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場和種苗管理司曾提出,全面推進林草種苗、國有林場、森林公園和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在國家倡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一步推動綠化發展以夯實美麗中國建設基礎的政策背景下,相關部門以民樂縣鋸條山林場為研究對象,計劃通過加強生態保護,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重點開展林草種苗保障工作,為實現綠色、低碳、節約集約發展提供支持。
一、民樂縣鋸條山林場相關概述
(一)林場發展概況
民樂縣鋸條山林場隸屬民樂縣林業和草原局,內設綜合辦公室、生態修復組、資源管理組3個機構。其主要職責如下:負責轄區內森林、草原和濕地保護工作;承擔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和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會同相關業務部門開展植樹造林種草活動;完成縣委、縣政府、縣林業和草原局、以及上級業務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和任務。
(二)林場工作內容
作為當地重要的林業資源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屏障,民樂縣鋸條山林場的林草種苗保障工作一直備受關注。當地的監測服務中心主要職責包括:負責森林資源林地的調查工作,做好數據庫建設,建立完善的監測網絡體系,監管全縣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此外,還需要做好全縣行政區域內的林草種苗中長期規劃,對該區域的工程質量、生態項自調查、草原、濕地、森林等評估工作開展監督管理。
對于山水林田湖草沙、防沙治沙、三北防護林工程的落實和管理,林場需要進行全過程管理。近年,民樂縣鋸條山林場積極引進先進的種植設備和種植技術,持續強化林草種苗的質量監管,通過病蟲害防治、灌溉、施肥、播種等管理措施,大幅提高了林場的種苗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同時,林場逐漸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積極推廣無公害種植技術,確保林草種苗健康綠色生長。
(三)加強林草種苗培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強對林草種苗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至關重要,直接關系到林草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雖然我國林草資源十分豐富,但過度采挖、放牧、砍伐等問題對其構成了嚴重威脅,導致資源遭到了巨大破壞。例如,
2020年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非法采伐林木案件,涉及面積 56.73hm2 ;青海發投堿業公司、中鹽青海昆侖堿業公司在柴達木盆地長期違法占地約0.167萬 hm2 其中天然牧草地 272.4hm2 。民樂縣鋸條山林場通過改進林草種苗培育技術、加大苗木管理力度,進一步提升了當地林草資源管理效益,為林草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就林草種苗本身而言,其具備修復土壤的生態功能,在防治干旱、水土流失方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科學合理地種植林草種苗,不僅可有效凈化空氣、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還為園林景觀打造和城市綠化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民樂縣鋸條山林場林草種苗發展現狀
(一)種類和數量
近年,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林草種苗種植過程中,實現了多樣化發展。截至2023年5月,民樂縣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 45.82% ,綠地率達到 42.14% 共栽植各類苗木約45.2萬株。作為全縣苗木“供給站之一,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加大新品種引入力度,使林場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同時高度重視優質苗木培育,通過精細化管理和科學種植技術,大幅提升了苗木品質。
(二)生產能力
鋸條山林場的林業資源非常豐富,依托這一優勢積極開展林草種苗生產工作,其生產模式也逐漸朝著專業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例如,2024年中央財政林木良種培育補助苗木培育項目中,完成油松無紡布營養袋種子育苗 1.2hm2 ,培育種苗35萬株,苗木質量達到《苗木質量分級標準》,其中,I級苗達到30萬株,Ⅱ級苗達到5萬株,出圃苗木做到“一簽兩證”齊全。該項目重點推廣油松良種育苗及新技術,并實施科學管理。在育苗過程中,林場注重科學育苗,選用優質種子,采用容器育苗、溫室育苗等多種先進種植方式,改善了種苗的營養條件和生長環境。同時,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選擇適宜的草種和樹種進行種植,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推動林草種苗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民樂縣鋸條山林場林草種苗培育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育種技術水平不高
