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北國有林區,落葉松不僅是針葉林生態系統的重要建群種,還是人工林建設的優勢樹種。作為典型的寒溫帶陽性樹種,落葉松能在多種生境中存活,但其優質高產需滿足特定立地條件。其偏好濕潤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要求年降水量600~800mm 且分布均勻,同時需要充足的光照。實踐表明,立地條件不達標易導致落葉松生長遲緩、材質下降甚至死亡。因此,系統開展落葉松種植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對提高區域森林資源質量、推動林業產業升級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落葉松種植技術
(一)林地選址要點
落葉松的生長狀況與林地選擇密切相關,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能顯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加快生長進程并改善木材品質,進而提高經濟效益。
1.土壤條件。盡管落葉松對土質包容性較強,但最理想的種植地應為疏松透氣、排水性能佳的沙壤土或輕壤土,需特別注意避開重黏土或易積水的地塊,這類土壤會導致根系呼吸受阻,嚴重影響植株發育。
2.地形條件。平緩坡地或地勢起伏較小的區域更具優勢,既利于雨水自然滲透儲存,又能降低水土流失風險;而坡度較陡的區域易引發水土流失,不宜作為種植區。
3.氣候條件。落葉松雖適應范圍較廣,但從生長表現來看,更適合在海拔 500~2000m 、年平均氣溫5~15°C 的區域生長。作為典型的強陽性樹種,落葉松生長需要充足光照,因此種植地需保證光照條件良好,盡量避免植株間相互遮陰;若種植區域風力較大,則建議選擇抗風性較強的品種,或在避風的緩坡地帶種植,防止強風導致樹干傾斜甚至折斷。
4.土壤酸堿度。落葉松對pH的耐受范圍較寬泛,屬于在中性至微酸、微堿土壤中均可生長的樹種,但需避開強酸或強堿性的極端土壤環境。
(二)種子預處理技術
種子預處理是保障落葉松幼苗健壯生長、提升出苗率的關鍵環節。其核心在于通過人為干預模擬自然環境條件,激活種子生理活性,同時阻斷病原菌傳播路徑,降低苗期病害發生風險。該項技術需根據種子生物學特性、地域氣候特點及種植目標綜合制訂操作方案,具體可分為以下7個步驟:
1.種子采集與初篩。種子質量直接影響后續育苗成效,采集環節需嚴格遵循適期、適樹、適法原則。
落葉松種子成熟期通常集中在9一10月,此時球果由綠色轉為黃褐色,鱗片微裂,種子易脫落,為最佳采集時段。應選擇樹齡 8~20 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冠幅飽滿的母株,避免選取林緣風口處或受機械損傷的植株。此類母株種子活力較低,采集后需在 24h 內完成初篩。首先,通過風選去除空癟種子及枝葉雜質;其次,用清水漂洗并淘汰漂浮種子;最后,人工揀選剔除種皮破損、蟲蛀或形態異常的劣質種子。篩選后的優質種子需置于透氣布袋中,懸掛于陰涼通風處暫存,避免堆疊發熱導致霉變,暫存時間不宜超過48h 。
2.溫水浸泡促萌。經篩選的種子需經過溫水浸泡打破種皮透性,促進胚根突破,建議使用 15~25°C 的清潔淡水,水量以完全浸沒種子并高出 2~3cm 為宜。浸泡過程中需每天翻動 2~3 次,確保種子受熱均勻,避免局部因缺氧腐爛。浸泡時間需根據種子成熟度調整:充分成熟的種子浸泡 12h 即可吸足水分;未完全成熟的種子則需延長至 24h 期間若發現種子吸水緩慢,可換 30°C 溫水繼續浸泡 2~3hc ,需特別注意的是,浸泡時間過長會導致種子缺氧壞死,需通過觀察胚根是否突破種皮判斷終止時機。此步驟通過調節種子內外滲透壓,激活α-淀粉酶等水解酶活性,加速貯藏物質轉化為可利用養分,為萌發儲備能量。
