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持全球碳氧平衡、保護水土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生態環境退化問題日益突出,植樹造林與科學經營森林已成為應對生態危機的重要舉措。
當前林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需要統籌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實現,這對造林技術和經營理念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優化樹種配置、改進栽培技術和完善管護機制,可有效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可持續經營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資源基礎和環境支撐。
一、植樹造林與森林經營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林木成活率
在造林實踐中,優化造林全過程的技術環節,能夠顯著提高苗木生長速度和生存能力。樹種選擇需充分考慮立地條件與樹種生物學特性的匹配度,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是確保苗木成活的基礎,選擇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的鄉土樹種往往能獲得更好的造林成效。苗木質量直接影響造林成效,健壯苗木應具備發達的根系、適宜的高度和粗度,無病蟲害且木質化程度高。采用容器苗造林可確保根系完整,提高移栽成活率。
整地方式需根據立地類型合理確定,提前整地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提升蓄水保墑能力。栽植季節選擇應考慮區域氣候特點和樹種物候期,通常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秋季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是適宜栽植期。栽植過程中需保持苗木根系舒展,分層踏實土壤以確保根土密接,適當深栽可提升其抗旱能力。栽后應及時澆透定根水,采用覆蓋措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后期管護是鞏固造林成果的關鍵環節,新造林地需要持續進行補植、除草、松土等撫育管理。適時防治病蟲害,可避免新生林木遭受生物侵害。同時,設置必要的防護設施,能減少人畜破壞。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和保水措施,可降低水分脅迫對幼苗的不利影響。
(二)避免資源浪費
科學合理的植樹造林與森林經營能夠有效避免土地、肥料及人力資源的浪費。在造林工程實施過程中,精準的立地條件評估可防止樹種與生境不匹配導致的重復造林。系統分析土壤理化性質、水文特征及小氣候,能夠篩選出最適宜的樹種組合,避免適應性不足造成的苗木死亡和補植。集約化的苗木培育體系通過優化育苗密度和養分供給,顯著提高優質苗木產出率,減少劣質苗造成的土地和肥料浪費。
現代造林技術強調全周期資源管理,采用容器苗造林可降低傳統裸根苗運輸過程中的水分流失,而機械化栽植設備的應用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并減少人工誤差。在撫育階段,基于林分生長規律的間伐制度能夠及時調整林木競爭關系,避免養分被非目標樹種過度吸收。森林經營中引入近自然經營理念,通過保留天然更新幼苗和促進混交林發育,可減少人工干預,降低管護成本。
病蟲害綜合防治體系通過生態調控替代單純化學藥劑施用,既保護了天然資源,又避免了農藥浪費。林火預防系統利用智能監測技術實現精準預警,與傳統人防模式相比,顯著節約了人力、物力。森林經營方案編制過程中引入多目標規劃方法,統籌考慮木材生產、生態服務和文化功能,避免單一經營目標導致的資源錯配。
(三)保護生態環境
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這一過程對緩解溫室效應具有顯著作用。成熟的森林生態系統能夠形成穩定的碳庫,其碳匯功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占據關鍵地位。森林冠層對大氣顆粒物的吸附過濾作用明顯,特別是闊葉樹種因其葉片表面積較大,在凈化空氣污染物方面效果更為突出。完整的林分結構可有效降低風速,減少風蝕作用對表土的破壞。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的多層次植被覆蓋,使水土保持功能得到協同增強。
森林林冠層對降水的截留作用延緩了雨水對地表的直接沖擊,枯枝落葉層形成的腐殖質具有極高的持水能力,使降水得以緩慢下滲。這種水文調節機制既能減少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又能保障旱季的水源持續供給。根系網絡對土壤的固著作用顯著降低了水土流失風險,在坡度較大的區域,這種固土效應尤為關鍵。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森林的另一核心價值,不同樹種構成的異齡混交林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環境,維系了食物鏈的完整與穩定。
二、植樹造林關鍵技術
(一)樹種選擇原則
