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子圓柏是圓柏屬的常綠匍匐灌木,高不足 1m 。叉子圓柏根系發達、枝葉茂密、四季常綠,是干旱地區園林綠化的優良地被植物。其又具備抗寒、抗旱、耐貧瘠等特點,是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叉子圓柏樹皮提取物可抗腫瘤,枝葉均可入藥;葉富含油脂,莖枝質地堅韌,易燃燒,是優質的薪炭林樹種。葉子常綠,含多種營養成分,是沙漠地區冬春季節的重要飼料。綜上所述,叉子圓拍是干旱地區優良的生態、經濟兼用型樹種。
叉子圓柏屬稀有瀕危種群且樹齡在100年以上,現僅在白馬林場內有天然分布群落,其他地區尚未發現。國外對叉子圓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分析、生長模式、生理生化等方面,在繁殖方面的研究很少。國內科研人員對叉子圓柏的繁殖方法進行了積極探索,人工栽培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并形成了一定規模。慶陽市雖然發現有天然分布,但人工繁育和造林技術研究一直未能開展。從2013年開始探索性馴化與繁育體化技術,但規模很小,且未進行造林試驗。直到2019年,其被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列為省級林業科技項目,才開始了大規模的馴化繁育和造林試驗。翟曉明等人的研究顯示,白馬林場叉子圓柏群落主要分布在農耕地邊緣,受人工干擾嚴重,分布生境特殊。靳曉莉等人對華池林區叉子圓柏進行了光照培養箱扦插試驗,趙博對華池林區叉子圓柏營養缽扦插繁育技術進行了探索,但華池林區叉子圓柏全部為雄株,無法開展實生繁育,嚴重制約了種群的繁育、栽培和種質資源保護等工作。研究叉子圓柏在華池荒山造林中的表現,不僅能為其擴繁提供實踐支撐,還能為保護、利用叉子圓柏天然種群提供途徑,增加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半干旱地區荒山造林樹種,對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試驗區概況
(一)自然概況
華池林管分局位于慶陽市華池縣境內,地處東經107°29′~108°33′ 、北緯 36°07′~36°51′ ,分為子午嶺林區部分和華池縣西北部分兩大區域。子午嶺林區部分位于華池縣東南部,其東北與陜西省交界,東南與合水縣毗鄰,南與慶陽縣接壤,西至老爺嶺,涉及華池縣的山莊鄉、南梁鎮、林鎮鄉、城壕鎮、紫坊畔鄉、悅樂鎮,分別由山莊、南梁、林鎮、豹子川、東華池、城壕、大鳳川7個林場經營。華池縣西北部分覆蓋喬川鄉、白馬鄉、元城鎮、懷安鄉,分別由喬川、白馬2個林場經營。研究區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類型,地質史上屬鄂爾多斯地塊,是隴東黃土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地形地貌大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東部子午嶺林區屬丘陵溝壑區,山低坡緩,山脈為南北走向,系洛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海拔1200~1699m ;二是西北部屬梁峁溝壑區,地形起伏多變,山高坡陡,海拔 1110~1782m 。研究區屬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8.0°C ,極端高溫37.7°C ,極端低溫
。
的活動積溫3473°C ,積溫天數 250d ; Σ>10°C 的活動積溫2887°C ,積溫天數為 150d ; >15°C 的活動積溫2152°C ,積溫天數為 107d ; >20°C 的活動積溫772°C ,積溫天數為 33d 年均降水量 415.8mm ,集中在7一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70%~80% 。年蒸發量 1565mm ,年日照時數 2244h ,年平均相對濕度東部 63%~68% ,西北部 40%~50% ,干燥度東部1.7,西北部2.2,年無霜期 149d 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灰褐土、黃綿土、黑瀘土和草甸土等。灰褐土是在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分布較廣;黃綿土和黑瀘土主要分布在農田、川臺地及坡度平緩的梁昴;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溝谷河床兩側,分布較少。土層厚度一般在 60cm 以上,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偏堿性。其養分情況表現為富含鉀、氮,極缺磷,pH在7.2~7.8c ,境內水系有涇河水系和北洛河水系。涇河水系主要包括元城河、白馬河、柔遠河及城壕河4條河流,它們均屬于涇河流域馬蓮河水系東川支流;北洛河水系流域內僅有二將川河一條主要河流,其支流有荔園堡川、豹子川、大鳳川,它們均屬于北洛河流域葫蘆河上游水系,境內水域總面積 900.6km2 。