3.消毒防病處理。種子表面常攜帶鐮刀菌、絲核菌等病原菌,若直接播種易引發立枯病、猝倒病等苗期病害。消毒處理需在浸泡結束后立即進行,常用藥劑包括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3% 硫酸銅溶液或 0.5% 高錳酸鉀溶液。將種子浸泡在藥液中15~30min ,期間保持藥液溫度與室溫一致,避免溫度驟變影響種子活力。消毒完成后,需用流動清水反復沖洗種子 3~4 次,直至水無顏色,防止藥劑殘留對胚根造成灼傷。對于種皮較厚的種子,可在消毒前用0.1% 赤霉素溶液浸泡 6h ,增強種皮透性,提高藥劑滲透效果。
4.層積處理打破休眠。落葉松種子具有生理休眠特性,需通過低溫層積處理模擬自然越冬環境,促進胚發育成熟。具體操作如下:先將種子用 30~50°C 溫水浸泡 24h ,待種皮膨脹、胚根微露后,按 1:3 比例與濕潤河沙混合;混合后的種子裝入透氣容器,底部鋪設 5cm 厚河沙,中間鋪 2cm 厚種子與沙的混合物,頂部覆蓋 10cm 厚的河沙,容器需留通氣孔;隨后將容器轉移至 4~5°C 的低溫環境中,保持溫度穩定;
層積期間需每15d翻動1次,檢查種子發芽情況及河沙濕度,若發現霉變種子,需立即剔除并撒生石灰消毒。
5.包衣保護。針對病蟲害高發區或土壤保水能力較差的砂質土地區,種子包衣技術可顯著提高出苗整齊度。包衣劑需根據需求配制,基礎成分為殺菌劑、殺蟲劑、保水劑及黏著劑,比例通常為 5:3:1:1 。配制時先將殺菌劑與殺蟲劑溶于少量水中,加入保水劑充分攪拌至溶解,再加入黏著劑調節黏稠度。包衣過程可采用機械滾涂或手工操作。機械包衣需使用專業包衣機,將轉速控制在 30~40 轉 ?min-1 ,確保包衣均勻;手工包衣則將種子倒入塑料盆,邊噴灑包衣劑邊翻動,直至每粒種子表面形成 0.5~1mm 厚的涂層。包衣后的種子需在陰涼處晾曬 24h ,待涂層固化后再播種,可有效預防苗期病蟲害,同時延長水分供給時間。
(三)水分管理與養分供給
在落葉松人工林培育體系中,水分調控與養分補充是影響幼苗存活率及后期生長勢的核心管理措施,尤其是種植初期及干旱頻發區域,科學的灌水制度與合理的施肥方案直接關系到林地生產力。在生產實踐中,水分管理需遵循適時、適量、適法原則:干旱季節或成活率偏低區域,應建立規律性灌水機制,維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的 60%~70% ;單次灌水量以濕潤表層 30~40cm 土壤為宜,嚴禁過量灌溉引發根際缺氧或誘發病害;灌水時間宜選擇晨昏時段,規避正午高溫導致的水分快速蒸發;作業時需注意水流方向,避免直接沖刷苗木主干引發基部腐爛。
養分供給方面,落葉松對肥料的適應性較強,可依據立地條件選擇有機肥料或無機肥料。春、秋兩季為最佳施肥時期:春季正值苗木萌動抽梢的關鍵期,需通過養分供應保障新稍生長與葉片發育;秋季施肥則可為苗木積累越冬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及礦質元素,增強抗寒越冬能力。
施肥作業需嚴格控制劑量,具體用量應根據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測定結果,結合同期苗木地徑、苗高生長指標綜合確定,防止過量施肥導致根際灼傷或土壤次生鹽漬化。施肥方式可采用撒施、溝施或穴施,施后需及時覆土,減少養分揮發或光解造成的損失。需特別強調的是,具體方案應根據年度氣候波動、土壤肥力動態變化及苗木生長階段差異進行適應性調整,以實現養分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四)標準化種植技術流程
落葉松作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用材及生態防護樹種,其人工林營造需遵循精準整地、規范定植、穩固支撐的技術路線,通過各環節的精細操作,保障苗木成活率與生長整齊度。種植過程可分為挖穴整地、苗木定植、支撐加固三大核心環節。
1.挖穴整地。挖穴整地環節需重點把握穴體規格與土壤結構改良。根據苗木類型及苗齡確定穴徑、穴深,穴壁需保持垂直,底部平整。針對黏重土壤,可摻入 30%~40% 的河沙或碎秸稈;針對砂質土壤,可增施有機肥,以改善保水保肥能力。挖穴作業應盡量避免擾動穴周原生土壤,防止破壞土壤團粒結構,影響水分滲透與養分遷移。
