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地是由各級政府依法劃定或確認,對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以及其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實施長期保護的陸域或海域。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相關工作人員在封開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基礎上,對自然保護地建設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結果表明,封開縣自然保護地通過整合優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存在部分生態空間破碎、保護管理能力不足、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欠缺資金扶持等問題,并結合封開縣實際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為促進封開縣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和保護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封開縣自然保護地現狀
(一)自然地理概況
封開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3°13′~23°59′ ,東經 111°21′~112°02′ ,東西寬 68km ,南北長 84km ,總面積 2723.93km2 ,西部與廣西梧州、賀州交界。封開縣屬山地丘陵區,七星頂為全縣最高山峰,海拔 1274m 。北回歸線穿境而過,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二)動植物資源概況
自然保護地是重要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場所,我國自然保護地保護了 78.12% 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封開縣有雞毛松、竹葉松、福建柏、毛桃木蓮、格木、子京、紅椿、水栗等用材樹410種;封開蒲葵、心葉簾子藤、線葉紫金牛等10種新發現樹種;草本、藤本、木本淀粉植物60種;弼猴桃、楊梅等野生果類40種;樟、烏柏等油料植物30種;山蒼子、花椒等芳香油植物30種;山麻黃、了哥王等30種;環釵、青天葵、靈芝、沉香、黃精、巴戟、田七等野生珍稀藥用植物350種;墨蘭、杜鵑、黃楊、雀梅藤等觀賞植物50種。珍稀瀕危物種有國家一級保護物種3種,國家二級保護物種39種,廣東省重點保護物種13種。
(三)保護地現狀
封開縣自2019年8月起開展了全縣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整合優化前共有保護地16個,面積共49 046.70hm2 ,約占縣國土總面積的 8.02% 。根據2024年年底國務院正式公示的方案,經進一步整合優化后,封開縣共有自然保護地9個,總面積 36883.03hm2 。
按類型劃分:自然保護區2處,面積9811.43hm2(其中核心保護區 5007.61hm2 ,一般控制區4 803.82hm2. ;地質公園1處,面積 8841.47hm2 森林公園5處,面積 5068.18hm2 ;濕地公園1處,面積 11543.20hm2 。按級別劃分:國家級1處,面積共 8841.47hm2 ;省級3處,面積共 12490.02hm2 市縣級5處,面積 15556.54hm2 。詳見表1。
表1封開縣自然保護地統計

(四)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后的階段性成效
1.初步解決空間布局與管理沖突問題。通過整合優化,初步解決了不同類型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商品林面積大、地類沖突、保護空缺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線沖突”的問題,減少權屬爭端等事件的發生及緩解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明確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和定位。
2.逐漸完善管理機構。整合優化前,封開縣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即肇慶黑石頂省級自然保護區和肇慶七星頂省級自然保護區,它們各自設立了管理機構。整合優化后設立封開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正股級公益一類單位,統籌封開縣內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工作,逐漸形成一體化、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協同管理模式。
3.推進保護地管理規范化。由于歷史原因,很多保護地未作過科學考察和總體規劃。目前,封開縣已開展肇慶封開利水水庫市級森林公園、肇慶封開說山市級森林公園和肇慶封開黃崗市級森林公園勘界立標、本底調查、總體規劃等工作,各項保護管理工作正有序開展。
4.促進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經過整合優化后,封開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內重點保護了生態價值高且集中的區域,這些區域可為封開縣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生態保障;著重調出問題斑塊,緩解了城市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利用保護地內歷史遺留的問題如權屬爭議,交叉重疊等的解決,緩解了保護地管理部門與當地居民的矛盾。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部分生態空間仍存在破碎