區內植被類型為溫帶草原,森林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陰坡、半陰坡分布山楊、白樺、遼東櫟、油松、虎榛子等群叢,陽坡、半陽坡分布稀疏的側柏、杜梨、榆樹、山杏、山桃、狼牙刺等群叢,山脊、梁峁分布團狀的沙棘、黃薔薇、繡線菊、杠柳等灌木群叢,溝谷分布小葉楊、沙柳、香蒲、扎草、野棉花等植物群落。植被蓋度為 60%~80% 。
研究區總經營面積 166788.07hm2 ,其中,林地面積103303.93hm2 ,占總面積 61.94% 草地 38364.25hm2 濕地 158.03hm2 ,其他土地 24961.87hm2 ,森林覆蓋率為 50.99% ,活立木蓄積345萬 m3 。由于長期受人為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影響,轄區森林分布極不均勻。現有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林區腹地的豹子川、東華池、大鳳川、林鎮4個林場,其土地總面積為子午嶺華池林區總面積的 30.18% ,而有林地面積占子午嶺華池林區總面積的 59.02% 。地處林緣區的南梁、山莊、城壕3個林場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人為活動較少且偏遠的溝谷、溝掌等區域。喬川、白馬2個林場的森林資源呈區塊狀分布,主要分布在喬川林場的邵溝、東山、鴨子咀等區塊和白馬林場的晉掌、呂家溝、董家溝等區塊。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占林地面積的 51.41% 。
華池林管分局經營面積跨及華池縣12個鄉鎮、25個行政村,總人口超5萬,其中,農業人口4.6萬,非農業人口0.4萬。林區社會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當地群眾以種植業為主,兼營養殖業及采集業,對林木生長干擾大,對森林群落演替影響大。一些珍貴林木資源難以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管護面臨較大難度。
(二)研究方法
調查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抗逆性等生長表現,探索適宜華池林區叉子圓柏荒山造林的時間、苗齡、苗木類型、立地條件和適宜造林地類。
二、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試驗造林所用叉子圓柏苗木有容器苗、營養缽苗和大田苗,苗齡有2年生、3年生和4年生,容器苗和大田苗為林場自育實生苗,營養缽苗為林場扦插繁育苗。
(二)試驗方法
1.不同造林時間試驗。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試驗造林時間分別在春季土壤解凍后(4月20一30日)、秋季苗木生長減緩且土壤尚未封凍時(11月1-20日)進行。苗木采用大田苗、容器苗和營養缽苗( .12cm× 13cm ,翌年春季調查成活率。選擇立地條件一致的地塊進行對比試驗,試驗設置3個區組,每個區組內春季栽植50株、秋季栽植50株。
2.不同苗齡造林試驗。分別選用2年生、3年生和4年生3種規格的苗木開展試驗。設置3個區組,每個區組設3個小區,每個小區栽植一種規格的苗木50株。春季(4月20一30日)栽植,翌年春季調查成活率。
3.不同立地條件造林試驗。在春季土壤解凍以后,選擇梁峁、陽坡、半陽坡、陰坡、半陰坡、溝谷、川臺地共7種立地條件進行造林試驗,同時將沙棘作為對照,翌年秋季統計造林成活率。
4.不同地類造林試驗。華池林區常見造林地類有荒山荒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在春季使用2年生的容器苗,在以上地類開展造林試驗。翌年統計造林成活率,連續觀測3年生長量。
三、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造林時間和苗木類型叉子圓柏生長表現
由表1可以看出,叉子圓柏春季造林成活率平均為 93.8% 、秋季造林成活率平均為 87.1% 。經方差分析,叉子圓柏春季和秋季造林成活率顯著性為0.0011 (P<0.01) ,差異性極顯著,春季造林成活率明顯高于秋季。按照苗木類型分,容器苗和營養缽苗并無顯著差異,但與大田苗差異顯著,其成活率均高于大田苗。
表1不同造林時間叉子圓柏成活率統計 單位: %

