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是華夏獨有的“藥食同源”之樹,也是山區群眾口袋里的“金果果”。然而,品種混雜、栽培粗放、病蟲肆虐、加工層次低等問題,導致其產量忽高忽低、品質參差不齊,產業價值鏈在“最后一公里”斷裂。當前,亟須貫通“種源創新一綠色防控一輕簡栽培一精深加工”全鏈條,以良種、良法、良機、良品驅動產量倍增、效益躍升,真正讓小小花椒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核“椒”點。
一、花椒種植技術優化的重要性
(一)優化種植技術是守住生態紅線的根本
山區坡耕地土層淺薄、水土流失敏感,傳統順坡耕作和過量施肥易造成面源污染,導致花椒根腐病愈演愈烈。推廣等高臺地、魚鱗坑、秸稈覆蓋等水土保持型栽培方式,疊加測土配方肥與微生物菌劑,既能減少氮磷流失,又能改善根際微生態,實現“少投入、高產出、零污染”。在甘肅省隴南市,通過改坡為梯、種植綠肥,平均減少施用化肥 225kg?hm-2 、增產干椒 300kg?hm-2 ,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二)優化種植技術是穩定農民收益的核心
山區椒農最怕“大小年”和價格過山車。通過高位嫁接換優、矮化密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花椒4年即可進入豐產期,產量由 1200kg?hm-2 提升至 3750kg?hm-2 ;配套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農殘合格率從 85% 提升至 99% ,訂單收購價提高 4~6 元·kg-1 。以陜西省韓城市為例,技術服務到戶后,椒農平均增收45000元·hm-2 ,山區農戶一年可依靠 0.33hm2 椒園穩定獲得約4萬元的收益,這相當于外出務工的收入,又能兼顧老人養與子女教育,有效遏制了農村空心化。
(三)優化種植技術是延伸產業鏈的前提
品質決定價值,只有標準化原料才能支撐精深加工。通過品種改良,將揮發油含量從 4% 提升至 7% ,麻味物質羥基甲位山椒素提高 30% ,為花椒油、花椒啤酒、生物醫藥提取物提供優質原料。同時,水肥精準調控使果實大小均勻,機械采摘破損率降至5% 以下,為產地初加工、冷鏈物流、電商直播奠定標準化基礎。依托數字化分選線和凍干技術,能夠提升花椒附加值3倍以上,助力山區一產成功嫁接二三產,形成“山上種椒、山下加工、網上賣椒”的閉環。
(四)優化種植技術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抓手
山區土地細碎,技術推廣離不開組織化。政府通過“科研單位 + 龍頭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模式,把專家工作站建在田間地頭,把課堂搬到花椒樹下:春季手把手教嫁接,夏季無人機飛防示范,秋季現場測產算賬,冬季夜校講電商。技術鏈與產業鏈同步下沉,催生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銷售的“椒哥椒妹”,他們既是產業工人,也是直播達人,讓花椒真正成為“帶得走的鄉愁”。
二、花椒種植技術優化
(一)合理選地整地
1.優選適宜土壤條件。選地時應優先考慮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順暢且略呈微酸性的沙壤土或砂礫質土壤。這類土壤的優勢在于具備良好的通氣透水性以及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能有效促進花椒根系的健康生長和養分高效吸收。同時,要避開低洼易澇或鹽堿化嚴重的地塊。此類地塊普遍存在排水障礙、可溶性鹽分含量高的問題,極易導致花椒出現根系室息、腐爛甚至整體生長不良等問題。
2.深耕整地與改良土壤。對確定好的種植地塊,必須進行深耕熟化,深度一般要求在 40cm 以上。此舉旨在徹底打破僵硬的犁底層,顯著提高土壤通氣性,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深翻還可將富含養分的表層腐殖質與深層礦質營養混合均勻,為花椒根系創造養分豐富的根域環境。
3.施足底肥奠定養分基礎。整地過程中應同步施入足量基肥,如腐熟有機肥、磷肥、鉀肥等。建議在耕作時將底肥均勻混入耕作層,這既能顯著優化土攘理化性質,又能為花椒初期生長和后續發育持續提供養分,提升地力。
4.科學規劃種植密度。為便于樹體發育和后期田間管理,整地時還需進行合理的土地與株行距規劃。地勢平緩處通常采用行距 4~5m 、株距 2~3m 的栽植密度。此布局既能保證適度密植實現高產潛力,也有利于果園通風透光和未來的機械化作業。坡度較大區域可依據具體地形特點適當縮小株行距配置。核心是在保障單株獲得足夠生長空間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力求實現產量提升。
(二)優良品種選擇
花椒品種選擇務必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優先選用適應當地氣候、土壤、高產穩產且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與此同時,應充分發揮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綜合運用常規育種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先進手段,大力提升良種選育水平,著力培育一批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新品種。
對于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優良花椒品種,應加快推進其推廣應用。在適宜種植區域組織規?;痉锻茝V,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從而整體提升品種質量。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是品種推廣應用的基石,應著力加大基地基礎設施投入,完善田間管理體系,嚴格監管種苗質量,確保充足供應優質花椒種苗。
(三)規范化栽植技術
合理密植是提升花椒產量與土地利用效率的核心措施,需結合品種特性與立地條件進行配置。