樹種選擇直接關系到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科學合理的樹種選擇需要綜合考慮立地條件與樹種生物學特性的匹配度,不同樹種對光照、溫度、水分、土壤等環境因子的適應性存在顯著差異。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應優先選擇耐旱性強、根系發達的鄉土樹種,如樟子松、沙棘等;在濕潤地區,則適宜栽植喜濕樹種,如水杉、池杉等。海拔梯度變化會形成明顯的植被垂直帶譜,樹種選擇需遵循山地植被自然分布規律。
在生態安全方面,單一樹種構成的森林易導致病蟲害暴發和地力衰退。構建多樹種混交林可提高系統抵抗力的穩定性,針闊混交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和養分循環。鄉土樹種經過長期自然選擇,與環境形成協同進化關系,其生態適應性優于外來樹種。引進外來樹種時需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避免造成生物入侵等生態問題。
經濟林建設應重點考量樹種的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選擇生長周期適中、經濟產出穩定的優良品種。用材林以速生豐產為主要目標,工業原料林則需符合特定加工要求。同時,樹種選擇還需預見氣候變化的影響,優先選用抗逆性強且適應未來氣候條件的樹種。在礦區復墾等困難立地造林時,需選用耐貧瘠、抗污染的先鋒樹種改良立地條件。遺傳品質直接影響造林成效,應選用經過良種選育的優質種苗,以確保遺傳增益和性狀穩定性。
(二)苗木培育技術
苗木培育質量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與后期生長表現。種子處理需根據樹種生物學特性采取差異化管理,硬殼種子常通過溫水浸泡或機械破殼打破其休眠狀態,部分林木種子需經低溫層積處理以完成生理后熟過程。基質配制應兼顧透氣性與保水性,采用泥炭、蛭石、珍珠巖等材料按比例混合,并通過高溫蒸汽或化學藥劑進行消毒處理,有效預防土傳病害發生。容器苗培育需注重容器規格與苗木類型的匹配,避免根系生長空間不足導致窩根現象,容器過大造成培養基質板結。
多數樹種在發芽期需維持較高空氣濕度,真葉展開后逐步降低濕度,以提升抗逆性。光照管理遵循階段性調整的原則,喜光樹種在子葉期即可接受全光照,而部分耐陰樹種在幼苗期需設置遮陰網。水肥供應實施精準控制,采用噴灌系統保持基質濕潤但不積水,速生期追施平衡型水溶肥并控制氮素比例,避免苗木徒長、降低抗寒性。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定期輪換使用生物制劑與低毒化學藥劑,重點防治立枯病、猝倒病等苗期病害。
苗木出圃前需進行煉苗處理,通過逐步減少灌溉、增加光照等方式促進木質化程度提升。合格的苗木應具備通直的主干、發達的根系和飽滿的頂芽,針葉樹種還需形成完整頂梢。苗木分級按照地徑與苗高雙指標控制,確保造林用苗規格整齊。起苗作業應避開高溫時段,裸根苗根系保留長度應為苗高的1/3以上,容器苗需保持基質完整。運輸過程采取保濕降溫措施,常綠樹種還需在葉面噴施抗蒸騰劑,最大限度地維持苗木生理活性直至定植。
(三)造林施工技術
造林施工技術在施工前需根據立地條件進行精細化整地,針對不同地形地貌采取差異化處理。平原地區宜采用全面整地,丘陵山地宜采用帶狀或塊狀整地。整地深度應充分考慮土壤結構和根系發育需求,同時注意保留原生植被帶以維持局部生態平衡。苗木栽植環節應嚴格把握“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領,確保根系舒展并與土壤緊密接觸。栽植深度以略高于原土痕為宜,以免過深導致根系缺氧,過淺影響抗旱能力。
從季節性因素來看,多數樹種宜選擇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施工,部分耐寒樹種可實施秋季栽植,雨季造林則需選擇萌芽力強的樹種并配合容器苗技術。施工過程中需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重點監控栽植密度、株行距配置及苗木擺放位置。純林建設應遵循生態學最小抵抗原則,混交林營造則需科學設計樹種空間布局與混交比例。針對特殊立地條件,如干旱區、鹽堿地等,需配套應用抗旱栽植、客土改良等專項技術。
現代造林施工已逐步引入機械化作業模式,如挖坑機、植樹機等設備的應用顯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但機械作業應與人工精細化操作相結合,尤其是在苗木處理、根系保護等環節,仍需人工干預。施工后的現場應及時處理剩余苗木和包裝材料,避免成為病蟲害的滋生源。整個施工過程應建立完整的檔案記錄系統,包括施工日志、苗木溯源信息及現場影像資料,為后期管護提供數據支撐。
(四)造林后的管理措施
苗木栽植后需立即開展澆水作業,根據土壤情和氣候條件確定澆水量與頻次。由于新栽苗木根系尚未完全恢復吸水功能,保持適度濕潤可有效防止生理性干旱。針對倒伏苗木,應及時扶正并加固支撐,對受損根系進行適當修剪后重新培土踏實,避免根系裸露,導致水分流失。雜草控制應采用綜合措施,造林初期通過人工除草清除苗木周邊競爭植物。隨著林分郁閉度提升,可逐步減少除草頻次;必要時應鋪設可降解防草布,抑制雜草生長。
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定期巡查林分健康狀況,發現病株立即隔離處理。對常見蟲害可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如釋放天敵昆蟲或施用生物制劑。冬季來臨前需對幼樹進行防寒保護,通過樹干涂白、包裹防寒材料等措施預防凍害和日灼。在土壤管理方面,郁閉前可間作綠肥作物,改良土壤結構,定期檢測土壤養分狀況,對貧瘠林地進行精準施肥,避免養分過剩導致水體污染。
修枝整形應根據樹種特性科學實施,闊葉樹以培育通直主干為目標,針葉樹需維持合理冠形比例,修剪傷口應平整光滑并涂抹保護劑。密度調控需遵循動態調整原則,初期保持適當密植以促進自然整枝,隨著林分生長,及時伐除被壓木、病害木,為保留木提供充足生長空間。
三、森林經營管護措施
(一)森林保護措施