(二)不同苗齡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研究
苗齡是影響造林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次試驗主要研究不同苗齡叉子圓柏苗木對造林成活率的影響,分別選用3種苗齡叉子圓柏開展試驗。設置3個區組,每個區組設3個小區,每個小區栽植一種規格的苗木50株。春季栽植,翌年春季調查成活率。
表2不同苗齡叉子圓柏苗木對造林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2年生苗木成活率最高,為92.7% ;3年生苗木成活率次之,為 87.3% ;4年生苗木成活率最低,為 84.7% 。對成活率進行多重比較,由表3可以發現,2年生苗木造林成活率與3年生和4年生苗木成活率( P<0.05' )差異顯著。3年生苗木與4年生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差異不顯著。
表3不同苗齡苗叉子圓柏木對造林成活率影響的多重比較

注:*平均值差值的顯著性水平為0.05。
(三)不同立地條件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研究
表4不同立地條件下造林成活率調查

從表4可以看出,平均造林成活率叉子圓柏高于沙棘,但是二者均大于 85% ,按照《造林技術規程》,均為合格造林。溝谷、梁、陽坡、半陽坡、陰坡、半陰坡、溝谷、川臺地的造林成活率均在 93% 以上,可見叉子圓柏的適應性較廣,能夠適應各類立地條件。
(四)不同地類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研究
由表5可以看出,在3種造林地類中,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均在 95% 以上,無顯著差異,但其生長量差異顯著,叉子圓柏在荒山荒地第一年和第二年生長量均高于其他地類。通過觀察發現,叉子圓柏喜光,在荒山荒地和疏林地中的空地、灌草蓋度較小的區域生長量較大,而在灌草蓋度較大的區域生長量較小。
表5不同地類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統計

(五)極端氣候條件對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的影響2022年春夏之際,華池林區連續4個月無有效降雨。調查前一年喬川林場艾蒿掌一線造林成活率,結果如圖6所示,調查樹種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叉子圓柏>沙棘>側柏>油松>刺槐>白蠟,叉子圓柏成活率最高,為 92.4% ;沙棘次之,為 85.1% ;白蠟成活率最低,僅為 40.1% 。參考正常年份造林調查數據,油松、沙棘、側柏、刺槐、白蠟在本次試驗區造林成活率均在 87% 。受極端氣候影響,造林成活率明顯下降,唯獨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變化較小,表明叉子圓柏具有較強的抗逆性。
表6極端氣候幾種造林樹種成活率調查統計

四、結論與討論
通過叉子圓柏荒山造林試驗發現,在華池林區,叉子圓柏春季造林成活率( 93.8% )高于秋季造林成活率( 87.1% ;在造林苗木的選擇上,2年生苗木造林成活率( 92.7% )高于其他規格苗木(3年生苗木造林成活率 87.3% ,4年生苗木造林成活率 84.7% )。從生長量上看,叉子圓柏在荒山荒地上的第一年生長量為 5.6cm ,翌年生長量為 7.1cm ;在疏林地上第一年生長量為 5.4cm ,翌年生長量為 6.9cm ;在灌木林地上第一年生長量為 3.2cm ,翌年生長量為3.3cm。由此可見,叉子圓柏適宜在荒山荒地和疏林地上造林,不適宜在灌木林地造林。叉子圓柏具有較強適應性,能適應溝谷、梁峁、陽坡、半陽坡、陰坡、半陰坡、溝谷、川臺地等立地條件,造林成活率均在 90% 以上,尤其是在川臺地,造林成活率達96.8% 。在應對極端干旱天氣方面,叉子圓柏造林成活率為 92.4% ,顯著高于油松( 76.9% )、沙棘( 85.1% )、側柏( 78.7% 、刺槐( 50.8% )和白蠟( 40.1% ),并且成活率不受極端天氣影響,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的理想樹種。通過觀察發現,叉子圓柏在應對極端氣候、鼠害等方面表現出獨特優勢,對于提高造林保存率和鞏固生態建設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馬驍(1989—),男,甘肅慶陽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木種苗培育、森林培育等相關工作。
通信作者:王志勃(1986—),男,甘肅慶陽人,本科,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