1.喬化品種。對于喬化花椒品種,在平地栽植時推薦采用 4m×4m 或 4m×5m 的株行距。這樣的種植密度既能確保單株獲得充足的生長空間,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量。在坡地種植喬化花椒時,應采用 3.5m×4m 的株行距,或者嚴格按照等高線配置,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喬化花椒品種株型高大,養分需求量大,合理的株行距有利于促進根系伸展,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同時,科學的株行距還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發生,是實現花椒高產優質的關鍵措施之一。
2.矮化/密植園。對于矮化或密植型花椒園,可以采用 2.5m×3m 或 2m×3m 的緊湊型株行距。這種密植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是集約化種植的理想選擇。在幼齡花椒園,平地種植密度約為750株·hm-2 ,陡坡地種植密度則為1050株 ?hm-2 0然而,密植園的高產是以犧牲單株產量為代價的,因此對栽培管理的要求更高。只有合理密植與精細整形修剪、精準水肥調控、高效病蟲防控等措施緊密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密植增產增收的潛力。同時,還要注意品種選擇,優先選用分枝能力強、結果枝密度大的矮化品種,以提高產量和效益。
3.成齡園須強化樹形管理。“自然開心形”修剪技術效果顯著:主枝數量控制在 8~10 個,副梢 3~4 個,結果枝 30~40 個。通過合理修剪,保障樹冠透光率 gt;25% ,有效改善通風透光。此舉可顯著降低炭疽病、銹病等病害的發生概率,降幅為 30%~50% 。同時,精細修剪還有利于平衡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促進花椒高產穩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根據花椒生長發育規律,采取疏除徒長枝、下垂枝、病蟲枝等措施,并適時開展夏季修剪、疏果等管理措施,為優質高產創造良好的樹體條件。
4.生草/間作。在花椒園行間種植豆科綠肥或低矮草本植物,是一種生態友好、農學高效的種植模式。
這不僅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涵養水土、增加園區生物多樣性,還能通過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提高土攘肥力水平。同時,草本植物的覆蓋能顯著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為花椒生長提供良好的水分供應條件。此外,行間綠肥還能為花椒根系提供養分補給,促進根系健康發育。在花椒生長的關鍵時期,還可以將綠肥打碎還田,為土壤補充有機質,進一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實踐表明,科學的生草/間作管理,可以顯著提升花椒產量和品質,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在具體實施中,應優選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綠肥品種,合理安排種植時間和密度,并做好草株高度控制和還田管理,真正實現花椒園生態種植、高產增效的目標。
(四)加強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勤除園內外雜草,減少水養消耗。生長初期每 30d 除草 1~2 次,雨季增加頻次,采用人工或機械方式。除草后及時中耕松土,打破板結,改善土質通透性。
2.科學施肥。一是基肥。施農家肥 45 000~ 75000kg?hm-2 ,并配合適量磷鉀肥。二是追肥。盛花期和坐果期是關鍵期,可追施速效氮肥,如施用尿素225~300kg?hm-2, 。微肥。重視鈣、鎂、硼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建議通過葉面噴施及時補充。本地區雨熱豐沛,雨季施肥應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養分流失。
(五)加強水分管理
花椒抗旱澇能力弱,水分管理尤為關鍵??筛鶕寥狼椋Y合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科學確定灌溉時機與水量。重點需在萌芽期、現蕾坐果期及果實膨大期集中供水,尤其是在高溫干旱夏季,務必及時灌溉,確保正常生長。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土壤板結阻礙根系發育。大力推廣滴灌、微噴等節水技術,通過管道系統將水精準輸送至植株根部,既能滿足需求,又能顯著提高用水效率。同時,雨季需做好排澇,防止園地積水導致爛根??砷_挖排水溝,確保多余雨水及時排出。
(六)病蟲害綜合防控
1.加強田間管理。徹底清園,清除落葉殘枝及病蟲枝,減少越冬蟲源與病源;適時修剪過密枝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
2.科學用藥。發病初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病害嚴重時合理實施化學防治。嚴格把控用藥劑量、濃度與時機,避免過度使用導致環境污染。
3.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天敵抑制蚜蟲;使用白僵菌、蠟蛟綠僵菌等微生物防治介殼蟲;推廣性誘劑、食誘劑誘殺害蟲,減少用藥量。
4.加強農業防治基礎工作。結合田間操作,如耕翻、中耕除草及冬前深翻,機械破壞土壤中越冬害蟲的生存環境。
5.輔以物理防治手段。設置黃板、頻振式殺蟲燈等,物理誘殺成蟲,有效壓低蟲口密度。
三、花椒種植產量提升策略
(一)加大良種選育和推廣力度
1.優先推進良種選育。農業科研需加大投入,綜合運用常規育種、誘變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技術,重點選育高產穩產、品質優良、抗逆性強的花椒良種,特別是適應規?;?、集約化生產的矮化密植型新品種,突出豐產穩產性。新品種應加速審定,盡快投入應用。
2.強化良種繁育體系。構建高效良種繁育基地,完善種苗質量標準和監管,嚴打假劣種苗,保障農民權益。
3.推廣環節需多措并舉。建設良種示范園,發揮輻射帶動效應;通過政策傾斜、技術支持、訂單農業等,激發農戶與企業推廣良種的內生動力,提高覆蓋率。農技推廣部門應組織專項培訓,提升種植戶甄別與應用良種的能力。
(二)完善花椒種植基礎設施