森林保護需要建立多維度、系統化的防護體系。火災防控是森林保護的首要任務,需構建地面巡護、瞭望監測與空中巡查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網絡,同時完善防火隔離帶建設和應急響應機制。針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策略,通過營造混交林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結合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控制病蟲害擴散。在森林資源保護方面,需依法打擊盜伐濫伐行為,建立常態化的林政執法巡查制度,對重點區域進行封閉式管理。
為防范自然災害影響,應在易發生地質災害區域實施工程加固措施,及時清理風倒木,以減少次生災害風險。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應加強森林健康監測,對脆弱生態系統進行適應性管理。社區共管模式的推廣有助于調動當地居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森林撫育管理
森林撫育管理的核心在于通過科學干預促進林木健康生長,優化林分結構,提升森林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撫育作業需根據林分發育階段、樹種特性及立地條件制訂差異化方案,幼齡林階段重點在于調整密度,通過透光伐、除伐等措施改善光照條件,減少種內競爭,為優勢木創造生長空間。中齡林階段則需實施生長伐,選擇性移除病弱木、彎曲木,保留干形通直、生長健壯的林木,促進直徑生長與材質提升。針對混交林,需注意維持合理的樹種比例,避免單一樹種過度競爭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撫育強度與頻次需遵循適度干擾原則,防止過度疏伐引發林地裸露、雜草滋生及水土流失,撫育不足難以實現結構調整目標。針葉林通常采用下層撫育法,優先伐除被壓木;闊葉林通常采用綜合撫育法,兼顧各林層調整。特殊生態區位森林應降低撫育強度,保留枯立木與倒木,將其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
撫育作業時間多選擇休眠期,避開鳥類繁殖季與樹木生長旺盛期,減少對森林生態的干擾。
(三)森林資源監測與規劃
森林資源監測與規劃的科學性與前瞻性影響著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F代森林資源監測已從傳統的人工調查轉向多源數據融合的技術路線,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與地面傳感器網絡構建了立體化監測體系,高分辨率影像與激光雷達技術能夠精確獲取林分結構參數,包括樹種組成、林冠郁閉度、蓄積量等關鍵指標,這種動態監測機制為及時發現森林病蟲害、火災隱患及非法砍伐行為提供了技術支撐。
森林資源規劃需實現短期經營目標與長期生態安全格局相協調。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綜合考慮森林的多重功能定位。商品林經營側重輪伐周期與樹種更替模式的優化,生態公益林則強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適應性管理通過建立監測一評估一調整的閉環機制,使規劃方案能夠應對氣候變化等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森林碳匯功能的量化評估已成為規劃的新維度,這要求將碳儲量動態變化納入經營模型,平衡木材生產與碳封存的雙重需求??绯叨纫巹澐椒ǖ膽糜葹殛P鍵,需在景觀尺度上構建生態廊道網絡,同時在小流域尺度落實具體經營措施。
(四)森林生態系統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保護需綜合考慮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調節和系統穩定性保持等多維度目標。在具體實踐中,應建立以原生植被為核心的生態修復體系,優先保護地帶性頂極群落,并通過近自然林分改造逐步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對于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人為干擾活動,同時構建生態廊道以增強種群間的基因交流。針對不同演替階段的林分,應采取差異化保護策略:成熟林側重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幼林則加強群落結構優化。
病蟲害防治應遵循生態調控原則,通過培育混交林、保護天敵等生物防治手段維持系統自平衡。森林水文功能的維護需要合理控制林分密度,保留枯落物層,避免過度整地造成水土流失。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應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和恢復力,選擇具有較強抗逆性的鄉土樹種進行生態修復。在人為活動管理方面,需建立科學的準入制度,規范生態旅游、科研監測等行為,平衡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助于調動各方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提升。
作者簡介:魏逸衡(1999一),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草綜合監測工作。
通信作者:趙彤(199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