現階段,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對林草種苗的質量檢驗以農藝性狀鑒定為主,但受鑒定設備水平較低、鑒定技術相對落后、鑒定周期長等問題的制約,已無法滿足新時代育種工作的發展要求。近年,盡管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積極與先進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引進先進設備和育種技術,但時間較短且相關專業人才欠缺,導致本地區的育種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二)種質資源調配不科學
為提升林業育苗水平,合理配置各項資源至關重要。但現階段,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在開展種質資源調配工作時,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林草種植前,未能對種植區域進行全面勘查,不僅導致后續林草種苗的生長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還出現了水資源浪費、灌溉困難等情況。
(三)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民樂縣鋸條山林場采用的管理手段相對落后,已無法滿足新時代林業生產經營的要求,導致本地區苗木生產的綜合效益與預期目標存在較大差距。當前在開展林草種苗種植工作時,培育的苗木以綠化苗木為主,苗木結構不均衡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需進一步加大林業苗木的更新力度,重視多品種培育種植工作,不斷改進苗木管理方法,以提升苗木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例如,2021年我國圃苗產出量達368億株,而造林綠化實際用苗為129億株,楊樹、槐樹、松樹、香樟等常見造林品種存在嚴重過剩問題,優質經濟林品種、抗逆樹種、鄉土闊葉樹種卻供不應求。值得注意的是,草種對外依存度約 70% ,自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
(四)市場監管能力不強
根據相關文件要求,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加強了林草種苗的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但在市場監管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引導,林場尚未構建涵蓋區域、整體、地方及國家層面的種苗信息服務體系,導致種苗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出現脫節。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種苗質量追溯平臺的建設未能及時跟進,不僅導致種苗質量標準難以統一,還使得良種推廣理念未能真正落到實處。
四、民樂縣鋸條山林場林草種苗培育的優化措施
(一)采種技術
種子的采集、加工和儲存是決定林草種苗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個環節均會直接影響林草種苗的質量。因此,在收獲種子時,需綜合考慮氣候、光照、土壤等多方面影響因素,加強對種子是否適合本地區培育和種植的監測。同時,要全程觀察林草種苗的生長過程,確保苗木健康生長。此外,貯藏加工條件也會對種子的生長產生直接影響。為提升林草種苗的質量和綜合效益,應遵循自然原則,選擇抗病性強、成活率高、產量高的種子。針對林草種苗的培育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等條件,優化并改進采種技術。
(二)科學選擇幼苗
為進一步提升林草種苗的保障水平,必須重視選苗工作。對于幼苗而言,其生長狀態與水分、土壤、光照等因素直接相關,因此要選擇育苗面積大、光照充足和四季分明的區域,以促進幼苗健康生長。在苗木選擇時,除了關注苗木本身的質量,還需綜合考量其生長環境的影響。在此過程中,苗木高度應盡量控制在 20cm 左右。育苗時,建議優先選擇嫁接苗,因為嫁接苗具備防治病蟲害、抗旱、抗寒等優勢,能夠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三)科學選擇苗圃
土壤環境同樣需要重視。例如,在夏季雨量豐沛時,應提前在幼苗周邊構筑排水溝,防止苗圃受澇;同時,科學設置種植間隔,確保幼苗能獲取充足營養。選擇苗圃時,應優先挑選成活率高的幼苗,幼苗高度建議控制在 20cm 以下;育苗時盡量采用嫁接苗,這種方式可使幼苗在病蟲害防治、抗寒性及抗旱性等方面保持較強能力。
(四)科學施肥與澆灌
種子的發芽率與育苗效果密切相關。為促使種子提前發芽,可采取催芽處理,以提高幼苗成活率。幼苗施肥時,需綜合考慮土壤條件及林草幼苗的生長狀況。例如,采用薄肥勤施的方法,若施肥過多,易導致死苗或燒根現象。幼苗澆水需控制水量,為其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環境,保障營養供給。同時,應引進微噴灌、滴灌等現代化灌溉技術,精準控制水量與灌溉時間,在提高灌溉效率的同時減少水資源浪費。此外,林場可依據氣象數據科學調整灌溉時機,為林草種苗的健康生長提供水分支持。
(五)優化育苗技術
林草幼苗的播種及育苗技術的優化改進,是一個持續實踐探索的過程,目的是提高草地和林木的質量。在技術優化改進過程中,土壤改良技術的研究至關重要。例如,應用微生物菌劑、有機肥料等,提升土壤的透氣性與肥力。
在播種育苗技術改進方面,目前常用的措施包括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的優勢是幼苗生長快、繁殖速度快且抗性強,也是最常用的方式。無性繁殖常用的有嫁接、扦插等方式,在經濟林栽培等領域效果顯著。
(六)提高造林生產力
在開展該項工作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健全種樹種子供應體系,加大對優質林產品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以確保擁有完善的供應體系作為支撐。這要求當地林業部門針對種子、樹苗的收集、加工、使用、儲存采取全面的管理辦法,科學劃分林木加工基地,實現規范化生產與精細化管理。此外,可推行定制種苗模式,將優質人工林作為種苗保障,持續培育品質優良的樹種。同時,根據實際需求實時調整木材及木制品的供應,不斷提升林業建設與經營成效,最終形成綜合性、系統化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