2.苗木定植。苗木定植是決定林分質量的關鍵步驟。起苗后,需對根系進行適度修剪,剪除腐爛根、劈裂根及過長側根,保留健康須根長度 15~20cm ,并使用濃度為 50mg?L-1 的生根粉溶液浸泡根系30min,以促發新根。定植時,保持苗木直立,根系自然舒展置于穴底。先回填1/3表土,輕踩壓實,再填入剩余土壤至根頸以上 2~3cm ,避免埋土過深抑制呼吸作用。填土過程中需分層踏實,每層厚度 ?15cm ,確保根土緊密接觸無空隙。
3.支撐加固。支撐加固需兼顧防倒效果與生長安全性。苗木定植后立即設立支撐物,常用材質為竹竿或杉木桿,直徑 3~5cm ,采用三角支撐或單桿支撐方式,高度為苗木高度的 1/2~2/3 ,支撐點為距干基30~50cm 處。綁縛材料應選用柔軟的麻繩或專用捆扎帶,綁縛力度以既固定苗木又不妨礙干皮生長為宜,以手指輕壓綁縛處,避免勒傷導致病菌侵染。后期需定期巡查,每30d巡查1次,根據苗木生長情況調整支撐高度與松緊度,當苗木新梢超過支撐點1/3時應及時升高支撐物,確保防護效果持續有效。定植完成后需立即澆灌定根水,用水量為穴容積的1.5倍,以促進根系與土壤的緊密結合; 7~10d 后視土壤情進行第二次補水,保障緩苗期水分供應充足。
二、落葉松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病害防治
1.落葉松枯梢病。落葉松枯梢病是由枯梢病菌引發的病害。該病菌屬腔菌綱格孢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形態特征明顯。子囊座呈黑褐色殼狀,分生孢子器為球形至扁球形,是單胞無色結構,其寄主主要為華北落葉松、日本落葉松等樹種,染病后新梢會出現褪綠、彎曲枯死現象,嚴重時樹冠呈掃帚狀。若病情持續發展,可能導致整株死亡。該病菌原產于日本北海道,目前在我國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等12個省份均有分布,同時朝鮮、韓國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發生記錄。其孢子主要借助風雨傳播,適宜在溫帶濕潤低海拔地區生存。夏季高溫多雨的季節易導致病害流行,而霜凍及迎風環境則會增加感染風險。鑒于其嚴重危害性,2023年我國已將其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針對此病的防治需多管齊下:在苗木培育階段,生長季節需每隔 15~20d 開展1次全面檢查,發現病苗,包括疑似病例,應立即拔除并無害化處理;苗木封頂前約 30d ,或高生長停止前 15d ,需控制氮肥施用,8月后嚴格限制灌水,避免苗木晚期徒長,降低抗病能力;苗木出圃及造林過程中必須進行復查,對于10年生以下的人工林發病林分,需加強除草松土,及時清除病腐木并剪除病梢,以減少侵染源; 10~20 年生林分則優先采用間伐方式,清除病腐木和被壓木,降低林分發病率;若林分已極度衰退且無成材希望,應及時伐除并更換適宜樹種;針對感病指數超過30的重病區和大面積重病林分,需在預測預報基礎上,采用森保1號與滅病威1000倍混合藥劑常量噴霧,或 10% 百菌清油劑超低量噴霧,建議防治2次;對于郁閉度高、林齡較大的林分,可使用多菌靈、百菌清、五氯酚鈉煙劑,用量為 15kg?hm-2 ,分2次施用,防治效果可達 60%~80% 。需特別注意的是,實施化學防治前應先清除病損木、被壓木并剪除病梢,以提升防治效果。此外,采用 10% 多菌靈與50% 滅病威按 40:15000 比例配制的藥劑噴施,也能有效預防該病害發生。
2.落葉松癌腫病。落葉松癌腫病又稱潰瘍病、枯枝病或干枯病,由韋氏小毛盤菌引發,是世界范圍內為害落葉松的常見病害。該病害主要侵害興安落葉松的枝干部位,其典型癥狀為皮部壞死下陷形成梭形腫大,木質部出現階梯狀潰瘍,病部滲出樹脂后會變白,西南向枝干受光照和溫度條件影響更易發病。病原菌孢子萌發適溫為 3~20°C ,在寒冷地區的低洼地、霜凍地帶及晝夜溫差較大的環境中更易誘發此病。該病害最早于19世紀中葉在歐洲德國、英國發現,隨后擴散至美國、日本等國,1976年首次在我國帶嶺涼水林場人工落葉松林中被記錄,1978年后在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古源等地區進一步擴散。防治此病需綜合采取多項措施:一是嚴格檢疫,防止病菌通過幼苗、幼樹、小桿及原木傳播;二是優先選擇抗病樹種進行造林;三是加強林區管理,包括營造混交林以增強抗凍能力,造林時避開霜洼地、沼澤地及易發生日灼的地段,適當增加初植密度,成林后合理修枝,減少病菌繁殖與積累。
