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四時八節”之一,立秋是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節點?!抖Y記·月令》記載,周天子在立秋之日會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此時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西方屬白,所以周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著白衣、佩白玉到西郊迎接秋氣。唐宋時期,官方仍沿襲著太史官報秋,于西郊祭祀五帝的禮制??梢?,古人對立秋、天地、社稷的尊崇與重視。
雖已入秋,陰氣漸盛,早起或偶有一絲涼意,但整體而言,天氣仍暑熱難耐。立秋前后正值中伏,秋后一庚才至末伏。正所謂,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民間還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钡恼f法。
夏秋之際瓜果飄香,又正值陰陽交替之時,民間便有“咬秋”的習俗,以對暑痢之癥。盛行于舊時京津地區的咬秋,也叫“啃秋”,通俗地講就是“吃瓜”,但又不僅于此。《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立秋之日百姓家里要準備冰鎮瓜,還要配上蒸茄脯和香薷汁,舉家在秋夜月色中享用,進而對抗暑熱瘧痢。香薷本身就是發汗解暑、溫胃調中的良藥。唐代文獻《四時纂要》中也提到類似節俗,在立秋這天,用“秋水”吞服赤小豆七粒,也希望起到開胃消食、清熱解暑、祛濕解毒的功效。
另外,立秋還有食養進補的傳統,俗稱“貼秋膘”。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話劇《立秋》中記錄并運用了山西晉中地區“吃烙餅不蒼老”的節俗;青島萊西地區流行在立秋吃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稱“渣”;最常見的進補食譜還有包餃子、燉肉,如北京歌謠《貼秋膘》有云:“秋風涼,胃口開,韭菜餡兒包子撐肚歪。燒羊肉,要帶湯,羊肉拌面味道香。”為了活躍節日氣氛,民間還有“稱人”的習俗,飽食后用大秤量人以檢驗“貼秋膘”的成效。
戴楸葉是一種順應時序的特色節俗。《東京夢華錄》中描述,宋人在立秋這天,滿街都有賣楸葉的,婦女兒童通常買來后裁剪成各種花樣戴于鬢間。《北平風俗類征》也有戴楸葉的記載,如今在河南、山東等地仍有傳承。
立秋前后,有兩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一是剛剛過去的七夕節,一是即將到來的中元節。立秋節氣的節日內涵從最初的祭天地、敬社稷,逐漸增加了祭祖,如《清嘉錄》就記載杭州民眾用“立秋西瓜”供奉祖祠并饋贈親友,話劇《立秋》中也再現了山西晉中立秋祭祖祠的傳統。
殘暑晝猶長,早涼秋尚嫩。立秋過后,天地澄清,草木蔥郁,秋涼尚早。
(摘編自《光明日報》)