由于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本身的復雜性、綜合性,封開縣仍存在部分自然保護地空間破碎、管護難以落地的問題。例如,大沖水庫森林公園整合優化后分為2個片區,相隔較遠,中間沒有生態廊道連通,生態空間破碎、景觀破碎化,森林公園緊鄰村莊、學校、永久基本農田,在地方鄉村振興發展訴求驅動下,區域人類活動強度持續增加,因缺乏專業管理人員導致管護難以落實。
(二)保護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依然存在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匱乏、基礎管護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大部分森林公園或低等級自然保護地未設立管理機構,缺乏專門的管理人員,依賴林業主管部門代管。已設立專門管理機構的自然保護地存在管理人員老化、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等問題。
(三)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
部分自然保護地在規劃建設時缺乏科學性、前瞻性,將永久基本農田、商品林、城鎮建成區及礦業權沖突區域等劃入自然保護地范圍,資源保護和地方發展矛盾突出。例如,2024年國家聯審后,封開縣自然保護地“天窗”地塊共64個,總面積 755.78hm2 其中大多“天窗”內永久基本農田占比超過 90% ;肇慶黑石頂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仍有1個村莊。
(四)資金扶持力度不足
深入開展圍繞自然保護地的科學研究,是未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工作。目前,封開縣自然保護地管護機構的工作缺乏專門的資金扶持,調查監測(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動態監測設備采購)、科學研究(如瀕危物種保護研究)、宣傳教育(如自然保護宣傳、科普基地建設)等軟性投入長期不足,制約了各項保護工作的開展。
三、發展策略
(一)加快制訂體系規劃
加快編制封開縣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科學規劃空間布局并實施分區分類管理。指導各保護地編制專項規劃,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及時間節點,形成“自上而下、有計劃推進”的實施路徑。將勘界立標納入體系規劃緊急任務,基于整合優化的自然保護地“一張圖”,進一步明確保護地邊界、化解爭議區域,夯實管護基礎。統籌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評估、生物多樣性監測,重點摸清保護地資源底數,針對保護對象模糊的區域開展專項調查,明確保護對象類型、數量及分布,為精準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編制體系規劃時,需著重結合封開縣地形破碎且生態系統多樣的特性,針對當前保護地邊界不清晰、管理交叉等狀況,制定差異化管控舉措。規劃編制應以實際管護需求為立足點,優先解決歷史遺留的權屬爭議問題,采用實地勘測與社區協商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明晰保護地邊界;構建動態調整機制,依據后續資源調查結果及時優化功能區劃,尤其是要對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廊道實施重點管控。
鑒于部分保護地存在保護對象不明確的情況,規劃應設置專項調查條款,對疑似關鍵棲息地開展補充考察,以確保關鍵物種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護。在技術層面,建議采用“雙圖層”管理模式,同步標注法定邊界與實際管控范圍,既能保證管理規范性,又能兼顧操作可行性。
(二)持續推進整合優化
按照嚴格保護、科學調整、統籌推進的原則,以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為基礎進一步整合優化:保留一批符合設立標準的保護地,歸并一批功能相近、地域相連且管理可行的保護地,撤銷一批沒有達到標準、空間破碎及保護價值不高的保護地,逐步建立空間布局合理、邊界范圍清晰、管理有效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例如,肇慶狀元湖森林公園、肇慶封開杏花森林公園由于保護價值不高等,應撤銷其自然保護地資格。
在推進整合優化過程中,需重點評估封開縣各保護地的生態功能完整性。對保護價值較低且管理難度大的分散地塊,可考慮調整自然保護地體系,轉為一般生態空間管理;對于功能相近的相鄰保護地(如黑石頂自然保護區與周邊國有林場的生態區位重疊區域),建議實施統一管理以提升保護效能。同時,要關注整合后可能產生的管理真空問題,特別是被撤銷保護地的區域仍需落實基本生態管控要求,避免出現監管空白。
在具體操作層面,建議優先處理邊界爭議小、保護價值明確的區域,通過試點積累經驗后再逐步推廣。整合后的保護地體系應強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與自然保護地邊界協調一致,為后續長效管理奠定基礎。
(三)妥善調節現實矛盾
面對各類矛盾沖突,應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功能分區調整和生態紅線劃定,分類處理矛盾沖突,合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例如,對于自然保護地中的“天窗”應分類管理:對永久基本農田和滅失礦業權的區域,應通過恢復生態功能來消除“天窗”;有條件保留文旅開發等“天窗”并嚴格管控。同時,借助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進行動態監測,建立數據庫,并開展生態影響評估。