(二)蟲害防治
1.躋螬。螃螬是落葉松常見的地下害蟲,防治需結合生物與化學方法。生物防治方面,可利用金龜類天敵(如各類益鳥、蟾蜍)捕食幼蟲,同時將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底肥,通過改善土壤環境減少蟲害發生;化學防治則需抓住關鍵時機,整地開溝前,按7.5~15.0kg?hm-2 用量將 6% 林丹粉與適量土壤混拌均勻后撒施林地,翻耕時使其混入土壤;若苗木已受躋螬侵害,可于每天9:00左右觀察,若發現苗梢嵌入土內或苗尖彎曲等異常情況,需在蟲害苗木周圍開淺溝,注入 0.5% 毒死蜱溶液后澆水,通過藥液擴散實現毒殺。
2.髏蛄。髏蛄對落葉松的為害主要集中在苗期,防治需多措并舉。播種前可將殺滅菊酯溶液與少量土壤混合后深翻入土,起到預防作用;若已發生蟲害,可用殺滅菊酯溶液浸泡蟲餌,傍晚將蟲餌放置在髏蛄活動通道,第二天清晨收集毒殺的蟠蛄集中焚燒;還可利用其趨性進行誘殺,在林區步道每隔 20m 左右挖掘小坑,坑底鋪設馬糞并覆蓋帶水鮮草,利用食物吸引髏蛄入坑后集中捕殺。
3.落葉松毛蟲。落葉松毛蟲的防治需根據其生活史分階段實施。每年4月中旬老熟幼蟲上樹前和9月中旬下樹前,可用筆、繩蘸取殺滅菊酯與膠水混合液,在樹干上劃、系、涂出毒環,并包裹塑料布,阻正幼蟲上下樹并毒殺;5月中下旬幼蟲孵化盛期或8月中下旬,可用機動噴霧機噴灑 1.8% 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進行防治;若遇大發生年份,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為害最重,需調用運五、M-18等固定翼飛機噴灑超低量阿維菌素藥劑,控制施藥量為 7.5L?hm-2 快速降低蟲口密度。
4.落葉松鞘蛾。落葉松鞘蛾是對落葉松林造成為害的關鍵食葉害蟲,它的幼蟲潛藏在針葉內部進食,致使針葉漸漸枯黃掉落,嚴重時甚至抑制整棵樹木的生長,給林分健康帶來較大威脅。防治該害蟲要采用多種策略相結合的辦法,兼顧當前效果與長期生態安全。在成蟲出現階段,依據其趨光特性設置黑光燈誘殺,能有效減少成蟲種群數量及后續產卵量。針對幼蟲階段,在孵化高峰期,可挑選無風天氣施用仿生類農藥,這類藥劑會干擾幼蟲正常生理進程,讓其取食行為受抑制或者發育出現異常,從而控制蟲害擴散。冬季來臨后,及時清理林內枯落枝葉至關重要,此舉可直接破壞幼蟲的越冬場所,大幅減少翌年蟲源基數。對于蟲口密度大、為害集中的局部林區,還可以用人工震落的方式收集幼蟲,該方法雖然需要投入較多人力,但避免了化學藥劑的使用,有利于維持林區生態環境穩定。在整個藥劑防治過程中,應優先選用對蜜蜂、步甲等有益天敵殺傷力小的藥劑類型,以此協調化學防治與生物保護的關系,實現持續控害。
三、結語
綜上所述,落葉松的健康生長與優質高產,離不開科學的種植管理及系統的病蟲害防治。從苗木培育到成林管理,從病害監測到蟲害治理,每個環節均需投入大量精力。細化技術措施、加大執行力度,能夠為落葉松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充分發揮其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應高度重視,協同推進種植與防治工作,確保落葉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張明君(1982—),男,寧夏固原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管護、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