慮土壤肥力狀況、蔬菜作物需肥特點、目標產量等因素,在此基礎上科學制訂施肥方案,做到心中有數、料有定量。在施肥實踐中,要學會“望聞問切”,根據蔬菜長勢情況及時調整肥力,既要滿足蔬菜生長需求,又要防止過量施肥導致養分過剩,引發病蟲害、肥料流失等問題,做到投入產出相匹配、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
相關部門應構建完善的土壤養分監測體系,利用土壤速測等技術手段,及時了解土壤養分動態變化,為科學施肥提供依據。鼓勵種植戶建立土壤健康檔案,記錄歷年養分變化趨勢,形成可追、可比較的數據庫,為長期土壤培肥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在選擇肥料品種時,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優先使用農家肥、綠肥、有機商品肥等,最大限度地實現養分就地循環,減少資源投入。
2.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措施,促進土壤健康。在實踐中,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種植實際,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的土肥管理措施。積極推行種養結合,科學處理畜禽糞便還田,既能就地消納農業廢棄物,又能增加有機肥來源,節約生產成本,實現養分內部循環,減少面源污染。合理輪作倒茬,科學搭配豆科、禾本科等不同作物,避免連作引發土壤板結、養分耗竭、病蟲害頻發等問題。必要時可適度休耕,讓土地輪歇調養,切斷病蟲害世代循環,恢復地力。大力發展綠肥,因時因地種植紫云英、田菁等豆科作物,借助根瘤菌共生固氮,少追施或者不追施氮肥,既省錢又環保,還能涵養土壤。此外,采取免耕覆蓋、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措施,減少機械化作業對土壤的踐踏和翻埋,優化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在采取多元化土肥管理措施的同時,還要注重培育和改善土壤生物性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機質分解、氮素轉化等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采取多種措施,優化土壤微生物區系,提高微生物多樣性和活性。例如,在輪作過程中適當增加豆科作物比例,通過根瘤菌共生固氮,增加土壤中易降解有機質含量,為其他微生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適度施用腐熟有機肥,補充土壤有機碳,為微生物提供豐富的能量來源和碳架構材料。必要時,可以采取微生物接種等生物強化措施,人工引入有益菌種,加快有機殘體的分解轉化。土壤動物,如蚯蚓、線蟲等也不可忽視,它們能夠疏松土壤、加速殘體分解,形成團粒結構,改善土壤通透性。要通過培土、增施有機肥等方式,為土壤動物創造適宜的生存繁衍條件??傊?,土壤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性狀協調發展、良性互饋,才能真正實現土壤健康,從而為有機蔬菜的可持續生產提供堅實保障。
3.積極使用新型生物肥料,提升土壤培肥水平。在選擇施用肥料時,除傳統農家肥、堆肥外,還應積極施用腐殖酸、生物菌劑等新型肥料。腐殖酸是一類來源廣泛、功能多樣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多重功效。施用腐殖酸,能夠促進土壤團粒形成,提高土壤抗蝕抗旱能力,為作物扎根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腐殖酸還能活化土壤中的其他營養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養分流失。此外,腐殖酸能夠吸附重金屬離子,降低農產品重金屬含量,對于確保食品安全大有裨益。
生物菌劑富含有益微生物,能夠定殖根際、固氮解磷,加速有機質分解轉化,促進養分釋放,為蔬菜生長提供持續穩定的營養供給。施用生物菌劑,可以顯著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態環境,增強植物抗病能力。一些生物菌劑還能分泌植物生長促進物質,如生長素、赤霉素等,促進根系生長,提高作物產量。與化學肥料相比,生物菌劑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更加安全環保。長期施用生物菌劑,可以實現土壤良性培肥,為有機蔬菜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在有機種植中,應大力推廣施用腐殖酸、生物菌劑等新型生物肥料,充分發揮其培肥地力、提升土壤質量的獨特優勢,推動有機農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綜合運用生態化病蟲草害防控技術