五、民樂縣鋸條山林場林草種苗培育的保障措施
(一)引進先進的種植設備
當前,在各地區林草種苗種植過程中,現代化、智能化、自動化水平已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近年造林需求量大幅增長,需借助先進種植設備以滿足大規模種植的需求。為滿足現代林草種苗培育要求,林業管理設備需及時更新換代。在此過程中,各地區相關部門應積累管理經驗,加大對先進設備的投資力度,并與當地企業深度合作,為基層造林、改善本地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二)建立信息管理平臺
在信息化時代,要提升林草種苗的保障效果,需深度應用先進技術手段。例如,搭建網絡平臺,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信息管理平臺,構建更加順暢的通信渠道。此外,借助信息管理平臺,可及時掌握當地林草種苗的培育情況,為林草種苗的科學種植配置提供更科學、完整的數據資料支持,為當地林草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多方面助力。具體而言,需根據各地苗木需求及地方差異進行科學供給。據全國苗木需求量預測,2025年預計需要苗木總量86億株,較2023年下降約 5% ,以當前產量來看,可保證全國苗木供應充足。同時,南方地區對苗木的需求以彩化樹種、珍貴樹種為主;三北地區則更需要灌木樹種,且這類樹種須具備耐瘠薄、耐鹽堿、耐干旱等特性。
(三)提高人員專業水平
當前我國林草種苗領域的專業人才較為匱乏,許多從業人員未經過系統性培訓,對林草種苗的培育技術、保障措施以及先進設備和設施的應用缺乏了解。基于此,需定期招聘林草種苗專業人員,制定科學的招聘制度,通過面試、筆試等環節,全面考察應聘者的專業素質和實踐技能。同時,對在職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尤其是要重視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確保職工能夠及時掌握現代化的林草種苗培育與種植技術。
(四)加強林草種苗監督管理
為保障林草種苗質量,首先需要完善種苗質量監管體系,建立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在此背景下,應嚴格監管種苗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定期對其產品進行調查與抽檢,一旦發現問題,要第一時間溯源并處置。為此,需要加大對種苗質量檢測機構的投入力度,及時更新現有的檢測設備,打造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以持續提升檢測結構的檢測水平和能力。同時,應完善種苗質量監管制度,對種苗的生產、經營、流通等環節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管。此外,構建種苗質量追溯體系至關重要。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追溯種苗質量,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應迅速查明原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妥善處理。為進一步加強林草種苗的監督管理,應聯合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種苗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對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無證生產經營等違法行為嚴厲打擊。
(五)綜合服務的持續優化
為持續優化林草種苗的種植效果,需組建高質量的管理團隊,加強現有種植組織建設。同時,對種植戶開展專業的苗木栽培技術培訓,確保苗木栽培難題得到妥善解決。此外,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構建人工林信息網絡,實現數據信息的實時傳輸與共享。可搭建人工林貿易咨詢平臺和技術咨詢平臺,充分發揮樹木品種的信息服務價值。針對鋸條山林場這類林木資源豐富的區域,應構建多層次苗木交易市場和分銷中心,打造大型森林及苗木信息交流平臺與交易場所。這需要當地政府、社會企業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為林草種苗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培育提供強勁動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和核心,林業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在當前碳排放管控、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環保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民樂縣鋸條山林場堅持完善林草種苗保障措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不斷優化種苗種植流程、改進種苗種植技術、提升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旨在培育更優質的林木苗木,提高種苗種植的質量,以滿足當前生態環境建設與改善的迫切需求,推動我國林業朝著現代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簡介:史軍平(1982—),男,甘肅民樂人,本科,副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管理、種苗培育、科技推廣、造林綠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