完善花椒種植基礎設施,是提升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關鍵。通過系統化推進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可為花椒產業的高效、穩產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需要著力補齊以下短板:
1.強化農田水利。加大投入建設水源工程、灌溉渠道和排水溝渠,完善灌排體系,增強抗旱防澇能力。尤其是在水資源緊缺區,要大力推廣滴灌、微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提升水資源利用率。
2.暢通運輸網絡。加快產區農村道路建設,形成便捷的運輸網絡,保障農資運入和花椒產品運出的通暢。
3.保障電力供應。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滿足花椒生產、烘干及加工所需。
4.提升監測預警。建立健全農業氣象及災情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情、病蟲害等動態監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為科學種植決策提供支撐。
5.推廣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設施栽培,在適宜地區推廣地膜覆蓋、簡易溫室、立體種植等模式,有效促進花椒早熟增產,并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加強農戶科技培訓
農戶是花椒產業的主體,普遍文化素質不高,科技意識較弱,傳統種植觀念根深蒂固,其科技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直接關系花椒產量與效益。要突破此瓶頸,關鍵在于提升農戶技能。農業主管部門與科技推廣機構需大力開展花椒種植技術培訓,靈活運用多種形式。
第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培訓、遠程教育等方式拓寬培訓覆蓋。第二,強化實踐教學,采用以會代訓、現場指導、田間學校等形式,因材施教,突出實用性與針對性,確保培訓效果。相關部門應加大投入,改善培訓條件,提升培訓質量。第三,示范引領不可或缺。各地要積極建設花椒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充分發揮典型示范的引領帶動作用。第四,農技推廣部門需轉變作風,創新方式,將先進實用技術及時送達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應用。同時,緊密聯系科研院所,深入與農民溝通,認真聽取、收集反饋,切實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第五,相關部門應完善利益激勵機制,鼓勵農民參與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支持其承擔科技項目,促進農民在實踐中掌握新技能,在創新中實現增收致富。
(四)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機制,是保障花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通過創新機制設計,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方的積極性,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
第一,相關部門需高度重視,完善產業政策,優化創新環境,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聚焦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加工利用等關鍵環節,與企業聯合攻關,推動共性技術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同時,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整合產業鏈資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第二,在資金保障方面,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需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花椒產業,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堅實后盾。第三,相關部門應著力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穩定合作關系。通過訂單種植、利潤返還、二次分紅等方式,切實讓利于農,使農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此外,需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經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化花椒種植技術、提升花椒產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農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堅持不懈地推進品種選育、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產學研合作等各項工作,才能突破制約花椒產業發展的瓶頸,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相關部門應以提高花椒單產、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先進實用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發展機制為保障,大力推進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使花椒真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致富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柯善仁(1975一),男,湖北鄖西人,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