在處理現實矛盾過程中,要格外關注封開縣保護地內社區生產生活需求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對于保護區內已存在的傳統村落,建議采用“生態紅線 + 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保障核心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允許村民開展符合規定的生產活動。針對歷史形成的礦產開采區,應依據生態恢復潛力制訂差異化修復方案,優先治理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此外,要構建矛盾調處機制,采取設立社區共管委員會等方式,吸納當地居民參與保護決策,降低管理阻力。在技術應用層面,可結合封開縣的地形特點,采用“衛星遙感 + 地面巡查”的立體監管模式,重點監控矛盾突出區域的生態變化狀況,為后續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四)強化經費投入保障
積極爭取省級、市級財政設立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支持勘界立標、資源本底調查、生態保護修復等專項工作,優先保障管護站點、巡護道路、生態監測站、科普宣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配套完善巡護裝備、科研儀器及宣教設施設備。
在經費投入保障方面,封開縣可探索構建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除財政撥款外,還應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工作。鑒于保護地分布零散的特性,建議采用“重點優先、分步實施”的投入策略,優先保障核心保護區的設施建設需求;針對部分保護地管護基礎薄弱的問題,可在年度預算中設立專項維護經費,確保已建設施正常運轉。同時,要構建資金使用績效評估制度,重點考核資金投入與生態保護成效的關聯性。對于科普宣教等非緊急項目,可結合生態旅游收益形成良性循環,逐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在資金使用過程中,需重視與當地社區發展相結合,使保護投入切實轉化為生態效益和民生改善成果。
(五)加強科學利用研究
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分布豐富且集中,應強化科技支撐,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深度挖掘自然保護地的維護物種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開展自然教育、助推生態旅游、實現森林碳匯等方面的潛力。系統開展資源調查、科學考察、規劃編制、修復技術研發及可持續利用研究,為自然保護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例如,肇慶黑石頂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可持續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推進野外調查、野外種群觀察、行為學研究等科研工作,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態系統功能。
開展科學研究時,需依據封開縣自然保護地的資源狀況及區位特征,著重攻克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對于黑石頂這類典型保護區,可設立長期科研監測樣地,全面收集動植物種群動態數據,為保護決策提供科學支撐。要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運用,將植被恢復、外來物種防控等研究成果及時應用于實際管護工作中。在生態旅游開發領域,建議開展游客承載量研究,科學判定不同功能區的利用強度。借助與周邊社區的合作,探尋符合生態要求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使科研工作既能服務于生態保護,又能推動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六)探索管理發展路徑
從知識管理視角出發,自然保護地可通過促進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相協調、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開展自然科普教育、創新共治機制、尋求文旅業態發展新路徑等方式,推進自然保護地的“兩山”轉化。具體而言,需系統開展法規政策解讀與生物多樣性科普,整合利用科普教育資源與場地,采用講座、自然體驗、新媒體等形式強化法治與科普教育。創新政府、企業、公眾三方共治機制,重點關注自然保護地利益相關方的成本分擔與效益分享,尤其是保障周邊社區居民的利益共享與損失補償,盡可能兼顧公平與效率。開發利用自然保護地景區,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擴大生態旅游產業規模,提升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的旅游價值,增加生態資產收益,同時創造就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
四、結語
基層自然保護地既是我國保護地治理體系的基礎單元,又是國家相關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數量眾多的自然保護地資源是封開縣發展生態文明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自然保護地的管理與保護必須從加快制訂體系規劃、科學推進整合優化等方面入手,妥善解決現實矛盾。強化經費投入保障,重視引進先進技術,加強對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此外,還需強化科技賦能,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全民參與共治,推動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提質增效。
作者簡介:蔡伙妹(1978—),女,廣東封開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林地鑒定工作。通信作者:譚瑞坤(1991—),男,河南南陽人,碩士,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