1.踐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理念,強化源頭控制。面對病蟲草害這一難題,必須樹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理念,堅持標本兼治,系統施策,將多種生態化防控技術有機結合,構建行之有效、持久穩固的植保防線。預防是植保的首要環節,關鍵是要從源頭上控制病蟲草害發生。優先選用抗病蟲品種,充分發揮植物自身的抗性基因,提高植株對病蟲害的免疫力,在萌芽期將病蟲害消滅。要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安排種植密度,既要確保群體生產力,又要避免過密導致通風透光差、病蟲易滋生。同時,科學灌溉施肥,適時適量補充水肥,促進植株健康生長,提高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做好田間衛生也不可忽視,及時清除病株殘體,徹底鏟除越冬蟲源,阻斷病原物侵染蔓延??傊?,將預防措施落到實處,把好事前關口,才能將病蟲害降到最低。在預防的基礎上,還要充分發揮農業防治的作用,定期中耕除草,疏松土壤,切斷雜草與病蟲的聯系;適時修剪枝葉,疏除病弱部位,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科學整枝疏花,均衡養分分配,提高植株抗逆性。農事操作細致入微,才能為植株構筑起一道道防御屏障,全方位阻擊病蟲草害。
2.因害制宜、綜合施策,構建多元防控體系。一旦發生病蟲草害,要因害制宜、綜合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對于暴發性的害蟲,可利用天敵昆蟲進行生物防治。提前布設草蛉、瓢蟲等天敵昆蟲,采取捕食、寄生等方式控制害蟲種群,充分利用生物間的相互制衡,恢復田間生態平衡。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害蟲種類的識別和天敵昆蟲繁育技術的進步,生物防治的適用范圍正逐步擴大,從單一天敵防治發展到復合天敵群防治,防治效果更加顯著。對于頻發的病害,可使用印楝素、魚藤酮等植物源農藥或硫黃、石灰硫合劑等礦物質農藥,替代化學農藥進行防治。這些天然物質來源廣泛,對作物和環境安全無害,既能有效抑制病原菌,又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殘留。當前,許多植物源農藥制劑已經商品化,使用十分便捷,極大地推動了生態防控的產業化、規?;M程。同時,常規防治措施也不可或缺。要注重生態調控,科學構建三維植保體系。例如,利用景觀植物吸引天敵,利用香料植物驅避害蟲,布設粘蟲板誘殺害蟲,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捕夜蛾等。在蔬菜園中,懸掛黃板、藍板,利用害蟲的趨色性進行誘殺,既簡單易行,又經濟環保。
3.因地制宜、持之以恒,提升植保減害增益水平。病蟲草害防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因地制宜、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每個地區乃至每個園圃的氣候、土壤、種植制度均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必須立足本地實際,量體裁衣,探索一套契合當地特點、行之有效的植保方案。例如,在北方寒冷地區,要注重冬季清園,集中清除越冬蟲源;在南方溫暖地區,要加大對遷飛性害蟲的監測力度,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對于連作嚴重的蔬菜園,需注重輪作倒茬,改善土壤板結,培育健康土壤;對于新開墾的蔬菜基地,則要做好前期除雜清潔工作,為后續植保打好基礎。由此可見,因地制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植保工作必須貫穿整個蔬菜生產全過程,時時處處都要繃緊植保這根弦。只有堅持不懈、精耕細作,日積月累,才能在病蟲草害防控中積小勝為大勝,構建從土壤到植株再到環境的系統治理、多層防控穩固植保防線。
三、結語
蔬菜種植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育種、土肥、植保等環節,需要種植戶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栽培管理模式。隨著有機種植理念深入人心,相關支持政策的完善,有機蔬菜優質種源、肥料和農藥的研發供應,以及種植戶技術水平的提升,相信有機蔬菜種植必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簡介:王怡靜(1988一),女,山東莘縣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